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最偏遠的高中
三代師生成了同事
上演了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
師徒三人(從左至右:尹奇兵、張利華、吳仲宏)。
從新洲邾城沿新道公路向東,驅車約20分鐘,按交通指示牌左拐,駛入一片金色稻田掩映下的柏油路,繼續行駛約2公裡,眼前一道圍牆圍住的大片建築,便是被稱之為「稻田裡的中學」——新洲四中,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的高級中學。
初冬一個清晨,長江日報記者探訪這所學校。如果不是裡面傳出陣陣讀書聲,很難相信,被大片稻田包圍著的是一所學校。而她,在這裡靜靜地「躺」了60多年,哺育著新洲東部革命老區舊街、徐古等6個街鎮的孩子。
「快點,跑幾步!」高中一年級主管、40多歲的張利華老師站在一棟教學樓下,對幾名正走向教室的學生喊道。短促有力的催喊聲透露出學習的緊張。在這所「稻田裡的中學」,張利華堅守了24年。他的學生吳仲宏、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先後回到這裡,接續奮鬥,上演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新洲四中,一座矗立在稻田中的市級示範高中。
「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
張利華老師選擇留下
張利華晚自習後,到學生寢室巡查。
在張利華老師家裡,他的愛人、同是新洲四中老師的吳鮮桃,展示一根精緻的女式釣竿,笑著說:「這是利華為讓我留在新洲四中而送給我的。」
1996年,張利華被分配到新洲四中,擔任高一年級班主任兼物理老師。農村長大的張利華對這所農村高中的艱苦條件有著足夠心理準備,但現實還是超乎意料:沒有自來水,從水井裡汲取的生活用水不能直接使用,需加入明礬,沉澱;遇上下雨,校園全是泥巴路,到教室上課需穿上深筒膠靴;去附近集鎮買菜得走上2公裡……
張利華有些動搖,儘管他喜歡教師這份職業。不到幾年,一同進校的12名老師,有9人離開。
然而,每次課餘時間,學生們見縫插針地找到他的辦公室,排隊請教問題,他仿佛看到學生時代的自己,「就算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我要留下!」張利華說服自己。
新洲四中,學生每天晨跑。
1998年,兒子的出生對他的選擇提出挑戰。兒子體弱多病,而附近唯一的醫院就是2公裡外的村級診所,就醫不便。
吳鮮桃常常一個人夜裡抱著兒子去診所,又苦又累。她甚至巴望兒子生病的時間能夠恰好在後半夜,「因為後半夜老公也在家,能多一個人照應」。
為了兒子的健康,為了兒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吳鮮桃勸張利華離開。但張利華在城關買下一套房子,請來父母照顧兒子,「一舉多得」,吳鮮桃作罷。
及至兒子上大學,生活顯得更加單調,「想玩一把浪漫都找不到地方」,吳鮮桃又鼓動張利華去城關中學。張利華給她買回一根女式釣竿,周末有空夫妻倆就去附近村灣池塘釣魚,「玩一把浪漫」,吳鮮桃哭笑不得,但也從此斷了離開的念頭。
張利華說:「我這不算什麼,學校有多名老師在這裡堅守了30多年,主動放棄調離機會。附近村民有的一家三代都是他們的學生。」
「學校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人才」
張利華的學生吳仲宏主動留下
吳仲宏至今保存著當年在新洲四中的畢業照。
張利華沒走。2004年,他所教的第一屆學生吳仲宏,大學畢業後主動選擇新洲四中,接過他的衣缽。
「這是我唯一一次沒聽張老師的話。」吳仲宏說,當年應聘新洲四中,因為學校條件艱苦,張利華勸他別來,但他依然來了。「新洲四中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11月17日晚,吳仲宏在辦公室耐心解答學生們課間沒有聽懂的問題。
來學校報到的那一天,10名老師中當天就有人申請調離。張利華找到吳仲宏,再三叮囑:「來了,就意味著奉獻,要在這裡紮下根。」吳仲宏緊握老師的手,堅定地點了點頭。
「外界覺得我們傻,但我們是樂在其中」
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來了
尹奇兵課堂上認真輔導學生。
這一年,尹奇兵成為吳仲宏的學生。薪傳火繼,2012年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尹奇兵也回到了新洲四中擔任物理老師。
「新洲四中口碑不錯,到這裡任教,全家人都為我高興。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教育,學校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前不久還通了公汽,我們也買了小汽車,進城方便多了。」尹奇兵說,「外界覺得我們傻,覺得我們苦,但現在黨和政府對教育加大投入,讓我們不差錢,更加樂在其中。」
「老師,謝謝您!
