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平很直,談話做事都很直接,懟人甚至懟自己也是如此。
性格決定命運,一點沒錯。這樣的性格讓他在蘇州大學拿到學士學位,短暫在政府工作數年後,坐不住的他跳出體制,去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生院技術學和國西大學研究生院商學讀碩士,畢業後在日本電工株式會社服務十餘年,歷經研發、營銷管理多個崗位,後被派至中國擔任營銷公司總經理,工廠總經理。
回國後,吳小平倚靠在日企中鍛鍊出來的對細節與機遇的敏銳,擔任聯想新材料顧問、兼任聯想和中科院合資的動力鋰電池企業星恆電源的CEO,從事高分子創新材料的研發。
作為支撐整個工業的最底層基石,材料領域可謂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前沿材料上,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應用企業不知道這產品應該用什麼做,而研究機構也不知道實驗室裡的這東西能幹嘛。這就需要吳小平這樣懂材料又具備市場敏銳度的人來推動。
所以吳小平會經常在長三角的各大企業中拜訪,尋找商機。
在一次拜訪阿特斯時,董事長瞿曉鏵帶吳小平參觀了光伏背板,彼時光伏背板由於產能緊缺,習慣了搶購多晶矽的光伏組件企業從未想過有一天竟然被背板卡住了脖子。「你們能做嗎?」瞿曉鏵問。
吳小平回去與日本專家商量後,認為這個技術比他們所研究的電子材料簡單很多,有較為成熟的研發路徑,於是就與2008年11月,Macro Poly Institute Inc與聯想旗下的君聯資本在蘇州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創立蘇州賽伍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2008年以前,光伏背板只一種產品:TPT,「P」是中間的PET,「T」是杜邦公司的Tedlar氟材料。該款材料自從上世紀70年代研發出來後,就一直廣泛應用於飛機、電子等各個領域,在光伏行業發展之初,就是標配的背板材料。光伏背板的要求是絕緣、阻水,保護裡面的電池。但PET材料本身耐候性不強,需要進行耐候材料尤其是抗紫外線的材料保護。
但2008年以後,由於背板緊張,各種雙氟和無氟材料企業也湧入這個環節,希望分到一杯羹。所以吳小平成立賽伍之時,恰逢背板行業進入戰國時代。
吳小平也選擇了氟做為內外層材料,但氟材料過於穩定的特性也使其很難與EVA粘結在一起,最早期的不粘鍋就是特氟龍材料,而國內外背板企業同樣存在這個困擾。
於是賽伍團隊率先研究的是膠黏劑。五個月後,首款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膠黏劑橫空出世。
這個細節,奠定了賽伍的特點和優勢:能解決問題。
這實際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長期以來,中外合作的標準模式是外方提供技術,中方負責生產。外方有技術沒產線或者缺乏將技術平價化的能力,而中方則往往有生產卻不能真正掌握技術核心。但隨著近年來一大批中國企業掌握了核心科技,中國開始具備高端製造的基礎。
對材料的掌握和研發能力讓賽伍具備了柔性製造的基礎,不再受制於原料供應或者現有工藝,能夠針對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2010年,賽伍開始投產KPK背板,得到了阿特斯、天合光能等一大批企業的認可,訂單接踵而來的背後,也帶來了壓力。
那時背板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杜邦的Tedlar系列,一直穩定耐用,是市場的主流,大部分國內外背板廠家都選擇用這款材料生產
第二類是日本東麗等企業推出的無氟背板以及2009年奧地利Isovolta公司推出的3A背板,價格低廉,但3A背板目前已出現大規模的開裂問題,Isovolta也已倒閉
第三種就是賽伍基於阿科瑪技術,自己研發的KPK背板。
正如同飲料行業被國外公司收購一般,賽伍也收到了來自國外企業的「招安」,在強大壓力和眾多背板廠商齊聚該品牌旗下時,吳小平沒有「納頭便拜」,而是選擇正面競爭。
在回國創業之時,由於沒錢,吳小平花了三年時間做貿易,實現財務自由後,又因追逐夢想停止這項業務,建立賽伍。
現在,他如何甘心受制於人?
