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稻田中學裡,三代師生成同事!一起上演「愚公接力」

2020-12-09 武漢發布

在武漢最偏遠的高中

三代師生成了同事

上演了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師徒三人(從左至右:尹奇兵、張利華、吳仲宏)。

從新洲邾城沿新道公路向東,驅車約20分鐘,按交通指示牌左拐,駛入一片金色稻田掩映下的柏油路,繼續行駛約2公裡,眼前一道圍牆圍住的大片建築,便是被稱之為「稻田裡的中學」——新洲四中,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的高級中學。

初冬一個清晨,長江日報記者探訪這所學校。如果不是裡面傳出陣陣讀書聲,很難相信,被大片稻田包圍著的是一所學校。而她,在這裡靜靜地「躺」了60多年,哺育著新洲東部革命老區舊街、徐古等6個街鎮的孩子。

「快點,跑幾步!」高中一年級主管、40多歲的張利華老師站在一棟教學樓下,對幾名正走向教室的學生喊道。短促有力的催喊聲透露出學習的緊張。在這所「稻田裡的中學」,張利華堅守了24年。他的學生吳仲宏、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先後回到這裡,接續奮鬥,上演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新洲四中,一座矗立在稻田中的市級示範高中。

「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

張利華老師選擇留下

張利華晚自習後,到學生寢室巡查。

在張利華老師家裡,他的愛人、同是新洲四中老師的吳鮮桃,展示一根精緻的女式釣竿,笑著說:「這是利華為讓我留在新洲四中而送給我的。」

1996年,張利華被分配到新洲四中,擔任高一年級班主任兼物理老師。農村長大的張利華對這所農村高中的艱苦條件有著足夠心理準備,但現實還是超乎意料:沒有自來水,從水井裡汲取的生活用水不能直接使用,需加入明礬,沉澱;遇上下雨,校園全是泥巴路,到教室上課需穿上深筒膠靴;去附近集鎮買菜得走上2公裡……

張利華有些動搖,儘管他喜歡教師這份職業。不到幾年,一同進校的12名老師,有9人離開。

然而,每次課餘時間,學生們見縫插針地找到他的辦公室,排隊請教問題,他仿佛看到學生時代的自己,「就算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我要留下!」張利華說服自己。

新洲四中,學生每天晨跑。

1998年,兒子的出生對他的選擇提出挑戰。兒子體弱多病,而附近唯一的醫院就是2公裡外的村級診所,就醫不便。

吳鮮桃常常一個人夜裡抱著兒子去診所,又苦又累。她甚至巴望兒子生病的時間能夠恰好在後半夜,「因為後半夜老公也在家,能多一個人照應」。

為了兒子的健康,為了兒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吳鮮桃勸張利華離開。但張利華在城關買下一套房子,請來父母照顧兒子,「一舉多得」,吳鮮桃作罷。

及至兒子上大學,生活顯得更加單調,「想玩一把浪漫都找不到地方」,吳鮮桃又鼓動張利華去城關中學。張利華給她買回一根女式釣竿,周末有空夫妻倆就去附近村灣池塘釣魚,「玩一把浪漫」,吳鮮桃哭笑不得,但也從此斷了離開的念頭。

張利華說:「我這不算什麼,學校有多名老師在這裡堅守了30多年,主動放棄調離機會。附近村民有的一家三代都是他們的學生。」

「學校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人才」

張利華的學生吳仲宏主動留下

吳仲宏至今保存著當年在新洲四中的畢業照。

張利華沒走。2004年,他所教的第一屆學生吳仲宏,大學畢業後主動選擇新洲四中,接過他的衣缽。

「這是我唯一一次沒聽張老師的話。」吳仲宏說,當年應聘新洲四中,因為學校條件艱苦,張利華勸他別來,但他依然來了。「新洲四中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11月17日晚,吳仲宏在辦公室耐心解答學生們課間沒有聽懂的問題。

