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創投熱度持續火熱,發生了多起億元起的大額融資事件,其中,企業服務賽道和醫療健康賽道的融資事件總數超過40起。2020年將近尾聲,儘管在這一年並不平坦,但創投行業前進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
整理:曉韻、胡逸菲
編輯:李念真
配圖來源:Pixabay
自11月1日起至11月8日,本周共計發生99筆融資,相比上周(189筆)顯著減少。
36 氪經公開資料整理,具體的融資賽道和輪次分布情況如下圖:
融資賽道分布圖 36氪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融資輪次分布圖 36氪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本周出現多起大額融資事件。在汽車交通領域,小馬智行2.67億美元的C輪融資事件尤為矚目。近來小馬智行在資本方面的動作尤為密集。本月,小馬智行宣布與中國一汽合作,探索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前裝量產和商業運營模式。同時獲得中國一汽的戰略投資。
此外,在企業服務領域,智能通訊雲服務商聯雲通訊在本周也宣布完成 1.25億美元F輪融資,這是國內雲通訊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筆私募股權融資。國風文化電商平臺「玩物得志」也完成了8000萬美元C輪融資。服務全國17000多家酒店及景區的直客通完成5000萬美元D輪融資。
一周融資大事件
11月3日,長三角股權投資基金高峰論壇暨相城母基金合伙人年會上,相城創新產業引導母基金二期正式發布,總規模50億元,基金將聚焦於相城正著力構建的「3+6」現代產業體系,對接全球知名的基金管理機構和行業龍頭企業,將他們擁有的產業資源引進相城,實現對產業支持的最大化,為相城區產業集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金融活水」。
早在2017年,相城區就發起設立了首期規模達30億元的相城創新產業引導母基金,截至目前,相城母基金已經批覆(不含到期終止)子基金33隻,規模302.6億元;其中已經出資的子基金22隻,規模224.7億元;子基金層面,子基金累計已投項目數量152個,已投資金額35.64億元,已投金額佔基金總規模比例21.53%;基金返投方面,子基金投資蘇州市項目38個,佔比25%,其中投資相城區項目11個,投資金額1.03億元;已推薦落戶和籤約的產業項目22個,涉及投資額17.8億元。
11月2日,金谿縣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合夥)完成工商註冊,目標規模5.00億元人民幣,此前9月7日,金谿縣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合作籤約儀式在南昌舉行,由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團與金谿縣牽頭設立,基金設立的宗旨即為助力金谿縣重點產業的發展,以其重點產業基礎為依託,聚焦智能製造相關產業上下遊,通過參投子基金形式,以母子基金聯動的二次放大效應,吸引更多知名投資機構和優質項目落戶金溪。
11月5日,長治產融新城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長治經開區下屬平臺公司)與蘇州國泰睿承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國泰君安控股子公司)合資成立晉懇(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晉懇(上海)與國泰睿承德聯合發起設立15億元的國泰產融科技產業投資基金,致力於服務「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六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基金管理人將按照「政府主導推動、社會資金撬動、擇優遴選項目、事前引導激勵、適當風險投入、資金滾動使用、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運作,吸引國內外優質創業資本、項目、技術、人才向經開區重點產業聚集,推動重點產業加快發展。
11月1日,新希望發布公告,為落實公司農牧食品產業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公司農業產業鏈的拓展並優化區域布局,新希望子公司廣東新希望新農業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擬與山東省新希望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山東省新希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東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青島市市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中心及青島巨峰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人民幣30億元的山東新希望鑫農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基金主要投資於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和民生相關的飼料、養殖、屠宰、中央廚房、食品深加工、養殖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生豬養殖產業鏈項目。除上述領域外,還將投資於三次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示範項目以及有利於促進「一帶一路」雙向交流合作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並優先支持山東省委、省政府、青島市確定的項目和山東省、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項目。
11月2日,食芯資本(Bits x Bites)宣布完成新一期美元基金的首輪募資,共募集到3000萬美元,據悉其第二輪募資也將於近期啟動,預計本期基金總規模將達到7000萬美元。基金的出資方包括新加坡國際投資公司淡馬錫、新加坡投資機構Heritas Capital Management,Monde Nissin(菲律賓食品公司,於2015年收購真菌蛋白公司Quorn)的CEO Henry Soesanto、以及中國和亞太地區的食品企業、家族辦公室及其他機構投資人。
食芯資本(Bits x Bites)是一支專注在中國市場農業與食品科技創新早期項目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領域貫穿了農業食品行業的全產業鏈。從上遊的智慧農業,動植物農產品的疾病預防和營養健康,到下遊的人類營養與健康、替代蛋白等技術創新相關領域。