吳小平不想做弼馬溫,他要當齊天大聖。
「我就是要把我們員工和行業在靈魂深處的『我們不如發達國家』的心態打掉。」吳小平說,「中國技術創新確實面臨山寨泛濫、企業自信心缺乏、市場盲目迷信國外品牌等不利因素。但如果一味模仿,無論規模做得多大,還是二流企業。」
而接下來賽伍要面對的,是一輪又一輪的技術PK和針對性打擊。
吳小平打了創新牌:以加快產品迭代和強化對細分市場的產品性能來迫使同行追趕。對於賽伍來說,技術與製造兼而有之,無縫對接就是他們創新路上的最強優勢。
吳小平在KPK取得成功時說過:「KPK成功只說明我們能做和外國企業一樣的東西,只是在模仿別人結構,做了進口替代,沒啥了不起,三流企業的水準,中間有一些創新,引領了行業,讓同行模仿,也不過停留在二流的水準。」
看個廣告休息一下吧
他心中的一流企業是新方案提供者和新標準引領者。
2012年年底,KPF問世,解決了雙面氟膜背板價格高昂的問題,同時首次將半導體封裝工藝引入背板製造環節,同時提出了導熱性、熱穩定性的指標,提升了水汽阻隔以及耐水解能力指標。
到2014年,賽伍已經依靠高品質和創新能力,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背板企業。
2015年初,賽伍就向業內發布了多款針對不同氣候不同應用場景的背板解決方案,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優勢和技術上的領導地位。
到現在賽伍已在冠軍寶座上已坐了六年,市場份額超30%,KPF成為國內外市場份額最大的主力背板,當初的企業標準變成了國標和全球標準。同時由於賽伍的行業領軍地位,獲得了背板國家標準的第一起草人單位資格。
至此,吳小平也終於可以認為自己的企業是:一流。
隨著光伏產業邁向平價,光伏各環節利潤率下滑,這也是外界常常質疑光伏上市企業的主因,同時,隨著雙面發電組件的興起,光伏背板市場的未來也存在挑戰。
而賽伍也早有應對預案。近年來,賽伍逐步從一個光伏背板廠商向創新型材料企業升級。雙玻組件用的封裝材料熱固型POE已成為全球第二、還生產高鐵和電動汽車用的逆變器中的疊層母線排上的絕緣膜(BUSBAR),以創新應對未來接踵而至的挑戰。
根據華夏時報報導,4月21日,賽伍發布網下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籤結果公布,由於啟動回撥前網上有效申購倍數約為 7749.42 倍,超過150 倍,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決定啟動回撥機制,將本次發行規模的60%(2400.60萬股)股票從網下回撥到網上。回撥機制實施後,網下最終發行數量為400.10萬股,佔本次發行總量的10%;網上最終發行數量為3600.90萬股,佔本次發行總量的90%。回撥機制啟動後,網上發行最終中籤率為0.039%%。
此次發行價格為10.46元/股,擬募集3.67億元資金,除鞏固光伏產業領先地位之外,也加大非光伏領域的發展,其中1.03億元用於年產壓敏膠帶705萬平方米、電子電氣領域高端功能材料300萬平方米、散熱片500萬片、可流動性導熱界面材料150噸項目,9215.2萬元用於新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研發創新中心項目。
吳小平表示:「借著上市之後更好的融資條件,賽伍將堅持打造一家多元應用的持續成長型企業的實業夢想。為此,自2020年起,開啟了第2個十年創業計劃,將針對我國未來成長性市場,移動通信、聲學、高鐵車輛、智能空調、新能源汽車、OLED等領域對薄膜形態功能性材料的需求,在現有的技術平臺上大力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和擴大銷售,實現應用領域的多元化,更大程度的保證企業的持續成長和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