來學校報到的那一天,10名老師中當天就有人申請調離。張利華找到吳仲宏,再三叮囑:「來了,就意味著奉獻,要在這裡紮下根。」吳仲宏緊握老師的手,堅定地點了點頭。

「外界覺得我們傻,但我們是樂在其中」

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來了

尹奇兵課堂上認真輔導學生。

這一年,尹奇兵成為吳仲宏的學生。薪傳火繼,2012年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尹奇兵也回到了新洲四中擔任物理老師。

「新洲四中口碑不錯,到這裡任教,全家人都為我高興。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教育,學校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前不久還通了公汽,我們也買了小汽車,進城方便多了。」尹奇兵說,「外界覺得我們傻,覺得我們苦,但現在黨和政府對教育加大投入,讓我們不差錢,更加樂在其中。」

「老師,謝謝您!

如果沒有您,我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

新洲四中,早晨舉行升旗儀式。

「11月17日,葛新霖的家長來校,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吳仲宏隨身攜帶的備忘本中記錄著這件事。葛新霖近段時間成績有些退步,吳仲宏約了葛新霖家長,一起查找原因。

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每一次異常,讓他們少走彎路。這是吳仲宏從張利華老師那裡取來的「教育經」。

張利華介紹,新洲四中絕大部分學生來自革命老區,不少學生自小就是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關愛,一次情緒波動就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但他們比城裡的孩子更渴望了解外面世界。「作為農村高中教師,我們的使命就是把農村的孩子帶到更廣闊天地。」

吳仲宏課堂上認真講課。

2011年屆畢業生陳勇幸運遇到吳仲宏老師。因為中考發揮失常,加上手部殘疾,陳勇心裡投下自卑的陰影,高一時成績擺尾。高二進入吳仲宏老師所在班級,陳勇學習依舊刻苦,但成績上升緩慢。吳仲宏找他分析原因,讓他理性看待每次考試分數,也讓各科老師上課時多提問陳勇,增強他的自信心。陳勇的成績飛速上漲,躍到了全班第二。最終,陳勇考上第一批本科院校,後來還考取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

11月17日晚,尹奇兵在辦公室耐心解答學生們課間沒有聽懂的問題。

「尹老師,感謝您!如果沒有您,我今天就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2018屆畢業生石彪的教師節感恩簡訊,讓尹奇兵淚眼模糊。

高三那年,石彪迷上手機遊戲,常常躲在被子裡玩到深夜。尹奇兵收繳了他的手機,他半夜又逃到校外網吧。無奈,尹奇兵請來石彪家長陪讀。石彪的心重新回到課堂,後來考取湖北大學。

三代師生在學校

一個比一個拼

師徒三人(從左至右:吳仲宏、尹奇兵、張利華)課前在物理實驗室共同研討實驗。

「沒想到學校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入選教育部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的尹奇兵,十分激動。

尹奇兵的拼勁,在學校出了名。

2018年,尹奇兵擔任高三年級班主任。高考前半個月,5月22日,尹奇兵父親被檢查出患有腦部腫瘤。此時,尹奇兵愛人懷孕6個多月。

學生進入高考前最後衝刺階段,絕不能放下;父親重病,照料的責任不可推卸;愛妻懷孕,也必須扮演好陪護角色。尹奇兵只能將全部重擔默默扛在肩上。白天上課,檢查課堂紀律;課間抽空給妻子打個電話,詢問妻子身體狀況,叮囑她照顧好自己;中午為妻子買一份可口的飯菜;晚上11點多下班後再趕到醫院照顧父親。直到高考結束,尹奇兵的按部就班,沒讓一名學生感覺到他家的突發狀況。

這一年,尹奇兵所帶班級35名學生,29人考取第一批本科院校,刷新新洲四中多項高考紀錄。而他也獲得市級優秀教師等榮譽。

「農村中學一來就壓擔子,鍛鍊機會更多。如果不是新洲四中給我平臺,我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尹奇兵說。

