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2020-12-15 雍雍鳴雁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發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但奇怪的是它竟還有種深邃低沉之感,仿佛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製的。

在以後的很多年裡,正是這音色讓我著迷。從最輕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簷下的風鈴,到渾厚低音顫動的深沉。

1961年,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如是描述自己初次與古琴的邂逅。這是對古老中國音樂虔誠的禮讚。

一種在中國至少傳承了3000多年的樂器,以這種低調又不卑不亢的方式讓一個西方人感到震撼,我想這正是古琴的魅力。

古琴,自古以來在文人階層裡,都是以雅音正音的地位和形式存在,它在「琴棋書畫」文人四藝之中居其首。

它是文人階層修身養性的必備技藝。《禮記》就有記錄:「士無故不徹(撤)琴瑟」,這幾乎是規定了文人、士大夫階層每天都要彈琴或者聽琴,這是智慧、修養、身份的象徵。

集天、地、人於一體的「聖人之器」

古琴被古人視作「聖人之器」,每一部分的構造,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不過它似乎更體現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掛念。

比如:

十三徽象徵十三個月(含閏月)。

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三百六旬六日。

而從整體造型看,面圓法天,底平象地,象徵天地。

龍池、鳳沼、雁足、嶽山等,則象徵自然萬物。

琴的一些名稱還與人體有關,如琴額、肩、腰等,把超妙無限的大自然與親切實在的人體連結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合天人之和」。

圖片來源網絡

「高山流水」遇知音

關於古琴的故事有很多。

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伯牙子期」的知音典故。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弦。有次,伯牙來到漢水之濱,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就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時而驚濤駭浪、時而靜水流深的曲子。樵夫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伯牙知道了子期懂得他的曲意。

伯牙說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從此,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再來到漢水之濱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去世了。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報子期知音之情。

這就是流傳數千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想琴只為知音而奏,這是琴之道,人之道。

圖片來源網絡

「焦尾」絕響,知琴莫過於此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它們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而其中「焦尾」的故事也是令人津津樂道。

話說東漢時期,蔡邕擅於彈琴,精於琴道,所著《琴賦》《琴操》是極有影響的琴學名著。他所作《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被稱為《蔡氏五弄》,成為歷代琴家推崇備至的千古名曲。

《後漢書》載,蔡邕遊歷吳中時,遇有人用桐木燒飯。蔡邕聽到木材在火中的爆裂之聲,感到音色異常,認為這是造琴的良材,就立刻抽出正在火中的桐木,問人要了來斫製成琴。經彈奏,琴音果然優美非凡,遂成為舉世名琴。因琴尾燒焦處尚存,人們名之為「焦尾琴」。

這真是個奇妙絕倫的故事。蔡氏精於琴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才有這人與良木的邂逅,造就了人與琴的奇緣。

它屬於山林,屬於自然,是文人之道,自由之音。

儘管儒家賦予了古琴具有世俗倫理的教化之責,然而對於文人來說,他們更喜歡攜琴一把,漫遊山水之中,尋得一幽靜之處,撫琴自樂,逍遙自在。

從魏晉「竹林七賢」,田園隱士陶淵明都無不如此。「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他們醉心於山水和琴音之中,頗有些得意忘言的境界。

圖片來源網絡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似乎已經在幽篁裡,在明月松間,與琴聲融為一體了。他參禪悟佛,彈琴自娛,或與好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

當白天的喧囂散去,月朗風清的夜晚,古琴清淡、古雅的聲音卻能飄散至遠。

我想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深有體會:「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清冷由木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

這樣的意境氣息開闊、怡情悅性,那純淨質樸的自然之音,像清澈空靈的細雨,安撫這燥熱、焦慮的心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琴源於自然,也是溝通文人與自然的靈魂聖器。

