烏特勒支還有一座比較有名的博物館,中央博物館,對面還有一家米菲兔博物館,也屬於中央博物館管理。
中央博物館(Centraal_Museum),成立於1838年,是荷蘭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主要藏品以烏特勒支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居多,我所知道的有著名的烏特勒支卡拉瓦喬畫派的畫家洪特霍斯特。
博物館的前身是一座15世紀的修道院。
博物館不算小,有展館大約11個,最高建築有三層。
服裝設計
位於地下一層11號展室的這艘木船,據推測打造於997年,距今有千年歷史,是博物館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也佐證了烏特勒支在10-11世紀曾是繁榮的貿易中心。
木船長14.3米,寬1.93米。1930年被考古發現於烏特勒支。
這幅畫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作者是出生於烏特勒支,荷蘭黃金時代著名畫家,傑拉德.凡.洪特霍斯特(1592-1656)。17世紀初,烏特勒支有幾位畫家去了羅馬,因崇拜卡拉瓦喬,並深受其影響,被稱作烏特勒支卡拉瓦喬畫派(Utrecht Caravaggism),洪特霍斯特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
畫的名稱叫做《De koppelaarster》,我不是很理解,似乎與媒人或情色交易有關,也有譯作《媒人》的。作者是洪恩霍斯特,畫的年代是1625年,是他從羅馬回到烏特勒支五年後。
《格拉尼達和達飛羅》(Granida en Daifilo),作者也是洪特霍斯特,年代:1625。畫中人物是17世紀荷蘭一部戲劇中的波斯公主格拉尼達和牧羊人達飛羅,具體內容我就不清楚了,不過當時很多畫家以此劇為題材。
這幅將一位荷蘭公主畫成黛安娜形象的,也是洪特霍斯特的作品。年代:1643。
下面兩幅作者也是洪特霍斯特:
左:手捧鴿子的牧羊女,年代:1625;
右:唱歌的老婦人,年代:1621.
《召喚馬太》,年代:1621。作者是烏特勒支卡拉瓦喬畫派的又一傑出代表,亨德裡克·特爾·布呂根(Hendrick ter Brugghen,1588-1629)。
與洪特霍斯特、布呂根一起去羅馬的還有一位迪爾克·凡·巴卜仁(Dirck van Baburen),他們三人同為烏特勒支卡拉瓦喬畫派的傑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羅馬期間,他還為坦比哀多做過祭壇畫。下面這兩幅都是他的作品。
《耶穌下葬》,年代:1617-1621,這幅畫可能始作於羅馬,完成於烏特勒支。
《下雙陸棋的人》,年代:1622.
《吹笛子的人》,年代:1621,作者:亞伯拉罕.布洛馬特(Abraham Bloemaert,1566-1651,也譯布魯馬爾特)。他曾在法國巴黎楓丹白露學習,曾屬于楓丹白露畫派。從巴黎回到烏特勒支後,他曾做過布呂根和洪特霍斯特的老師,但並沒有隨他的學生去羅馬,而當他的學生們從羅馬回來後,他反而受到學生的卡拉瓦喬風格影響,從這幅畫就能看出。他的作品非常多,分布在世界多地的博物館。
下面兩幅畫的作者:保羅斯.莫雷塞斯(Paulus Moreelse,1571-1638),荷蘭著名肖像畫家,烏特勒支人。他與亞伯拉罕.布洛馬特共同創建了烏特勒支畫家行會,迪爾克·凡·巴卜仁也是他的學生。阿姆斯特丹國立、海牙莫瑞泰斯、鹿特丹範伯寧恩、馬德裡普拉多、聖彼得堡冬宮、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
左:《兩個女孩的肖像》,年代:1622;
右:《維納斯與鴿子》,年代:1628。
以下四幅(所有中文畫名都是我自己起的,僅供參考):
左上:《隨軍商販》,年代:1630-40,作者:Jan van Bijlert (1597-1671),也是烏特勒支卡拉瓦喬畫派畫家。
右上:《少婦畫像》,年代:1654-56,作者: Jan Janz van Bronchorst(1627-56),烏特勒支畫家。
左下:《彈奏豎琴的大衛》,年代:1622,作者:洪特霍斯特。
右下:《快樂的飲酒者》,年代:1625,作者:布呂根。
上:《聖塞巴斯蒂安》,年代:1623,出自洪特霍斯特的畫室。
左下:《福音書作者約翰》,年代:1625-30,作者:Jan van Bijlert。
右下:《熟睡的戰神馬爾斯》,年代:1629,作者:布呂根。
《哀悼基督》(或稱基督下架),年代:1535,作者是揚.凡.司克瑞(Jan van Scorel,1495-1562),他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引入到尼德蘭地區,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在哈勒姆的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內也拍到過幾幅他的作品。
《廚娘》,年代:1620-25,作者:約阿希姆.威特維爾(Joachim Wtewael,1566-1638)。荷蘭風格主義(矯飾主義)代表畫家,烏特勒支商人和議員。羅浮宮和倫敦美術館都有他的畫,但估計不會引起注意。
《廚房洗盤子的女人》,作者:彼得.克魯斯託夫.萬德爾(Pieter Christoffel Wonder,1780-1852),出生於烏特勒支的畫家,經常活躍於英格蘭,以模仿古代大師作品為主。
這幅畫我比較敢興趣,但漏拍了介紹,所以不知何意。只是猜測是聖保羅在向異族傳教過程中,在給一個黑人頭領洗禮。還有一種可能是馬太在衣索比亞。
英國出版的一本書《Becoming Christian: Race, Reformation, and Early Modern English Romance. 》,封面用的就是這幅畫。
可能是烏特勒支的一座城門。
烏特勒支風景
繪畫很多,看不過來。
16世紀不知名畫家的三聯屏祭壇畫,中間《最後的晚餐》。
烏特勒支主教堂塔樓的模型。
一組荷蘭黃金時代家居陳列的模型。
廚房、餐廳。
會客廳
臥室
書房
花園
木櫃櫥
博物館還有一些現代藝術,我就不感興趣了。
啥意思,難道與環保有關?
更看不懂
好像是用廢塑料製作的,大概意思是塑料的危害吧。
這裡是烏特勒支畫家,米菲兔的創造者,迪克.布魯納(Dick Bruna,1927–2017)的工作室復原場景。
這是烏特勒支另一大看點,施洛德住宅的模型(世界遺產)。
下一篇將單獨去實地介紹,不過這似乎只對學建築的才會感興趣。
施洛德住宅的設計者,裡特維爾德設計的紅藍椅,可算是荷蘭的代表之一,幾乎隨處可見,色彩與荷蘭著名的蒙德裡安色彩接近,以後再說了。
紅藍椅的介紹。
這個博物館是收集了裡特維爾德設計的椅子最多的博物館。這裡收藏的紅藍椅是1925年的,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還有一把1923年的。這裡的每把椅子都價值不菲。
仿製品可以坐一下。
博物館的庭院。
博物館對面就是米菲兔博物館,喜歡的可以去看看,裡面不讓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