上周,尹奇兵讓妻子將他們的婚房掛到房產中介,準備出售,計劃在城關的小學旁買套二手房,方便母親將來接送孩子上下學,可讓他將全部身心傾注到教學中。

特殊的師徒情誼,中午在食堂陪同學生就餐時間,也有說不完的話。

「他們師徒三人在教學中勇挑重擔,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新洲四中校長黃建平說。

2017年,吳仲宏和妻子商量,準備再生一個寶寶。他想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寶寶,便向學校請辭班主任職務。2018年,聽到尹奇兵克服家庭困難的事跡後,他主動請纓再當班主任。學校安排他擔任高二年級組長,但這一年,恰逢從高一開始,按新課改內容開展教學,吳仲宏婉拒高二年級組長,到高一年級當班主任,挑戰新課改教學。張利華為學生的勇氣點讚。

今年秋季開學,校領導給張利華壓擔子,讓擔任了10多年高三物理備課組組長的張利華擔任高一年級主管,並帶2個班的物理課。13個班學生的教學、安全,主管都得負責,責任重大。接還是不接?校領導給張利華3天時間考慮,張利華卻當即答應。

「責任越大,越能錘鍊一個人。」張利華笑著說。

長江評論

教育的美好在接力中放大

新洲四中三代師生接力,紮根「稻田裡的中學」24年的故事,讓人感動。

這是一場時間上的接力,24年來,始終有人主動來到這所鄉村中學,為之奮鬥付出;這是一場事業上的接力,一代代的青少年成長,始終需要有責任心的好老師來為之指引;這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接力,熱愛教育、心靈美好的老師,教出了一代代具有同樣品格的學生,讓20多年的教育事業,成為一場立德樹人的接續奮鬥。

正因為相對貧弱,一所鄉村中學如此重要,它凝聚了十裡八鄉無數家庭改變命運、改變未來的期許。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正因它能塑造心靈,改變人生。當前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對學校、對老師懷著更熱切的期望和更多的需求,從職業角度來說,鄉村老師比城市老師有更沉甸甸的「被需要感」。

新洲四中是一所有著60多年歷史的鄉村中學,半個多世紀以來,有多少農村孩子在這裡接受教育,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多少家庭目光投向這裡,打開了奔向更好生活的大門。三代師生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或許今後還會有更多,他們本身就是這接力傳承中的受益者,又成為下一程的接棒者。從更深的內涵來說,這些,正是對一代代鄉村教師們最好的職業回報和最高的職業嘉許。

鄉村教育更需要付出,更值得付出,有著發揮才幹、實現人生價值的更廣闊空間。三代師生中的第一代張利華,1996年來到新洲四中時,喝水得用明礬沉澱井水,下雨就是一腳泥,買菜得跑兩公裡外。然而到2012年,三代師生中的第三代尹奇兵來到這裡時,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通了公交,老師們還有的買了小汽車。這是老師們親歷的美好,更是他們雙手奮鬥出來的美好。這20多年的巨大變化,有他們用汗水心血的辛勤澆灌——有什麼比親眼看到雙手奮鬥結出碩果,更值得付出的青春韶華呢?

堅守在鄉村中學,當然意味著放棄可能更優越的條件,但物質從來不會束縛精神。感受美好才能傳遞美好,肯定價值才能傳承價值,受到善待才能堅守熱愛,三代師生意氣風發和滿懷熱忱地投身於教育事業,才有了這樣一個代代接力的故事,而不是一個鄉村逃離的故事,這樣的傳承顯得溫暖而動人。