自然界的聲音號為天籟,而古琴就是這天籟,它曠遠,深沉,博大,它親歷了無數千古絕響,也迷醉了無數的隱者文人,也撫慰了無數的煩濁寂寥。

相關焦點

  • 重溫《大聖娶親》: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其實最難的是那一轉身,此後路遙十萬八千裡,有無再見且不知何年,明明撕心裂肺 卻要裝作坦蕩不羈+再無波瀾。孩童的時候看,或許不懂,後來看,哭的撕心裂肺,再後來的時候看,已經不會哭了,心中有萬言,但生活即是如此。
  •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大家肯定都看過,有很多人看完之後,覺得該劇是喜劇,但是也有很多人看完以後,覺得該劇是悲劇,那麼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呢?或許這就是「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的意思吧。比如說是至尊寶戴上金箍的那一刻說出來的話,或許有很多人將這句話當作挽回感情的神句,但是經歷過那種痛苦的人,一定會感同身受吧。就拿結尾中「他好像一條狗啊」這句話來說,長大後的我們發現,其實生活就是這樣,不得已放下很多面子或者自尊,全都是身不由已。
  • 這些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的歌曲,真的流淚了!
    有些歌曲,你初聽的時候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當你再聽的時候,卻已經是曲中人了!這樣的歌曲,往往都是需要感情的襯託的。所以這也就是看歌手的能力的時候了。而這樣的歌曲也是數之不盡的,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下面的這些歌曲,都是小編覺得很有感情,很好聽,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歌曲。
  • 《後來》—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我知道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會等到你知錯,也不是所有的感情都遭得起賭氣,更不是所有離開後的戀人都會堅守在原地。這段感情真的是自己作死的傑作!之後就是各種的傷痛難過,各種的痛不欲生,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真的錯了,也錯過了 ,就像歌裡唱的: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人的一生,最怕忽然聽懂一首歌。不是聽懂了歌裡的世界,而是忽然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 何炅和劉若英告訴我們什麼是「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對於何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主持人,同時也是一名演員、歌手、還曾是大學老師所以我們通常都很親切的稱呼他何老師,何老師演過很多電視劇可惜都不如做主持人出彩,但是何老師有一首歌《梔子花開》卻是傳唱度非常的高的,在當時也算是紅極一時了,之後何老師把這首歌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是由李易峰和張慧雯主演的一個充滿情懷青春的文藝片
  •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後來》
    導語:有人說,聽歌會流淚的人,心裡都住著一個不可能的人,一首簡單的歌,裡面可能藏著你所有的青春,所有的疤痕。小時候聽的是旋律,長大了聽的是歌詞,現在可能是自己的故事。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後來我們都開始不再逢人就掏出自己的心,開始一遍遍的計較得失與付出,在意的那個人值不值得,自己該付出幾份真情,當然了現在的我們,開始愛自己了,可是已經很難再愛上一個人了。
  • 品味《山丘》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有時候我就會想,人翻過一座座高山的時候,總想著說,心愛的那個姑娘可能會在等著他,自己翻山越嶺在成功的第一瞬間就可以和她一起分享。然而現實是,在你趕回來的那一刻,那個姑娘可能是在逛街、上網、亦或者是在打字牌。然後說一句,回來了,這麼快。日子還是一天天的過,生活還是要繼續,生活,生活。
  • 有些歌聽著聽著就流淚了,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1、青春就像那小溪裡的流水從來沒有停止過,當你還在以為是之前的水時,已不瞭然。流水不停時間不止,一切都在變幻中,我們喜歡的、不喜歡的都在變化,老是弄得我們措手不及。我們對一個人的喜歡青澀、靦腆、激動、欣喜都躍然在臉上。我想這就是青春吧!
  •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陳奕迅暈染了多少人的流年
    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 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初聞不知曲中意,那個時候還無法準確把握歌詞的情緒,仿佛透著傷感和離別的無奈,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 陳情令:忘羨一曲,初聞不識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