如果沒有您,我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
新洲四中,早晨舉行升旗儀式。
「11月17日,葛新霖的家長來校,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吳仲宏隨身攜帶的備忘本中記錄著這件事。葛新霖近段時間成績有些退步,吳仲宏約了葛新霖家長,一起查找原因。
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每一次異常,讓他們少走彎路。這是吳仲宏從張利華老師那裡取來的「教育經」。
張利華介紹,新洲四中絕大部分學生來自革命老區,不少學生自小就是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關愛,一次情緒波動就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但他們比城裡的孩子更渴望了解外面世界。「作為農村高中教師,我們的使命就是把農村的孩子帶到更廣闊天地。」
吳仲宏課堂上認真講課。
2011年屆畢業生陳勇幸運遇到吳仲宏老師。因為中考發揮失常,加上手部殘疾,陳勇心裡投下自卑的陰影,高一時成績擺尾。高二進入吳仲宏老師所在班級,陳勇學習依舊刻苦,但成績上升緩慢。吳仲宏找他分析原因,讓他理性看待每次考試分數,也讓各科老師上課時多提問陳勇,增強他的自信心。陳勇的成績飛速上漲,躍到了全班第二。最終,陳勇考上第一批本科院校,後來還考取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
11月17日晚,尹奇兵在辦公室耐心解答學生們課間沒有聽懂的問題。
「尹老師,感謝您!如果沒有您,我今天就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2018屆畢業生石彪的教師節感恩簡訊,讓尹奇兵淚眼模糊。
高三那年,石彪迷上手機遊戲,常常躲在被子裡玩到深夜。尹奇兵收繳了他的手機,他半夜又逃到校外網吧。無奈,尹奇兵請來石彪家長陪讀。石彪的心重新回到課堂,後來考取湖北大學。
三代師生在學校
一個比一個拼
師徒三人(從左至右:吳仲宏、尹奇兵、張利華)課前在物理實驗室共同研討實驗。
「沒想到學校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入選教育部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的尹奇兵,十分激動。
尹奇兵的拼勁,在學校出了名。
2018年,尹奇兵擔任高三年級班主任。高考前半個月,5月22日,尹奇兵父親被檢查出患有腦部腫瘤。此時,尹奇兵愛人懷孕6個多月。
學生進入高考前最後衝刺階段,絕不能放下;父親重病,照料的責任不可推卸;愛妻懷孕,也必須扮演好陪護角色。尹奇兵只能將全部重擔默默扛在肩上。白天上課,檢查課堂紀律;課間抽空給妻子打個電話,詢問妻子身體狀況,叮囑她照顧好自己;中午為妻子買一份可口的飯菜;晚上11點多下班後再趕到醫院照顧父親。直到高考結束,尹奇兵的按部就班,沒讓一名學生感覺到他家的突發狀況。
這一年,尹奇兵所帶班級35名學生,29人考取第一批本科院校,刷新新洲四中多項高考紀錄。而他也獲得市級優秀教師等榮譽。
「農村中學一來就壓擔子,鍛鍊機會更多。如果不是新洲四中給我平臺,我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尹奇兵說。
上周,尹奇兵讓妻子將他們的婚房掛到房產中介,準備出售,計劃在城關的小學旁買套二手房,方便母親將來接送孩子上下學,可讓他將全部身心傾注到教學中。
特殊的師徒情誼,中午在食堂陪同學生就餐時間,也有說不完的話。
「他們師徒三人在教學中勇挑重擔,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新洲四中校長黃建平說。
