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紐約的初夏。臨近研究生畢業,各類論文和考試如潮水般襲來,我與一位朋友不得不日日相約到圖書館苦讀。在那間小小的閱讀室裡,時常會碰到一位義大利姐姐。很快,我們便意識到對方並非緊張應試的「同類」:她沒有我們那緊蹙的眉頭和面前堆疊如山的參考書,狀態明顯更為舒展自在。偶遇的次數多了,我們也會閒聊幾句,一來二去熟起來,知道了她是畢業多年的校友,後來到另一所學校教授戲劇課程。
7月,真正的夏天到來,我們終於卸下了學業的重負。有一天,那位姐姐忽然興之所至,給我和朋友發信息:咱們去科尼島玩吧!於是乘著晃晃悠悠的地鐵,我們到了長島最南端的那片沙洲。海灘邊,她展開自帶的躺椅,抄起帆布袋中的書,又愜意地讀了起來,表情一如在圖書館中那般自然。
那一刻,站在淺灘上的我回望她的身影,忽然意識到一個下一步必須思考的問題:真正步入社會後,當讀書的自主性全權交付於我,自己能不能像她一樣如此自如地將閱讀融入生活呢?
工作之後,沒有了課業壓力和老師的耳提面命,閱讀的私人性被驟然放大。就像是離開學校食堂,要學會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一樣,我也開始一步步調試著自己的閱讀「食譜」,平衡著它與智識、情緒、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理性與感性,家常與異域,尖銳與溫潤,厚重與輕盈……曾經不愛刻意與約束的自己,也慢慢體會到了調和閱讀成分、因時而「食」的樂趣與必要。
保持理性與情感的雙向輸入,是閱讀「食譜」最基本的「葷素搭配」。記得剛剛學習哲學的時候,我總是沉溺於其中的一語中的和邏輯清晰,以至於一度因此抗拒文學閱讀。類似《小徑交叉的花園》和《追憶似水年華》的彎曲纏繞,都會讓我感到拖沓無奈:為何一句話就能講明的道理,要用動輒百頁的故事去講述呢?
後來,當我沿著亞里斯多德、洛克、維根斯坦等人的理性路徑一路走去,卻明顯體會到了這種偏食症導致的營養不良:理性固然可以從容地解釋「應然」事物,但是真實的生活往往有著太多無法解釋、不可言說的細節。
隨著生活經驗日漸累積,我發現往往只有文學藝術類書籍才能滿足我尋求情緒共鳴的需求,回答我對「他處」生活產生的好奇。就像是看完康德對於美學太過清晰理性的剖析後,總還是要讀讀朱光潛和約翰·伯格,感受不講道理、更為純粹的審美體驗。因為對於生活中的情緒褶皺,我們有時不需要理性的哲思將之熨平。文學故事也許不能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但其中傳達的「我懂你」已然足矣。
除了基本的「葷素搭配」,閱讀「食譜」還需遵循孔子「不時不食」的囑咐。 就像冬天配火鍋,夏天配冰沙一樣,有些書似乎天生就有屬於自己的閱讀時令和場景。比如,薩岡的短篇小說,適合在6月暴雨將至的時候被翻開。在《義大利的天空》《絲綢般的眼睛》《五次分神》等作品中,她細膩描繪了生活中那些「斷裂的時刻」,一個個隱藏在生活線團中的矛盾被揭示出來,總有一種瞬間的失衡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不過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般深入骨髓的追問,薩岡式的「戳心」並不至於讓你心痛,就像窗外的夏日暴雨,乾脆利落又戛然而止。
秋風驟起,不免心生蕭瑟的時候,則可服用書櫃裡常備的汪曾祺來「解毒」。
這位誕辰於100年前的作家,總是有能力在人傷春悲秋的時候,以瑣碎之趣喚起你對生活的熱愛。比如,《釣魚的醫生》中王淡人「一庭春雨,滿架秋風」的故事,給人帶來的感動並非如爐火般熊熊燃燒、轟轟烈烈,卻有令人回味無窮的人間溫情。汪曾祺的小品文,就像是秋日餐桌上濃醇的鯽魚湯,不搶奪主菜的風頭,卻足夠家常,雋永暖心。
記得那次去過海灘之後,我們又跑到一家地道的義大利飯館吃晚飯。番茄意面配長相思,羅勒面配赤霞珠,巖烤披薩則可搭上一杯黑皮諾……聽那位姐姐興致盎然的介紹,曾經認為「餐酒搭配」太小題大做的自己,也開始琢磨起其中的道理。後來我發現,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如此講究,可是若遇上厲害的佳餚,精心搭配好飲品無疑能讓幸福感更多一種層次。
對於我的「閱讀食譜」來說,妥帖的音樂就是那個需要搭配的「酒」。翻看王維、韋應物等人的詩詞時,「梵音嫋嫋」歌單能讓你一秒進入境界;據說讀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的第一部分,最妙的是同步播放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捧起羅恩·徹諾那本厚厚的《漢密爾頓:美國金融之父》,自然也要隨著同名音樂劇的場景化講述感受其間情緒起伏。這可不是什麼故作講究的「玄學」,有些作者在寫作時就深受韻律和節奏的影響,亨利·米勒更是直言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其實是音樂。
當然,即使有好酒相配,有些書還是會讓人只翻一頁就感到「消化不良」。我在3年前入手的埃科名作《玫瑰的名字》,直到如今我還被擋在「按語」部分之前。如果把書籍比作美食,埃科的餐廳一定常年榮獲米其林三星。他被不少人尊稱為「作家中的作家」和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僅僅是藏書就超過5萬冊。
然而對我來說,如此異質的表述和過於豐饒的內容,就像是在眼前擺下了一道厚厚的玻璃幕牆,無論是僧侶的對話還是中世紀的背景設定,都讓我感到雲裡霧裡,不明所以。於是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慢慢來:在閱讀的世界裡,我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吃不得如此「大補」的食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