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給學生留作業,寫讀書報告,答曰:不會寫,無從下筆。所以,下面談一談怎麼寫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或者說書評,作用有二:一是談談自己對這本書的認識,介紹下這本書;二是加深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了解學術源流和動態。所以,書評不但擁有重要的學術地位,也是加深個人學術積累的重要方法。
一、讀書報告的內容可包括:
1.本書的概況:作者簡介、內容概要;本書在表達、處理等方面的特別之處等;
2.本書的主要觀點、意圖;
3.本書的精華部分或個人最喜愛的部分;
4.對本書的評價和觀感;
5.讀後感:
(1)書中情節引起的聯想
(2)書中內容引起的疑問
(3)本書令你有何提醒、啟發及反思
(4)本書引起的思想上的轉變
(5)本書令你引發的期望
6.本書讀後的收穫。
二、讀書報告的撰寫步驟:
1.閱讀著作;
2.確立論題:每人根據閱讀感受,自由選取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確立一個論題;讀書報告是論文的一種,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在這篇文章中要解決什麼問題。介紹內容,還是談書中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困惑?還是各種問題都有?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3.收集資料:
(1)摘記原文:根據論題,摘錄原著中的相關內容,製成摘記卡;
(2)查閱其他書籍雜誌,掌握相關的資料。
4.報告的內容:選題理由、確立觀點、論述觀點
5.注意點:語言的流暢、觀點與論述的一致。
三、寫讀書報告的注意事項
1.讀書報告的形式多種多樣,沒有任何規範。可以寫成很尖銳的評論,很精闢的分析,很周詳的比較……要看書的性質,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質。
2.讀書時要邊看邊寫,不論有什麼感想,疑問和見解,都隨即把它們寫下來。最好準備一本讀書札記簿,寫在本子上。書看完了,把自己寫下來的那些感受瀏覽一次,就會發現幾個重要可以發揮的。把這幾個重點列出來,有時間的話,把書有選擇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論述的重點,找尋更多的資料或例證。有需要時,還可以再找其它有關的書籍來補充你的論點。這樣,你閱讀的收穫會豐富得多,你寫的讀書報告也會有分量得多。
3.對所讀著作的讚揚與批評需要有見地,避免公式化的讚美之詞用得過多,贊要贊到作品的節骨眼上,最好是這本書獨有的、最突出的優點。批評當然比讚揚更難,因為寫讀書報告的人學養往往遜於作者,要能指出一本書的缺點,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實在並非易事。但不容易並不表示不可以這樣做,如果做得到,這篇讀書報告會更容易受到欣賞。
4.讀書報告可對一本書全面論述,全面的結果很容易流於浮面,樣樣都談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論,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幾點來談。因為你談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給讀者比較深刻的印象。
5.好的讀書報告應以寫報告人自己的意見為主要內容,原文可以作為舉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對這本書的看法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連篇累牘的抄。否則看過之後,只覺得大部分是別的唾餘,寫讀書報告的只是一個人云亦云的抄錄者。
讀書報告的命題
在某些考試或者作業中,會有讀書報告的命題,其實這些命題也無非是以上提到的內容:
例題1:概述某本書的主要內容,並就其中一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
例題2:談一談你讀的某本參考書,書中的哪些觀點和教科書上的不同,你怎麼看?
我們可以發現,這兩道題其實都是上述讀書報告中的內容之一。
讀書報告附例:
讀《「封建」考論》
作者:劉緒貽 選自《讀書》雜誌
承天瑜同志不棄,讓我在這裡來對他的大作《「封建」考論》發表一點意見,我對這個問題雖然有興趣,但沒有研究;而且近來很忙,只在這兩三天抽時間讀了一遍,理解不深,談不出什麼有分量的意見,只能談點膚淺的學習心得。
具體我是什麼時候起關注這個問題的呢?現在已記不起了。若干年前,本校歷史學院離休教授薛國中送一篇文章給我看,題為《秦漢社會性質再思考》。該文認為,秦漢以後中國社會,雖然在西漢初、西晉初時期,周代的封建制度曾經迴光返照,但都只是曇花一現,而且與周代封建制不盡相同。秦漢以後中國社會是君主專制社會,不能稱為封建社會。該文建議稱為「專制主義社會」。我當時讀了這篇文章後,儘管覺得它的論點與我們幾十年來讀到的、而且相信的中國自秦至清社會是封建社會的論點完全不同,但認為有說服力,很有創見。後來,《武漢大學學報》雖然發表了這篇文章,但可惜未引起什麼影響。再以後,我讀到李慎之先生一九九三年發表的《「封建」二字不可濫用》一文,其中提到「湖北大學馮天瑜教授」已經開始了「中國封建制度辨析的工程」,而且完全同意天瑜同志反對將秦至清中國社會稱為封建社會的意見。慎之同志是我很尊重的、我認為極有思想的朋友,他的這些話使我產生了閱讀天瑜同志有關著作的意願。天瑜同志調來武漢大學以後,我們成為同事,有機會了解到他撰寫《「封建」考論》的計劃,就一直想拜讀他的大作。現在有幸讀到了。雖然讀得不夠仔細,今後還要讀,但大意是了解的,我有以下幾點想法。(這一段基本上在談感想)
