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報導,伴隨暑假的到來,放假在家的孩子沒人帶,成為許多家長犯愁的事。家住松江區松匯東路的姚女士,今夏卻沒有這樣的煩惱,「街道開設了公益暑託班,我把兒子送那兒了。一天只要付13塊錢,真是解決了做父母的後顧之憂!」
姚女士所說的公益暑託班,由松江區中山街道開辦,設於街道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內,34個孩子年齡從6歲到11歲不等。每天陪伴孩子學習、遊戲和運動的,是來自松江大學城的大學生志願者。
松江中山街道公益暑託班是怎樣運作的呢?記者日前走進這個公益暑託班一探究竟。
活動:剝毛豆教育別浪費早上7點半左右,位於松江區迎賓路上的中山街道社區生活服務中心門口,熱鬧了起來,陸陸續續有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這裡,公益暑託班一天的生活,自此拉開序幕。
除了寫暑假作業,孩子們每天在暑託班裡的活動豐富多彩,有摺紙、練太極、唱歌、畫畫、捏泥塑等。記者探訪的這天,暑託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剝毛豆比賽。
班裡的孩子被分成六組,每組分配到數量相當的帶殼毛豆,哪一組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將毛豆剝完,就能得到小紅星的獎勵。比賽開始了,個別孩子有些手忙腳亂,好不容易剝開了豆莢,毛豆偏偏不聽話,灑落一地。有趣的一幕發生在比賽接近尾聲時,落後的一組不甘心失敗,孩子們為了搶時間,把嘴巴也用上了,用力咬開豆莢,加快進度。
看似簡單富有生活趣味的剝毛豆比賽,隱含了暑託班負責人很深的用意。「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基本上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剝毛豆活動是期望讓孩子們體會到,毛豆這種家常菜從原料到走上餐桌,也包含了很多的勞動。」
暑託班的孩子們在吃午餐時,剩飯剩菜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這也是觸動暑託班負責人設計剝毛豆比賽的一個原因,「希望讓孩子們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改掉浪費的壞習慣。」
搶手:只能先到先得「開設暑託班,今年是第二個年頭。」中山街道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主任陳瓊介紹說,開設公益暑託班就是想為社區居民做點實事,為一些雙職工家庭排憂解難。
首期公益暑託班於去年8月開班,暑託班利用的是服務中心的教室,用餐則由為社區老人助餐服務的食堂提供,午休安排在為日託老人準備的休息室裡。「當時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剛剛啟用,加之開設公益暑託班也是首次嘗試,知道的家庭還不多,因此去年首期暑託班只有7個小朋友。」去年寒假,寒託班開班時,來了15個小朋友。
今年的暑託班一下子湧進了34個小朋友,達到了場地所能容納的極限。陳瓊說,這兩天自己的手機仍響個不停,都是家長請求想將孩子送進暑託班的電話。由於容量有限,主辦方只能設限,年齡方面,只招收年齡在6歲到11歲之間的孩子,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五年級學段之外孩子不在招收之列;在住所和戶口方面,必須是人、戶同在中山街道的孩子。即便有這兩條限制,符合條件的孩子仍超過公益暑託班的容量,主辦方只好依照提交報名申請的先後順序,先到先得。
公益暑託班之所以吸引家長,一方面是它在漫長的暑假裡為家長提供了安頓孩子的義工選擇;另外,和社會上培訓機構所辦的暑託班動輒收費幾千元相比,公益暑託班一天13元的費用著實價廉。「場地、使用空調的電費等,都不需要家長承擔。所收的13元中的8元,是孩子們的午餐費,另外的5元錢作為管理費,主要用於購買孩子做手工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