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廟會始於明朝中後期,清代香火最盛,香客數十萬。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為碧霞元君舉辦春香和秋香各一次,有數百檔香會參加,包括各種民俗表演和慈善服務,熱鬧非凡。
▲早7點,山上停車場已停滿,香會步行上山。
進香香會都是自發前來,其中分為文會和武會。「錢糧自備、分文不取。」是香會進香的原則。文會負責設點服務,如沿途的粥棚、茶棚、饅頭棚等,免費向香客們舍粥、舍茶、舍饅頭、舍鹹菜,還包括修理道路、清掃衛生等。
▲領到饅頭的香客
▲茶棚
武會負責技藝表演,酬神娛人,來自北京各處的民間花會組織在這裡表演開路叉、五虎棍、高蹺、中幡、舞獅、小車、旱船、秧歌、花鈸、挎鼓等各種精彩的傳統民俗節目,也都是義務表演。上妙峰山的表演是給神看的,各香會都極謹慎,必須獻上「拿得出手」的表演。
▲中幡
▲舞獅
▲高蹺秧歌
▲竹馬
▲太平鼓
▲小車會
▲旱船由行進路線組成各種圖案
武會進香獻檔由會首、都管帶領,手持三角撥旗,敲鑼打鼓,到了山頂,要先到廟中「參駕」。會頭於香爐前高頌進香表文,問候四方,說明來歷,祝禱平安。之後號令全會三參(拜)娘娘廟,並進行簡單獻檔表演。再到廟前的塔、碑前進行「拜塔」、「拜碑」。遇到路邊擺棚設點的坐棚文會,參拜棚中神佛,再次進行表演獻藝。隨後再回香、下山。
▲參駕:香會先至山頂廟中參拜娘娘駕。
山頂廟門正對一塔,原為宗鏡法師1935年建。
▲準備參塔的隊伍
碑林位於廟門西側的小廣場,過去一檔會連續十年登頂進香,才可在妙峰山立本會石碑。
▲參碑
香會進香有很多講究,必須參知、參駕,就是兩會相遇打招呼,交換名片。上山進香的香會遇到下山的香會時,「回香讓保香,就是上完香的要讓進香的」。
▲兩會相遇都管各持撥旗互相拜知
▲文會桌案收到的拜貼
明末,從京城來妙峰山拜娘娘的香客越來越多,大多是「借佛遊春」。到娘娘廟上香為主,附帶遊仰山寺。外地香客進香一般選擇四月初一至十八,相傳此時的妙峰山娘娘是「照遠不照近」,當地鄉民並不參加。
▲妙峰山香火旺盛
老會是指立會已過百年的香會。聖會在京西山鄉又名盛會,起會歷史較短。皇會是經「御賞」或「御賜」過的香會,在會名前加上「萬壽」、「萬壽無疆」等字樣,會旗也由藍色改為黃色,可以繡龍,箱籠上可以畫龍。
▲西北旺高蹺秧歌會的「樵夫」已年逾古稀
▲西北旺五虎棍的表演者都是小學生
1925年,北大對妙峰山廟會進行了專門調查,出版了《妙峰山進香專號》,開創了我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先河,妙峰山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
▲進山門可見緣源大石,背後刻記此事
這裡延續了華北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以香會形態保存的各種民間組織,還保留和傳承了許多的漢族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活動,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活動,也是中國民間祈福禳災、公議助善、謙和互助的古老傳統。
---
臺灣漢聲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民間傳統文化和地方風物的搶救、保護和傳揚,四十多年來親力奔走於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出版了系列雜誌書200多期,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享譽全球文化界。
《漢聲》雜誌多次被選為亞洲好書,2006年5月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佳行家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