首先,我認為這是一本認真做學問的人下了很大功夫的、可稱為科學的著作。它不同於時下有些「著書只為稻粱謀」的人所寫的書,容易讓人發現不足、缺點甚至硬傷。我讀過一遍,尚未發現問題,甚至疑問。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水平有限,閱讀又不仔細的原故,但它確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方方面面考慮得很全面、很周到,而且搜集的材料非常豐富,論證不厭其煩,反反覆覆,既有條理,又很確切。可以說,它把自秦至清中國社會不應稱為封建社會的道理講得很透徹。(肯定作者的努力)
其次,這本書對糾正我國社會科學界、理論界的一個重大誤識做出了重大貢獻。它運用充分的材料證明,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始終堅持歷史演進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反對將歐洲史的發展軌跡泛化為普世性規則,並多次譴責那些隨意將個別推及一般的論者。他認為中國社會發展過程有別於歐洲,從來沒有說自秦至清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將解放以前的中國社會說成是封建社會的,首先是列寧。後來,史達林歪曲馬克思思想,提出了錯誤的社會形態共性論和歷史單線進化論,通過《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影響甚至控制了一個時期的中國理論界,造成了中國社會科學界、理論界的誤識。本書揭露並糾正了這種誤識,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封建社會出現於周代,而且封建社會在周末崩潰後,接踵而興的並非資本主義社會,而是一種君主專制社會:這種社會是封建社會的否定,當然不能稱為封建社會。在本書出版前,也有中國學者做過糾正這種誤識的工作,但據我所知,這本書的論證最有說服力。(本書主要內容和在學術界的價值)
第三,本書再一次有力地證明:抱著政治的目的談學問,在政治面前膽怯做學問,都是難以接近真理而容易陷入荒謬的。本書引李慎之先生的一段話證明:中國人之所以誤認自秦至清社會是封建社會,乃是抱著政治目的。這段話是:「時下所說的『封建』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封建迷信』、『封建落後』、『封建反動』、『封建頑固』等等,並不合乎中國歷史上『封建』的本義,不合乎feudal,feudalism這樣的西方文字翻譯過來的『封建主義』的本義,也不合乎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封建主義』的本義,它完全是中國近代政治中為宣傳方便而無限擴大使用的一個政治術語。」(見本書382—383頁)本書還舉出不少事例證明,有些嚴肅而淵博的學者其所以改變自己對封建社會本義的正確看法,是由於他們頂不住當時政治大氣候對他們的無理要求。從這一角度看,本書作者的學術勇氣也是值得稱道的。 (肯定本書的學術方法和學術意義)
最後,我想提出兩個問題和作者商榷。(提出問題)
第一個問題:對於違反中國歷史上本義,違反馬、恩所稱封建社會本義,將自秦至清中國社會稱為封建社會的這種「語亂天下」的濫用,馮天瑜同志是堅決主張予以糾正的。對此,我同意並且支持,因為這有利於掃除中國歷史科學發展的障礙,有利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但是,我記得李慎之先生在某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資深革命學者李銳認為,這種濫用已經約定俗成,改正起來非常不容易,只好將錯就錯。的確,近兩三年來我寫文章,為了糾正這種濫用,往往覺得很費筆墨,擴大篇幅,還不容易說得圓滿。因此我想到能否有一種調和辦法。這次讀《「封建」考論》,有兩段文字觸動了我。一段是290頁引自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的「如果說周是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那麼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另一段是364頁引自東京大學西島定生教授的「將長達二千年的中央集權專制君主統治下的官僚政治的持續存在作為封建社會的特徵,這樣的封建社會與西歐的封建社會也是很不相同的」。這兩段文字提醒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即人們既有權將中國周代社會和西歐中世紀社會稱為封建社會,也有權將自秦至清中國社會稱為封建社會,就像著名作家和一般市民都有權叫「池莉」一樣。但是,為避免「語亂天下」起見,應有所區別,可以將自秦至清中國社會稱為「新封建社會」或「後封建社會」。當然,這種歷史分期命名法,與馮天瑜同志在其書中提出的歷史分期命名標準的第二條「循舊以造新」不符,但這種做法在中外歷史上是不少見的。比如,王安石將他實行的「新政」說成是「法先王之政」;又比如,美國的裡根總統將他實行的有悖於羅斯福「新政」的保守的內政政策,稱為是學習羅斯福的「新政」。總之,這是我的一種初步想法,是否可行,尚待探討。
第二個問題:本書在第十八章正式提出「宜以『宗法地主專制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來命名自秦至清的中國社會,並提出了如此更改的理由。對此,我有一個初步的想法。我認為,在自秦至清的中國社會裡,君主的影響和作用實在太大、太突出、太根深蒂固,對這段歷史命名如果不提君主,似乎不大適宜。因此,我認為「君主專制宗法社會」似乎比「宗法地主專制社會」好一些,因為君主是最大的地主,甚至是地主的地主,君主專制也就是地主專制。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初步想法,提出來僅供參考。(不認可書中某一觀點及其原因)
註:部分內容編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