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兼有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南湖水畔,首義校區位於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
歷史底蘊深厚,發展穩中求快。學校前身是1948年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創建,並由第二書記陳毅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的中原大學。1953年,在全國高等院校調整中,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政法學院為基礎,薈萃中南地區六省多所高等學校的財經、政法系科,分別成立了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1958年,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及中南政法幹校、武漢大學法律系合併成為湖北大學。「文革」期間,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1971年,湖北大學改名為湖北財經專科學校。1978年1月,學校經湖北省批准更名為湖北財經學院,並成為首批恢復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湖北財經學院由財政部及湖北省雙重領導,以財政部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財經學院法律係為基礎,恢復重建中南政法學院,歸司法部領導。1985年9月,湖北財經學院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校名。2000年2月,國務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併,於2000年5月26日組建成新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5年9月,學校跨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1年6月,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2年10月,教育部、財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籤署正式協議,共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7年9月,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斐然。學校下設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院、經濟學院、財政稅務學院、金融學院、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工商管理學院(MBA中心)、會計學院(會碩中心)、公共管理學院(MPA中心)、統計與數學學院、信息與安全工程學院、文瀾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中韓新媒體學院等19個學院。
截至目前,學校共有教職工2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總數1500餘人,教師中教授280餘人,副教授570餘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 我校先後聘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名、「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名、湖北省「楚天學者」22人,校聘海內外「文瀾學者」講座教授30名,2人獲評「文瀾學者」資深教授,12人獲評「文瀾學者」特聘教授,75人獲評「文瀾青年學者」。此外,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2人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8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1人入選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餘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資助,全國高校名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7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30人,湖北省中青年突貢專家、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48人,多人入選「中國重要審計學專家名錄」,1人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2人入選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
近年來,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基本穩定在全國高校前列,財經、政法類高校第一的位次。近10年,學校教師共承擔完成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共計1100餘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教育部門重大攻關科研項目共560餘項,國家教育部、國家財政部、國家司法部和國家科技部及其他省部級科研課題共620餘項,共取得科研成果13000餘項,其中專著800餘部,編著及教材800餘部,論文11000餘篇。尤其是2013年獲得代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最高水平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9項,斬獲該獎項全部等次和類型,體現了學校在人文社科領域一流的科研實力。
培養體系完備,教學質量優異。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餘人,碩士研究生8000餘人,博士研究生13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3500餘人,每年接受來華留學生500餘人次。學校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三大學科為主幹,多學科交叉融合、協調互動,通過優勢學科、品牌專業、精品課程、優質教材、主講教師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學校現有58個本科專業,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10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6項,普通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13個;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養」3個基地,即「複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基地」「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基地」;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設立了500多個學生實習實踐基地;2011年學校即成立了創業學院,近年來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00餘項、校級項目490餘項,實施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4800餘項;受教育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委託實施「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智慧財產權碩士培養項目,並承擔50%的培養任務。
學校十分重視教育教學質量,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確立科學的「以生為本」「全面質量觀」「特色制勝觀」「協調發展觀」等教育思想觀念,突出「融通性、創新型和開放式」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一方面開設了商貿英語、法律英語、法制新聞、經濟新聞、司法會計、經濟倫理、法經濟學、經濟偵查等極具特色的課程;另一方面,在全國高校公共基礎課中首先創設了「經濟學通論」「法學通論」和「管理學通論」三門必修課程,有力推動了經、法、管三大互動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學校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入選湖北省「荊楚卓越」協同育人計劃項目5項,獲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