如今,鄉村學校普遍成為農村地區最好的地標建築,教師普遍成為廣受尊重的職業,教育資源的差距正在越來越小,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越來越被放在優先位置,這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也將給更多新洲四中這樣的好老師們,更寬廣美好的人生舞臺。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李亦中 評論員魯珊 通訊員程書雄 劉慧 圖片:記者劉斌 攝 海報:製圖 | 李玉瑩 胡欣 實習生李靖 攝影|劉斌 視頻:主創佔思柳 高文舉 編輯:朱佳琪 校對:王蓓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王珊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三位「愚公」老師,好榜樣!
    長江日報通訊報導《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在讀者、網友中產生強烈反響
  • 新洲四中三代師生同事紮根武漢最偏遠高中
    新洲四中三代師生同事紮根武漢最偏遠高中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7日 08:56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從新洲邾城沿新道公路向東,驅車約20分鐘,按交通指示牌左拐,駛入一片金色稻田掩映下的柏油路,繼續行駛約2公裡,眼前一道圍牆圍住的大片建築,便是被稱之為「稻田裡的中學」——新洲四中
  • 武漢這群老師上了熱搜,網友:讓他們火!
    昨天,我們推送了新洲四中三代師生同事紮根武漢最偏遠高中執教的故事當天就火速登上了微博同城熱搜榜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石川老師的多名學生也回到新洲四中:邱麗華,現任新洲四中體育教研組長;張志剛,現任四中高一數學備課組長;塗軍強,現任高三班主任;張慧敏,現任高三數學組備課組長……程蘭老師:上演「愚公接力」最年輕的老師上演「愚公接力」最年輕的老師是高二語文組的程蘭老師
  • 現實版「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三代師生成同事
    在第三十三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重慶市育才中學梳理教師團隊時發現,現實版的《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正在學校上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發生在三代人身上的美好緣分:從教35年的老前輩宋鋒、正值中堅力量的黃怡、初出茅廬的新人張晶晶,她們這三代人曾為師生關係,多年後又站在了一起,成為了並肩奮鬥的同事。
  • 長白山下新「愚公」:一座山,三代人,60年
    新華社長春11月27日電(記者邵美琦 司曉帥)有人將老樸一家稱作「愚公」,也對,也不對。 對的是,60年前老樸一家就搬到了長白山下,三代人一直與這座山打交道。 不對的是,他們不移山,他們守護山。 今年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建區60周年,「愚公」一家也整整守護了這座山60年。
  • 武漢中學教師,自己動手製作教具,上演花式教學
    子庚鼠年的春節一隻蝙蝠上了各大新聞的頭條,新型冠狀病毒以武漢為圓心涉及多個國家。在這特殊的時期,每個武漢人都在為這場疫情做著自己的努力。為了保證網絡授課的質量,武漢中學的一群教師,自己動手製作各類教具,上演了精彩的花式教學。
  • 鑄師魂,強師德 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全體老師深入學習「當代愚公...
    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校長姜波與張榮鎖交流9月19日,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領導班子以及學校全體教職工到河南省新鄉市輝縣上八裡鎮回龍村參觀學習,學習「當代愚公」「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十大人物」「全國勞動模範」,現輝縣市人大副主任,上八裡鎮回龍村黨總支書記張榮鎖的先進事跡,學習以張榮鎖為代表的回龍村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心繫群眾、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全體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
  • 老人赤腳倒在冰面上,他們上演生命接力
    老人赤腳倒在冰面上,他們上演生命接力 2021-01-15 0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周永芳講述恩施當代愚公的故事
    我是來自建始縣龍坪鄉龍潭坪初級中學的一名老師周永芳。記憶裡,我的課前誦讀總是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聲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相信大家對這篇文言文並不陌生。
