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臺工作兩年後,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喬東,作出一個令不少人費解的決定:去一所職業院校學門技術。
3年後的今年夏天,作為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礦井建設專業的高職生,他再一次大學畢業。在他人看來,這張畢業證書可能「無多大用」。但喬東對此十分滿意,「因為這3年『回爐』實實在在鍍了金」。
不戀「鐵飯碗」「回爐」高職學一技之長
2010年本科畢業後,喬東頂著名校畢業生的「光環」,回到了家鄉內蒙古鄂爾多斯,在當地電視臺找到了一份在外人看來穩定而清閒的好工作,收入還可以,偶爾會忙上一陣,「只是有時閒的無聊」。
不過,這個「鐵飯碗」並沒有為他帶來內心真正的安定,「晉升空間其實很窄,可能也就是花20年熬個副處級。」幹了兩年,不甘心年紀輕輕就開始「熬下去」的喬東,漸漸動了轉行的心思。兒子的出生則堅定了他的這個念頭,「想讓孩子能以我為榮,也為了給他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得奮鬥起來」。
大學一畢業,喬東就和女友結了婚,早早地「成家立業」,但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這個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年輕父親,才真正覺得肩上的擔子「沉了不少」。
瞅準了家鄉鄂爾多斯「煤海明珠」的地域特色,喬東決定「靠山吃山」,脫產去職業院校「回爐」,學一門在當地「吃香」的與煤炭行業相關的技術。
這個決定向家裡一公布,並沒有惹來妻子和父母的齊聲反對,相反,大家對他的這個想法「還挺支持」。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認為,「他是真正在為未來打算」,對他這一希望為前途增添砝碼的大膽舉動投了贊成票。
一番打聽後,喬東報考了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礦井建設專業,「我們當地很多煤炭企業的老總和職工,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明星校友』,對它的學生挺認可的」。
當時,對曾以高分考取重點本科院校的喬東而言,重拾課本備戰高考,並不是最困難的,「難的是對未知的不安,不知道學了3年,回來是否真的有用」。與此同時,他的選擇並非人人叫好,也有過很多質疑的聲音出現,「有人說我是在電視臺幹不下去了,才想著走。」喬東回憶道,但這些雜音沒有成為他的「心理包袱」,「一旦決定了,就不回頭」。
就這樣,2012年,在初為人父、孩子咿呀學語時,23歲的喬東又一次背上書包,從鄂爾多斯走進距離家鄉1000多公裡的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成為礦井建設專業的一名高職學生。
同學口中的「喬幫主」遇到難題文科生怎麼學好理工科
再一次回歸校園,並沒有喬東設想的那樣「駕輕就熟」,反而,他還覺得有些「融不進去」。
面對比自己小三四歲、剛入校的新同學,這個經過一輪大學洗禮,並工作了兩年的「往屆生」,第一次感受到和同班同學之間的「代溝」,「可能是年齡、閱歷和目標都有所不同,所以一開始談不到一起去。」喬東回憶,起初還真有點孤單的感覺。
為了融入新的集體生活,「老資歷」的喬東放下「身段」,「少說多聽」,看看大家都愛聊啥,對什麼事物感興趣,再不時地「見縫插針」,打入新生內部。日子一久,大家漸漸相熟,他成了同學口中的「喬幫主」,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還經常被拉著談心。
在「談了很多次心」之後,喬東發現,不少讀高職的同學心裡都有個疙瘩,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是高考的失敗者。每當這時,喬東常拿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會因此而『低人一等』,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搞掂」同學關係的同時,喬東還面臨著「轉型」讀高職後另一大難題:文科生怎麼學好理工科?
幸運的是,喬東本科時旁聽過高數課,還算有一定基礎,但遇到「力學」相關的「高精尖」課程,仍不免吃力。
不過,這個「老手」摸索出一套學習方法,「學一遍可能不懂,但學兩遍就有點眉目了,多學幾遍就會了。」在喬東看來,關鍵是得用心,但也不能「死學」。他找到一個「訣竅」,就是抓好課堂的學習時間,儘量不請假,而考前三周一定要去「閉關」,根據筆記和教學PPT把學過的知識系統梳理幾遍。
憑著這些「用心的訣竅」,入校3年,喬東先後獲得特等、一等、二等獎學金,還斬獲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讓喬東頗為得意的是,院裡開設的主打專業課《立井施工》,他幾乎每次都是滿分,穩居專業排名第一。
他的「閉關」學習法,還引得不少同學效仿,班上兩個每次都要跟他一起進行封閉式複習的哥們兒,大學期間也是獎學金拿到「手軟」,「今年畢業,他們是首批被用人單位籤走的」。
3年高職求學修出一條踏實耐走的路
雖然一路「過關斬將」,但也有喬東難以克服的問題:顧不了家。「一開始每月請假回家一次,看看老婆孩子,後來做團學工作,回去的就少了,很難協調家庭與工作」。
儘管因此與家人聚少離多,但是談起團學工作來,喬東滔滔不絕,就連畢業後他的QQ個性籤名上也還留著這麼一句話:「兩年團幹行,一生團學情!」而這也被他視為高職3年最大的收穫之一,「因為極大拓寬了視野和朋友圈,也培養起了實實在在的責任感」。
從2013年3月擔任校學生會辦公室主任、學生會主席到畢業的兩年多裡,連他自己也記不清到底組織策划過多少次大型校級活動,其中,有關愛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有全校的新生節,還有省運會時的志願服務……為了完成這些活動任務,他曾兩天兩夜沒睡過,也有過一兩個禮拜吃住在辦公室的經歷,甚至沒來得及見奶奶最後一面。
喬東印象中最忙的時候是在去年四五月。去年4月中旬,他帶領學校的一批青年志願者到江蘇省18屆運動會的賽場擔任志願服務工作,工作一結束,4月27日,他請假回家補辦了婚禮。但待了兩天就又返回學校,帶隊參加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的比賽。喬東回憶,那段時間,「我基本上都是在車上睡覺」。
不過,別看他這會兒為團學工作忙得「熱火朝天」,一開始,他對學生工作可並不「感冒」,原本打算「獨善其身」過完3年高職學習生活,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他還是決定到學生會試試。「本科期間,我沒做過團學工作,現在有機會嘗試一下,也想彌補那4年的遺憾。」喬東說。
兩年團幹的歷練使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校園活動家」,還收穫了「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殊榮。但最讓他得意的,是今年離任前他主導籌辦的學校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圓滿召開,學生代表們「接地氣」的提案,被送到了校長的案頭。喬東介紹說,有些提案裡提出的學生宿舍安空調、新建澡堂的建議,已被列入學校的規劃。
現在,畢業後的喬東已經回到了鄂爾多斯,在當地煤炭局「謀到了差」,準備重新開始,「或許工作個三五年,我會再去讀研,邊幹邊學」。
喬東說,自己一直堅信一句話:人要一邊走路一邊修路,人生要走的路有多長,那麼要修的路也就有多遠。而當被記者問到他對這3年「修的路」作何評價時,喬東用了6個字來形容:很踏實、很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