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文化長河中一直星火璀璨、熠熠奪目。它的魅力不僅令我們國家的人們折服,更令許多外國人被吸引,紛紛來學習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歷史的魅力。
有這樣一位美國的士兵,不僅努力學習中國文化,還娶了一位中國妻子,在經過十六年的努力以後,加入了中國國籍,他很驕傲的稱自己為中國人,這個人就是沙博理。他的中文名字就含有「博學明理」之意,足見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沙博理在二戰期間通過學習中國方面的知識和文化,從而喜歡了這個國家,並且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沙博理帶著自己僅有的積蓄來到上海,並且在這裡結識了自己的另一半——鳳子。在鳳子的感染下,他對中國的熱愛之情進一步加深。為了更好的了解中國,他決定長久留在中國進行學習和鑽研,並為加入中國國籍而努力奮鬥。1963年,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之後,他終於加入了中國國籍,在後來的採訪中。他表示他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四大文明古國在發展的長河中慢慢流逝,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上下5000年,一直傳承不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從四大發明到四大名著,從萬裡長城到京杭大運河……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層出不窮、源源不斷。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們震撼,吸引了大量人們的了解和學習。
沙博理來到中國以後,通過從事翻譯工作,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翻譯向來是苦差事,得嚼碎了,咬爛了,在肚裡翻滾千百遍,嘔出來的都是心血。更何況譯事有三難:信、達、雅。沒有十分的勤奮,外加一分的天才,要佔遍三者,並非易事。但是面對這些困難,沙博理都沒有退縮。他深入鑽研,逐句了解,力求精益求精,把翻譯工作做到極致,把中國文化的精氣神傳播出去。有人評價道:讀沙版的《水滸傳》,猶如品嘗景陽岡上的「透瓶香」,一開酒罈便芳香繞梁,經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