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素養與團隊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在大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還主辦、承辦和參加一系列的全國性、地區性本科學生學科競賽活動,並取得優異的成績。作為全國最大的財經政法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我校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積澱與改革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辦特色、創一流」的辦學理念及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了人才培養上的核心競爭力,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高位,就業層次較高。
責任意識強烈,社會服務深廣。學校一直堅持科學研究與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導向功能、研究工作的諮政功能以及師資隊伍的服務功能。學校科學研究工作確立了「頂天立地」(即基礎研究追求高深、應用研究貼近實際)的發展戰略,牢固樹立起「立足湖北、面向全國、特色鮮明、主動服務」的思想,發揮學科優勢,全力締造財經政法領域思想庫,努力打造「中部崛起」的智力服務品牌,形成了為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法制建設、經濟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的格局。2016年12月,我校在中國智庫索引發布的「211」高校智庫MRPA測評綜合分排序中以100分榮獲第一名。學校現有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111」創新引智基地、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委智庫、8個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聯合組建的行業研究基地等20多個高水平學術平臺。2018年7月,學校與中國建設銀行籤訂合作辦學協議,成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建行學院,實現銀校強強聯手,構建新型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關係。近年來,學校有百餘項諮政報告得到相關領導批示或被省級及以上政府部門採納,其中10餘項獲中央領導批示。與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合作,連續多年作為閱卷中心承擔全國中國註冊會計師(CPA)考試的閱卷工作;與國家司法部門司法考試中心聯手,多次承擔全國司法考試閱卷工作;學校積極開展國家、行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堅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加強協同創新,服務社會能力不斷增強。
對外交流活躍,國際化水平高。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學校與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的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關係。學校與韓國東西大學合作舉辦有視覺傳達設計(動漫遊戲方向)和電影學(影像內容方向)本科教育項目,為教育部同類專業項目中第一個與亞洲高校合作的項目。作為中國13所高校之一與俄羅斯13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國-俄羅斯經濟類大學聯盟,並成為中俄「長江-伏爾加河」兩河流域高校聯盟成員。與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全面開展合作交流,共建中意法學研究中心中國法圖書館(羅馬);與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籤訂合作協議,成立「中國收入分配研究中心塞爾維亞分中心」。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建設有孔子學院,並與美國石溪大學、德國漢堡大學、法蘭克福應用科技大學、義大利羅馬一大、特倫託大學、俄羅斯聯邦政府直屬財政金融大學、聖彼得堡經濟大學、貝加爾大學、法國裡昂三大、雷恩商學院、日本大分大學、冰島冰島大學、芬蘭拉普蘭大學、坦佩雷大學、臺灣淡江大學、臺北大學、中原大學等有交換生項目;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卡迪夫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法國雷恩商學院等均開設國際聯合培養學位項目,且有8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我校求學深造。
基礎設施完善,辦學條件優良。學校佔地2800餘畝,建築面積110萬餘平方米,是全國最早開通校園網絡的百所高校之一。圖書館擁有圖文藏書854萬餘冊,其中紙質書刊336萬餘冊,電子書刊506萬餘冊;在訂中外文期刊和報紙1280餘種,古籍善本、線裝書及民國時期舊平裝本圖書8.37萬餘冊;中外文學術文獻資源資料庫108個。會堂可與專業劇場媲美,單元式學生公寓接連聳立;學校運動場曾作為全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主會場和主賽場,又曾作為全國足球甲級聯賽賽場;校園內綠樹掩映、湖光瀲灩,景色優美。
70年來,學校先後為國家培養各層次、各類型學生累計30餘萬人,畢業生水平和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一大批畢業生已經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高級領導幹部、學術精英和商界巨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校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為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人文社科類大學」而奮鬥,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優勢&王牌專業
學科建設:
截止2018年9月,學校現有58個本科專業,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
擁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10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6項,普通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13個。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法學(自定)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經、法、管學科融通創新與社會建設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重點學科:
國家級重點學科:財政學、會計學、金融學、民商法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經濟史
國家級特色專業:法學、經濟學、財政學、工商管理、會計學、金融學、房地產管理、投資學
省部級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經濟史、國民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統計學、法律史、民商法學、 經濟法學、企業管理、社會保障
湖北省重點學科: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學、公共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哲學、公安學、新聞傳播
博士後流動站: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政治學、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稅務、金融、保險、應用統計、國際商務、法律、翻譯、新聞與傳播、工程(計算機技術)、工商管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資產評估、農業(農村與區域發展)、社會工作、旅遊管理、審計、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