11月6日,弘毅投資旗下專注於早中期的VC業務板塊——弘毅創投,今天正式宣布已完成首期美元基金募集,總規模1.3億美元。基金出資人為國際知名機構投資者,同時多家弘毅PE基金主要LP跟投。
弘毅創投團隊投資策略主要圍繞數字消費展開,聚焦數位化驅動的新消費品牌與新零售、數位化內容驅動的垂直平臺。
36氪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好望水」
36氪獲悉,新式草本氣泡果汁品牌好望水已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投資方為挑戰者資本。好望水創始人王若冰告訴36氪,本輪資金將用於產品研發投入、組織建設及渠道開拓。
背靠近年來飲料賽道「0添加」升級浪潮,包括元氣森林、OTAOTA等一批品牌接連湧現。好望水則是基於「食藥同源」理念下,在新式草本熬製氣泡果汁飲品方向的探索延伸。36氪此前曾對其模式做過跟蹤報導,這家從餐飲走出來的新銳飲料品牌,最初是為滿足餐飲解辣、解油膩等消食需要,並在2018年年底量產山楂氣泡果汁「望山楂」,此後又相繼推出望桃花、望杏福等爆款產品。
「小馬智行」
小馬智行成立於2016年底,從2019年起,先後在加州爾灣、弗裡蒙特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在中美兩國均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服務的公司,已在全球範圍累積350多萬公裡自動駕駛裡程。
36氪獲悉,小馬智行宣布獲得2.67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OTPP)旗下教師創新平臺(Teachers』 Innovation Platform, TIP)領投,其他投資方包括Fidelity 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PLC、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鍇明投資、斯道資本等。
「深淺優視」
36氪獲悉,3D工業相機研發商深淺優視宣布完成由鋆昊資本領投的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融資。今年3月,深淺優視剛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戰略投資,耀途資本、上海景焱等跟投。
公司成立於2019年1月,專注於以計算數學與深度學習技術探索三維幹涉成像測量,以AI深度相機及深度學習3D重建算法為核心產品,為工業客戶和整機生產廠商提供3D機器視覺解決方案。
「竹間智能」
竹間智能是一家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知識工程等AI技術為基礎,研發具有情感識別能力的對話機器人,提供一站式的企業服務的情感人工智慧開放平臺的公司。到 2020 年 10 月,竹間已經有六大產品線,為金融、醫療、教育、智能終端等行業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
36氪獲悉,竹間智能已完成 2 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本輪由中銀國際領投,交銀國際跟投、領渢資本再次追投。
「玩物得志」
36氪獲悉,國風文化電商平臺「玩物得志」近期已完成8000萬美金C輪融資。據介紹,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平臺新一輪戰略升級,進一步完善用戶服務體系建設,同時強化人才招募與培養等。
「玩物得志」成立於2018年11月,APP於2019年3月上線。「玩物得志」篩選優質商家,目前覆蓋了玉翠珠寶、木雕盤玩、茶酒滋補等8大品類的77個細分國風類目。根據團隊提供的信息,上線一年多,「玩物得志」已經擁有4200萬註冊用戶,目前平臺單月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預計2020年全年交易額將突破100億元。
「瑞彼加」
36氪獲悉,專注於射頻技術應用開發的杭州瑞彼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已於今年初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啟賦資本獨家投資;在此之前,它曾獲得來自華蓋資本和凱旋創投的Pre-A輪融資;另外,徐小平也曾在2017年參與它的天使輪投資。
瑞彼加專注於探索精準控制的微機電射頻技術在臨床疾控和康復、美容等方面的應用。截至目前,基於公司自主研發的生物兼容微機電技術,瑞彼加已研發出針對各個專科應用領域的未來設備,包括泌尿外科,肝病學科,以及針對皮膚的子品牌瑞彼佳NEBULYFT微射頻美容儀。
「摯盟醫藥」
摯盟醫藥從事抗病毒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原創型藥物研發,處於臨床研發階段的醫藥科技公司。公司創始人、CEO陳煥明博士專攻新藥設計和藥物化學,曾擔任多家知名跨國藥企、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發高管。公司合夥創始人、首席科學官張志軍博士專長於病毒生物學,曾任美國Oklahoma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後就職於跨國藥企賽諾菲,負責公司所屬亞太區抗病毒藥物研發。
據悉,摯盟醫藥11月6日宣布完成2.3億元A輪融資。本輪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其具有全球獨家化學結構的B肝病毒核衣殼抑制劑ZM-H1505R的Ib期臨床研究和公司其他管線的臨床申報研究。
「星康醫療」
據悉,「星康醫療」已於近日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星康醫療」成立於2016年9月,是一家以心電大數據和信號處理技術為基礎,研究和開發相關算法、醫療產品、雲服務以及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業務涵蓋心電產品自主研發、生產、營銷和臨床服務。
該公司的核心平臺是,遠程醫療雲服務平臺「星康雲」,可以提供遠程讀圖服務。「星康雲」平臺幫助提升了資源共享的高效性,心電數據緊急處理的時效性,並有助於節省了醫院、醫療服務企業和患者經濟開支。
「雲山小雨」
36氪獲悉,獨立遊戲工作室「雲山小雨」已完成數百萬元人民幣種子輪融資,投資方為廈門吉相天成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雲山小雨是一家新成立的獨立遊戲工作室,創始人、製作人兼CEO魏新宇曾任職於美國Disney Research,除了是一名在藝術娛樂行業的工作者之外,他還是一名擁有多項美國專利的人工智慧博士,並於2016年在麻省理工大學SSAC會議上獲得了Best Paper。未來,雲山小雨希望可以成為用創新玩法深挖中國文化,努力成為世界級遊戲工作室。
「星河動力」