2017年,吳仲宏和妻子商量,準備再生一個寶寶。他想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寶寶,便向學校請辭班主任職務。2018年,聽到尹奇兵克服家庭困難的事跡後,他主動請纓再當班主任。學校安排他擔任高二年級組長,但這一年,恰逢從高一開始,按新課改內容開展教學,吳仲宏婉拒高二年級組長,到高一年級當班主任,挑戰新課改教學。張利華為學生的勇氣點讚。
今年秋季開學,校領導給張利華壓擔子,讓擔任了10多年高三物理備課組組長的張利華擔任高一年級主管,並帶2個班的物理課。13個班學生的教學、安全,主管都得負責,責任重大。接還是不接?校領導給張利華3天時間考慮,張利華卻當即答應。
「責任越大,越能錘鍊一個人。」張利華笑著說。
長江評論
教育的美好在接力中放大
新洲四中三代師生接力,紮根「稻田裡的中學」24年的故事,讓人感動。
這是一場時間上的接力,24年來,始終有人主動來到這所鄉村中學,為之奮鬥付出;這是一場事業上的接力,一代代的青少年成長,始終需要有責任心的好老師來為之指引;這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接力,熱愛教育、心靈美好的老師,教出了一代代具有同樣品格的學生,讓20多年的教育事業,成為一場立德樹人的接續奮鬥。
正因為相對貧弱,一所鄉村中學如此重要,它凝聚了十裡八鄉無數家庭改變命運、改變未來的期許。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正因它能塑造心靈,改變人生。當前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對學校、對老師懷著更熱切的期望和更多的需求,從職業角度來說,鄉村老師比城市老師有更沉甸甸的「被需要感」。
新洲四中是一所有著60多年歷史的鄉村中學,半個多世紀以來,有多少農村孩子在這裡接受教育,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多少家庭目光投向這裡,打開了奔向更好生活的大門。三代師生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或許今後還會有更多,他們本身就是這接力傳承中的受益者,又成為下一程的接棒者。從更深的內涵來說,這些,正是對一代代鄉村教師們最好的職業回報和最高的職業嘉許。
鄉村教育更需要付出,更值得付出,有著發揮才幹、實現人生價值的更廣闊空間。三代師生中的第一代張利華,1996年來到新洲四中時,喝水得用明礬沉澱井水,下雨就是一腳泥,買菜得跑兩公裡外。然而到2012年,三代師生中的第三代尹奇兵來到這裡時,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通了公交,老師們還有的買了小汽車。這是老師們親歷的美好,更是他們雙手奮鬥出來的美好。這20多年的巨大變化,有他們用汗水心血的辛勤澆灌——有什麼比親眼看到雙手奮鬥結出碩果,更值得付出的青春韶華呢?
堅守在鄉村中學,當然意味著放棄可能更優越的條件,但物質從來不會束縛精神。感受美好才能傳遞美好,肯定價值才能傳承價值,受到善待才能堅守熱愛,三代師生意氣風發和滿懷熱忱地投身於教育事業,才有了這樣一個代代接力的故事,而不是一個鄉村逃離的故事,這樣的傳承顯得溫暖而動人。
如今,鄉村學校普遍成為農村地區最好的地標建築,教師普遍成為廣受尊重的職業,教育資源的差距正在越來越小,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越來越被放在優先位置,這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也將給更多新洲四中這樣的好老師們,更寬廣美好的人生舞臺。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李亦中 評論員魯珊 通訊員程書雄 劉慧 圖片:記者劉斌 攝 海報:製圖 | 李玉瑩 胡欣 實習生李靖 攝影|劉斌 視頻:主創佔思柳 高文舉 編輯:朱佳琪 校對:王蓓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王珊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