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來去匆匆,每天都在演繹聚散離合。再華美的故事,再繁盛的宴席,都有散場的那一刻。
年少拋人容易去,無情不似多情苦,分別大多都付諸於談笑間。歲月漸長,也漸解離情之苦,也漸漸能感受「別亦難」時的不舍與惆悵。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
那麼,古人在分別時又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古詩詞又有哪些適合我們今天運用的名句呢?
勉勵關懷的話
〔唐〕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夜別韋司士》:莫怨他鄉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唐〕王昌齡《別陶副使歸南海》:寶刀留贈長相憶,當取戈船萬戶侯。〔唐〕李涉《嶽陽別張祜》: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鍾虛嘆息。〔唐〕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唐〕駱賓王《送別》: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唐〕高適《別王徹》:離別未足悲,辛勤當自任。吾知十年後,季子多黃金。〔唐〕王勃《別薛華》: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唐〕許渾《留別趙端公》:卻願煙波阻風雪,待君同拜碧油幢。(南齊公主所乘車用碧油幢,即青綠色的油布帷幕。唐代御史也用碧油幢,後引申指軍幕。)
思念不舍的話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宋〕晏幾道《生查子》:真箇別離難,不似相逢好。〔宋〕晏殊《踏莎行》: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唐〕王昌齡《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宋〕吳文英《沁園春·送翁賓暘遊鄂渚》:情如之何,暮塗為客,忍堪送君。〔宋〕呂本中《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唐〕杜牧《別懷》:他年寄消息,書在鯉魚中。(引用鯉魚傳書的故事,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唐〕王維《送沈子歸江東》: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樣,從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亭是修在路邊供旅人休息的地方,五裡修一短亭,十裡修一長亭,所以小說戲劇裡常有「十裡長亭相送」之類的話。「長亭更短亭」就是指送了一程又一程。形容友情深厚,依依不捨。而在長亭送別的習俗,則源於「亭」與「停」的諧音的緣故。在長亭送別,有挽留遠行者之意。
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分別時為什麼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不忍分別。另一種解釋是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後,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長亭送別 | 折柳相贈
〔唐〕白居易《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唐〕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隋〕佚名《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杜牧《題齊安城樓》:嗚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宋〕晏殊《玉樓春·春恨》: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宋〕歐陽修《浪淘沙》:長亭回首短亭遙。過盡長亭人更遠,特地魂銷。〔唐〕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後會有期 | 後會無期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宋〕晏幾道《秋蕊香》:有情不管別離久,情在相逢終有期。〔唐〕許渾《送別》:莫殢酒杯閒過日,碧雲深處是佳期。〔宋〕時彥《青門飲·寄寵人》:甚時躍馬歸來,認得迎門輕笑。〔唐〕李白《金陵歌·送別範宣》:送爾長江萬裡心,他年來訪南山老。〔唐〕柳宗元《別舍弟宗一》: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