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開始給孩子們寫素質報告冊了。以往都是用一段話肯定優點、指出改進之處,這一次打算懶一點——根據孩子有待進步的空間寫一句名言警句。希望他們能通過這些話反思自己,不斷進步,讓他們初步明白座右銘的意義。
寫著寫著,我其實也在反思自己在這些方面做得好不好。寫著寫著,我開始想起我的座右銘。
座右銘是什麼呢?百度是這樣解釋的:座右銘是指人們激勵、警戒、提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回想自己的座右銘歷史,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第一次認識這個詞,是在三年級學習「記一記」的時候。那時的我並不知道它的深刻含義,但是我從那一次的「記一記」中學到一句名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啊,學習就像在逆向的水面上划船,如果你不努力往前劃,船就會往後退。那時的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在理,便把這句話深深印在心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句座右銘。
到了五年級,我開始學習書法,在臨帖上看到一幅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法寫得好,內容更好!學習的路是靠勤奮走出來的,的確是這個理啊!於是,這句話成為我的第二句座右銘。
這兩句座右銘陪伴了我整個學習生活,它們對於我是有效的激勵。於我而言,「勤」並不是指時間付出得越多越好,而是注意力的「勤」,用心的「勤」。至少現在看來,我也無愧於這兩句座右銘。
到了大學,小型社會的氛圍無處不在,除了學習,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人際。說實話,我不是那種情商很高、很圓滑的人,更可怕的是,我是一個很直的人,這種個性真的不招人喜歡。可想而知,在大學碰了不少壁。甚至現在在單位也是這樣。
迷茫中,我偶然翻開初中畢業紀念冊,上面寫著「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是初中語文老師送給我的話。此時的我似乎有所頓悟。這句話成為我處事的座右銘。
我時刻警醒自己:成功,不驕不躁不炫耀;失敗,不氣不嘆不墮落。我想,正是這樣的心態才讓我對寫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崇拜極了。
說到底,座右銘也只是助推自我改變的外在因素,要想真正讓座右銘發揮作用,還得靠自己內心的堅定與決絕。
但願這一次在報告冊上的留言能夠影響一部分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