    雲深不知處的聽學,讓魏無羨和藍忘機相逢相識,一場夜間屋簷比武,讓兩個人惺惺相惜,藏書閣短暫的相處,更是讓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畢生知己。可是短暫的相逢之後,就是漫長的道別之路,從此,只有無盡的惦念,只有莫名的空虛。
  •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但願還能再入夢,夢裡相思纏綿情纏綿繾綣心頭熾,曲終人散早成空年少時不明白成人的世界是孤獨的更不明白成人的世界裡生活有多麼的不容易在成人的世界裡與人交往不主動就是答案沒有回應就是在拒絕
  • 朋友圈驚豔時光的32條說說: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我用光了所有的表情,從人群中倉皇逃走。4. 我只是看起來年輕,骨子裡卻是老朽的思想,連靈魂都無聊至極。5. 簡單介紹下自己:沒什麼特長,就是素質教育漏網之魚。6. 這世間笑到最後的人,多半是薄情寡義的人,現實就是這般無奈。7.
  • 馮提莫新歌引聽眾共鳴: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現如今社會壓力巨增,不少人在結束一天工作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把自己隱藏在無邊的黑暗中。馮提莫《謝謝愛過》這首歌,一開始用了低音吟唱,用吉他來配音,搭配上馮提莫甜美又獨特的聲音,一瞬間就引起了不少聽眾的共鳴。
  • 哪一首歌讓你覺得: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01有沒有那麼一首歌,讓你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後來》。三年了,不出意的話,我們這輩子都不會有交集了,你會不會也有些許遺憾。如果當初你沒走,我也沒走,或許我們現在真的在一起了吧。不過,現在只是回憶都有些模糊了。
  • 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收費曲?關於that girl收費,你怎麼看?
    視頻中,這名中學生站在講臺上唱了這首英文歌,唱得非常好聽,有不少網友評論比原唱還有感覺!現在這位男生也算是火了,網友紛紛評論,比原唱唱的好聽,還有很多網友說道: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收費曲,不得不說,這個男生也是帶火了一首歌曲啊!這首《this girl》是國外的歌手唱的,很有情調的一首歌曲。
  • 不可埋沒的詩人呂冠:一句初聞不識曲中意就夠了
    一談起他的作品,想必繞不過那句「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作為一名詩人這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失敗,這句話已成為音樂評論區不可或缺的評論,從他某篇文章上記載了一個故事,「那一年他帶她將從你全世界路過看過兩遍,相擁於湘江岸畔的月光下,手剝石門桔子餵她,之後他很自私,她哭了三次選擇分手,此後未相見,後來有一次想看看他的故鄉
  • 4.28《後來的我們》劉若英導演,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還記得劉若英的《後來》吧,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也都感同身受過,這就是青春。然而我們的奶茶也是在18年後的今天把它拍成了電影——《後來的我們》。這是一個關於一對異鄉漂泊的年輕人10年的愛情故事,10年前在北京打拼是相遇,並開始若即若離的情感之路,10年之後又重聚讓本該平行的兩條線再次出現交叉點到最後又平行。
  • 情感靈魂師丨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作者學院#一指笛聲為誰挽留,青山不老,綠水常伴,卻見燕雀已南飛一盞燭燈臺下望,初聽一曲唯世人,曲中無曲亦有意,曲中驚鴻終是你不為風華雪月一指塵,卻是深夜傳耳踏笙簫,三生有幸見月圓,七生別離悲歡合總是深夜驚醒了你,不知不覺聽著那些治癒傷心的歌曲,想著念念不忘的人,骨子裡的那份情變得是如此的沉重,笑了笑深夜的自己,誰能懂我的心,誰能安慰我的心,誰又能溫暖這顆冰涼的心
  • 私藏15個金曲Live現場,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from=search&seid=155770216257491866895,關於愛情——富士山下 Live《富士山下》是E神陳奕迅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林夕填詞,要說這首歌曲最吸引人的除了深情款款的演唱,就是獨具個人風格的歌詞了,林夕的愛情觀全然書寫進了曲中,雖然是粵語,但依然能引起很大的共鳴。
  • 年少不知曲中意,如今已成曲中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羅大佑
    從無知無畏的童年,到充滿煩惱的青少年,再到為了生活的成年。我們總能從羅大佑的歌曲中,找到共鳴。年少不知曲中意,如今已成曲中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羅大佑。今天,讓我們懷著致敬的態度,重新認識一下這位音樂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