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判斷,目前尚無顯著規模的熱錢流入我國,而且未來也不會有大規模熱錢湧入的危險
日本央行日前決定再推1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722億元)的貨幣寬鬆措施,同日,印度央行宣布,維持目前8%的基準利率不變,但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5個基點至4.25%,這意味著全球寬鬆政策將繼續加碼。
自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後,包括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為促使經濟儘快復甦以及增加就業等方面均採取了寬鬆貨幣政策來應對目前的經濟下行趨勢,但是伴隨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來的大量流動性的注入,加快了國際熱錢引入新興市場的擔憂。
新興市場擔憂
國際熱錢加快流入
在全球寬鬆貨幣政策的帶動下,部分亞洲國家已經顯現出外部寬鬆環境所帶來的壓力,根據印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三季度FDI季度環比增速高達22%,越南FDI也持續增加,9月單月已達到10億美元。
另外,渣打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9月份,印尼債券市場的資金淨流入已達到13億美元,而8月份該國約有5.4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韓國8月份的資金淨流出24億美元,到了9月份,資金淨流入14億美元。
我國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9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達257707.62億元,環比新增1306.8億元,結束了此前連續兩個月的負增長,創下近8個月以來的新高。
廣東社科院境外熱錢專家、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表示,9月外匯佔款增加的原因很多,但我們在近期發現熱錢的跨境流動出現了新的變化,在美國QE3及其寬鬆思路的影響下,境外熱錢出現了新的判斷,不少國際熱錢重新流入香港,一些熱錢還流入大陸境內。
黎友煥指出,在人民幣升值影響下,外圍資金已經開始進入,並且這個因素的影響在10月就更加明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教授在其報告中將亞洲地區經濟體面臨的本輪資本流入歸因於發達國家集體實施的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張明指出,2012年9月,歐元區、美國、日本、英國均出臺了新一輪QE。這些政策緩解了短期內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的風險,有助於降低全球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避險情緒,從而驅動大量資本從美國國債市場流出,重新回流至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代表的風險市場。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表示,未來全球寬鬆貨幣政策是大趨勢。目前世界經濟在下滑中,各國央行的寬鬆規模和持續的時間還難以判斷,這主要看經濟復甦的情況,若經濟不見起色,預期各國還會加大寬鬆規模。
曹遠徵還表示,全球央行寬鬆政策釋放出來的資金,其流動比較頻繁。目前其流向是向新興市場國家,年初則是流出這些國家。而是否會持續流入則不好判斷。
熱錢湧入香港
金管局出手幹預港元
近期,香港金管局兩周內五次賣出港元,香港金管局此前曾於10月19日買入6.03億美元,為自2009年底以來的首次。10月23日又兩度幹預匯市,24日上午再次幹預,三次總計買入12.5億美元。加上此前金管局的入巿,十日內金管局已向巿場注資170.8億元。香港金管局預計,熱錢仍將繼續流入,並且將繼續密切關注局勢,維持港元匯率的穩定性。
數據顯示,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2005年,香港將美元兌港元的兌換區間設在7.75-7.85港元。截至9月底,香港擁有3012億美元外匯儲備。去年香港外匯儲備增長了8.5%。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餘偉文表示,面對資金流入香港及港匯持續強勢,預期市場對港元的需求仍將持續。部分買港元的需求主要來自早前的美元長期倉平盤或者是企業自身資金調動所致。資金流入的情況會持續多久還要看外圍環境的變化、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企業業績以及經濟狀況等。香港的銀行短期利率已接近於零,即使再有熱錢湧入令銀行體系結餘持續增加,相信對香港銀行間同業拆息的影響也極為有限。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則認為,隨著熱錢推高資產價格,將令香港的通脹壓力逐步加重。由於香港監管機構對遏制樓市炒風未雨綢繆,早有抑制措施出臺,因此,估計熱錢將較多地投入到港股市場。他估計,香港金管局在頻繁入市沽售港元後,下一步會採取措施增加外匯基金票據,以減少熱錢流入對通脹影響。
此外,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指出,熱錢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 「快來快去」,目前還難以預料港匯強勢可維持多久。
我國近期未現熱錢大量湧入
監管部門仍需加強監控
熱錢的形成,是由於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性投資基金快速擴張等原因。很多資金充裕的國家的基金除了做中長線投資外,還保留部分流動資金尋找短期投資的機會,以尋求高回報率。再加上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旦有了好的投資機會,全球的投資者都會發現,蜂擁而入,大量的流動資本就會進入當地市場。這些資本有時可到百億元,會對當地市場的匯率、利率產生很大影響。此外,熱錢與正當投資的最大分別是熱錢的根本目的在於投機盈利,而不是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
對於熱錢是否將由香港作為跳板從而大量湧入我國內地,國際金融專家趙慶明認為,近期確實存在國際短期資本湧入香港。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後,國際上開始看空美元,看多非美元貨幣。最近我國公布了三季度宏觀數據,整體上看,經濟已經觸底回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亞洲尤其是香港對國際短期資本的吸引力,跨境資本流動趨勢出現逆轉,這並不意味著內地經濟面臨國際遊資的入侵。
趙慶明認為,自2003年前後國際上出現人民幣升值論以來,確實有些熱錢性質的資金進入內地。但與香港資本項目高度開放不同,內地對資本項目實行管制,這些熱錢性質的資金主要通過貿易、個人匯款、外商直接投資以及相關外債等方式或渠道混入。無論哪種方式進入,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也正因為如此,多數嚴謹的研究人員將其與國際上常見的熱錢相區別,稱其為熱錢性質的資金。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賀力平也表示,目前尚無顯著規模的熱錢流入,而且未來我國也不會有大規模熱錢湧入的危險。但是,不排除偶爾有一部分投機性和套利性資金進入我國內地,但其不足以對我國經濟造成危害,無需過分擔憂。
賀力平認為,首先,美國QE3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影響有限,QE3從規模上看,要小於QE2,而且QE3主要功能是穩定美國國內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其次,在後危機時代,各國金融監管明顯更趨嚴格,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行為受到約束,貨幣創造的功能受限;再次,中國目前存在資本管制,中國不是國際熱錢的避風港;最後,熱錢出於套利的本質需求往往會湧入存在資本泡沫的地方,而我國目前並不存在經濟增長泡沫。
如果熱錢將湧入內地應如何應對?趙慶明指出,儘管我國不會出現所謂的熱錢大規模湧入,但是對於熱錢或者說異常資金流入確實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監管部門應對熱錢流出的主要渠道加強監控,對於不合法的外匯收入加大處罰力度,決不姑息。最近幾年,熱錢流入有所減少除了與國際大環境有關外,與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也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