36氪獲悉,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已於2020年9月完成2億元A輪融資。本輪資金將用於加快液體運載火箭「智神星一號」的相關研發工作和固體運載火箭「穀神星一號」的批產能力配置。據悉,公司將於近期完成「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入軌發射任務。
星河動力是36氪持續關注的公司,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基準,並基於自主創新的差異化產品路線,致力於固、液兩型火箭及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希望把握全球衛星快速組網發射的市場機遇。
銀保監會辦公廳:消費金融、汽車金融公司可申請將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降至不低於130%
近日,銀保監會辦公廳向各地銀保監局下發《關於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其中指出,將加大監管政策支持力度,包括適當降低撥備監管要求,撥備覆蓋率可以從現有的150%降低至130%、拓寬市場化融資手段和增加資本補充方式。
央行:央行推出存款保險標識,11個市(縣)先行啟用
為進一步完善存款保險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將授權參加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自2020年11月28日起使用存款保險標識。7日起,存款保險標識將在河北省內丘縣等11個市(縣)範圍內先行啟用。
央行: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36氪獲悉,今日,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報告提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門將做好統籌與協同,強化監管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加快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將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納入職稱評價範圍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6日發布《北京市工程技術系列(人工智慧)專業技術資格評價試行辦法》,新增設人工智慧專業職稱,並正式發布分類評價標準。據悉,北京市首次人工智慧專業職稱評價工作將於2021年初啟動。
工信部:組織開展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申報工作
工信部發布關於組織開展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通過試點先行、示範引領,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新模式和新業態,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
國家發改委: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將於11月5日24時開啟
根據國家發改委消息,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將於11月5日24時開啟。從國家發改委獲悉,本次油價調整具體情況如下:汽油每噸下調160元,柴油每噸下調150元。全國平均來看:92號汽油每升下調0.13元;95號汽油每升下調0.13元;0號柴油每升下調0.13元。
中國的IDC上市公司大概有三種運營模式:一是老牌的數據中心,「老實」建廠並通過併購進行擴張的重資產運營模式;二是鋼廠轉型到IDC,例如中國的杭鋼、沙鋼和寶鋼都在嘗試轉型IDC,因為自建用地的天然優勢可以直接轉換為做IDC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地產公司逐漸開始做IDC項目,雖然目前IDC項目在地產公司所有業務中體量偏低,但是IDC項目盈利能力很強(綜合毛利率在50%左右)可以提升地產公司的綜合利潤率。
新基建政策徹底吹起了IDC行業的春風:相關政策頒布與落實,5G、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建設進程加快,下遊對IDC產品及服務的需求也日漸上升。2019年中國IDC行業營收規模為1562.5億元,較2018年增長27.2%。根據中國idc圈科智諮詢報告,預計2022年將超過3200億,2024年中國IDC行業營收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參照美國的模式也許會解決IDC公司的迷茫,但也要結合中國國情和自身發展狀況
→《知料 | 市值千億的中國IDC公司誕生,這個萬億市場的財富密碼了解一下》
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積累、算法的持續優化、AI技術的應用普及,新的技術革命在帶給人類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伴生了很多新的問題。
比如,前段時間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曾引發全民大討論,算法、數據下的外賣小哥成為了系統的囚徒。還有前幾天的一篇《抖音內幕:時間熔爐的誕生》也是類似的話題,大眾的注意力被AI掌控,算法成為了那根魔法棒。
網際網路巨頭也由此頻頻陷入的壟斷上的爭議和倫理上的指責,這也是騰訊去年提出「科技向善」口號的背景。正在衝擊IPO的螞蟻集團也是一樣,金融科技究竟是讓金融更普惠了,還是增加了更多人的負債問題,也成為它備受爭議的焦點。
我想,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巨頭的誕生,這種爭議會一直存在,但時間會給出答案。一時的估值,只能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短期的商業價值,而它能否給用戶帶來價值、能否讓社會福祉最大化,才是決定它長期價值的標尺。
→《如何定義一家科技公司?》
1、在整個社會分工中,很多時候你沒法以純粹契約的方式整合各項資源要素去實現一個完整的服務能力,所以組建一個必須承受固定支出的企業在所難免;
2、即便是組建一個企業,也有平臺和自營兩種模式,平臺模式看上去「性感」,但其發展初期也容易趟坑(供需錯位導致的燒錢),並且在「有效供給錯位」和「無法實現線上決策和線上交易閉環」的情況下,有些平臺被迫轉向自營(這裡的自營是一種泛義上的自營);
3、在自營的情況下,如果必須要重資產擴張,那麼由於固定成本以及「倒U型曲線」規律的存在,很容易出現規模越大越不賺錢的增長陷阱;
4、因為重資產擴張容易掉進規模增長的陷阱,所以必須要克服盲目擴張的衝動,實現有質量的數量擴張。
→《平臺VS自營,輕資產的傷與重資產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