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位家長聊天,有一些孩子已經回國的家長,已經開始抱怨。特別是那些大三、大四的留學生家長,已經從當初孩子躲避疫情,順利回國後的興奮和開心,變得一些迷茫了。
今年的春節以後,好好的留學生涯變成了大家紛紛討論刷票攻略,隨著「五個一」等航空管理措施的出臺,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家庭討論的唯一話題不是學業,而是如何回國。刷票回國、及時辦理疫情申報、看航班是否被取消、如何回國後隔離措施,這些都是今年上半年留學家長群裡的一波又一波話題。
隨著秋季的開學,這波高潮回國仍然在繼續,孩子們都回國了。有一位在澳洲留學的孩子家長就很興奮地和我說:「我思考了一夜,認為生命最重要,所以,堅決讓孩子回國了。」歲月如梭,時光荏苒,最早回國的一批留學生,實際已經在國內超過了半年,隨著歐美疫情的持續,看樣子,回到歐美大學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
持續在國內宅家線上留學,畢業後怎麼辦?這又成為近日開始在家長群裡的話題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很多美本高年級的學生一旦回國,那意味著啥?
意味著比起留學,競爭壓力更大:
持續宅家上網課直到畢業
實際是有一大批留學生沒有回國,因為很多留學生在大三、大四已經拿到美國大廠(大公司)的實習,並以此拿到了Return offer,沒必要回國。
但更大多數的留學生,因為在大一、大二沒有關注實習,實際到了大三、大四,在歐美就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麼,拿著「網課」畢業證的學生將在2021年起開始成為普遍的現象了。
考上歐美研究生,也得宅家
實際,也有很多家長有想法,就是繼續上研究生唄,比如爭取上個藤校研究生啥的,不也挺好啊。
好嘛?首先,回不去歐美大學,不能去報到,可能繼續上「網校」。其二、歐美的研究生不像國內是三年畢業,而是普遍二年,甚至一年。比如英國的研究生,也就一年,在美國,讀研的很多項目只有一年到一年半,也就是說,你拿了藤校的研究生,看到的也就是自己家的廚房和客廳。將來拿個「網上藤校」的研究生畢業文憑都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在2021年以後,國內會出現一批拿著「網課」歐美大學文憑的畢業生申請工作,那是不爭的事實,就算是現在,已經有宅家的留學生,大三、大四的開始尋找國內工作,國內有800萬大學畢業生,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對於留學生來說,不光是申請工作的壓力,實際還有一個壓力,就是文化和尋求的差異。對他們而言,已經在歐美學生、生活了兩三年,有的從高中開始就在歐美,在青春期受到的歐美文化就不老少。而且,既然是留學生,那麼,大家都想申請進入國內的MIT大廠,網上的中介經常在宣告抖音(跳動字節),美團、阿里巴巴、華為等公司的招聘和經歷。實際留學生們也是希望進入這些公司,以匹配留學生的身價要求。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又打臉。不談這些公司在國內本身就數量稀少,而且,國內的大學畢業生,其地域和學識又受到這些公司的影響,所以,光就歐美大學畢業生的文憑,不足以讓這些國內大廠招收錄取。我有幾位家長朋友的孩子,有在康納爾大學本科畢業,有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的,專業都是金融統計,在國內已經浪投國內大的金融公司、信託公司幾個月,一點效果都沒有,但據說有國內銀行願意錄取他們,但因為工資開出的大約是4000-6000左右,又覺得太低,而不願意去。
高不成、低不就,很多歐美留學生宅家的,都會遇到這類情況了。
怎麼辦,實際是有辦法的,什麼辦法呢?請大家關注本號,詳情會在下幾期一一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