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屬性這一知識點在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和辨析題的形式出現,大家在掌握時應該以理解為主,為了提高大家在考場上的解題效率和備考,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小學教育理論之教育的屬性備考指導,能幫到你們。
教育的屬性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質屬性(自然屬性)和教育的社會屬性,首先看一下教育的本質屬性:
(1)內涵
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也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也稱為教育質的規定性,大家在掌握這一知識點時,注意把握四個關鍵詞「有目的」、「培養」、「人」、「社會活動」。
(2)特點
1.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而不是本能的行為,例如嬰兒啼哭,則不是教育活動,這也是孟祿的心理起源說錯誤所在,他認為教育是起源兒童對成年人無意識的「模仿」,是把教育看成了一種本能的行為,而不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行為,因此為錯誤觀點。
2.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而不是動物具備的,比如小狗做算術、鸚鵡學舌則不是教育活動,因為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不是培養動物的活動。由此可見認為教育起源於動物界的生存本能的生物起源說是錯誤的觀點,其原因是一方面他違背了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另一方面是違背了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行為。
3.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而不是損害人的活動,比如教人偷竊,則不屬於教育活動。
4.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與政治經濟、生產力、文化和人口都發揮著作用,尤其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都違背了教育的社會性。
其次,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恆性。
永恆性指的是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這裡大家要注意若是偷梁換柱成只要國家存在,就存在教育。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國家比人類出現的要晚。
(2)教育具有歷史性。
不同歷史階段,教育都有其不同特點。比如在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在教育內容上學的是四書五經,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而在社會主義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教育內容是大量、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教學方法更是多樣,如多媒體、白板等。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主要指的是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一方面教育落後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例如我國的應試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另一種情況是教育超前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比如朝鮮這個國家,它的教育是走在經濟發展的前面的;教育相對獨立性的另一個表現是指的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即每一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教育有著傳承與接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