  • 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接力 只為做好一件事
    本組圖片由羅錦鱗供圖   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   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促進中希文化交流   第一代 羅念生   他一生譯著和論文有1000多萬字,50餘種。文章中特意寫道,「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念生的故鄉是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羅念生與他的兒子羅錦鱗、孫女羅彤,一家三代都致力於中希文化交流。   11月12日,遠在北京的羅錦鱗聽到鄉音,欣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將三代人、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故事娓娓道來。
  • 津城暖一度:1分49秒 醫護人員接力搶救病患上演「生死時速」
    原標題:津城暖一度:1分49秒 醫護人員接力搶救病患上演「生死時速」 近日,泰心醫院門診大廳一名32歲女性突然暈厥被醫護人員緊急送醫的視頻引起網友關注。事發突然,醫護人員迅速反應,僅用1分49秒就將其送入急診搶救室使其轉危為安。醫院監控錄像記錄下了這一緊張而高效的搶救過程。
  • 蚍蜉與愚公
    我的所有網名幾乎都叫「愚公」,就不該對愚公有任何的不恭之詞。此前曾寫過一篇《愚公移山的不可行性之斷想》,雖對愚公移山提出質疑,但多屬調侃,可今天真的要對愚公說三道四了。文章題目把愚公跟蚍蜉並列在一起,就似乎是對愚公的大不敬。蚍蜉,小小的螞蟻耳,因為突發奇想要撼動大樹而遭人恥笑,落下個不自量力的笑柄。
  • 一家三代「教書匠」,講臺逐夢想
    9月8日,家住荊州市東方紅教職工宿舍樓的教師周於東、晏陵夫婦倆與在荊州市某學校教書的女兒周晏萌通話,商議與從教師崗位退休的父親晏煥溪一起過教師節一事。這一家三代人中,2人仍在伏案執教,2人已經退休。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一家三代人傳承著一份職業,共享教書育人的樂趣的同時,他們的職業生涯同時也見證了荊州教育事業階段性發展歷史。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德州二中的三代師生接力
    教師節前夕,德州市第二中學的在校教師王雪倩、雷棟芳和張巖三位老師合影,共同慶祝節日。無巧不成書,他們3人不僅都是這所學校的老師,還是三代師生,他們薪火相傳,續寫了一段又一段的教育情緣。王雪倩(左)、雷棟芳(中)和張巖(右)三位老師合影「她完全展示出一位教師的美」王雪倩,1994年參加工作,在德州二中工作已26個年頭,是三人中的「第一代」教師。
  • 讓我們一起致敬這場跨世紀的青春接力
    (袁淵在支教地給同學們上課)(袁淵給同學們正在講公安裝備)在罐子窯鎮紅光村的一次家訪,袁淵看到不足15平米的屋子裡住著八口之家, 4個女孩、2個男孩。每當讀高中的姐姐回家,三個女孩不得不去大伯家睡覺。那一刻,袁淵被深深觸動。在那裡,他們開展扶志小課堂、開展法制宣講、開展遊學活動……「多一點再多一點,只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們。」
  • 武漢喜現雙色球大獎接力,漢陽彩民投入14元攬獲625萬大獎
    這次的大獎得主還是武漢彩民。1月7日晚,雙色球第2020003期開獎,來自武漢市漢陽區的幸運彩民以一張14元的複式票買中頭獎,總攬獎金625萬餘元,武漢也喜現雙色球大獎接力。根據檢索,雙色球2020003期共井噴16注一等獎,單注獎金卻仍高達623萬餘元。花落我省的大獎出自武漢市漢陽區漢陽開發區全力5路石嶺工業園5號門的福彩42049228號投注站。
  • 數千隻烏鴉稻田裡覓食與風雪共舞
    楚天都市報12月29日訊(記者陳希李輝)今日下午3時許,記者從武漢木蘭山下來,路過黃陂區黃土公路李家獨屋附近看到壯觀一幕:數千隻烏鴉在稻田裡覓食,吃飽了的烏鴉或傲嬌地一排排站在電線上,或成群與風雪共舞。木蘭山上,未聞鳥鳴,未見一隻鳥,為何這裡卻能偶遇數千隻烏鴉聚餐呢?
  • 武漢城區最高級稻田:面積1600畝,建在大學校園裡,學生親自耕種
    對一般城市而言,它的面貌往往意味著和鄉村相反,比如在農村裡到處可見的稻田和山丘城市裡就很罕見。武漢作為中部地區最大城市之一,城區內地理環境以平原為主,河網密布,水系發達,這樣的環境放在鄉村那就是天然的魚米之鄉,可在城市仍是千人一面和鋼鐵森林。
  • 手寫加油接力怎麼回事?手寫加油接力是什麼活動如何參加有何意義
    共有超230位明星、250家明星粉絲團、700+粉絲大號、500+粉絲號、60家政務媒體號、11家圖書館&博物館官博、100+娛樂號參與到「抗疫行動」中來,他們紛紛在微博上傳自己的手寫祝福語,並@好友接力,為奮戰在一線的工作者們加油打氣,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瑞典駐華大使館微博參與到#手寫加油接力#中,並送來瑞典足球明星伊布錄製的祝福視頻,希望大家注意防護,一起打贏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