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何勇 張秋 周訓東 王翰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戰馬一想到邊塞的肥草,抖動鬃毛就想要馳騁,金雕一看到天上彩雲,就渴望飛上雲霄。西藏昌都軍分區邊防某團四級軍士長陳永國一遇到巡邏執勤,就有使不完的勁,一談起巡邏執勤,就有說不完的話。請看——
「藏東犛牛」的巡邏路
「祖國交給我一條邊防線,我把使命扛在男兒雙肩。爬冰臥雪不懼風寒,槍林彈雨衝鋒向前……」
一曲《我愛邊防線》,迴響在藏東南的高山峽谷間,一群鋼鐵哨兵在複雜氣候條件下穿越攀爬。走在最前面的還是他:有著「藏東犛牛」之稱的四級軍士長——陳永國。
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和橫斷山脈西段地帶的高山峽谷區,處於祖國版圖的西南角,海拔落差大,四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山高林密、河多谷深,猛獸出沒、蚊蟲肆虐,氣候條件變化無常,巡邏道路兇險無比。
陳永國和他的戰友們常年駐守、巡邏在這裡。「犛牛」這個稱呼太適合他了,黝黑的皮膚、勤懇的作風、倔強的性格,無不透露出犛牛的踏實與豪放。入伍以來,陳永國憑著「犛牛」體壯耐寒的特質,紮根祖國雄關14載;有著「犛牛」般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33次踏上生死徵途;仗著「犛牛」「高原之車」「冰河之舟」的本領,爬坡上坎、跋山涉水,58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守衛邊防14年間,他獲全軍士官人才獎,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
一個與眾不同的夢想
甘肅民樂,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漢朝名將霍去病第一次遠徵河西匈奴的必經之地,1986年,陳永國在這裡出生。從小陳永國便有一個英雄夢想,效仿霍去病參軍入伍、保家衛國。
2005年,陳永國如願以償來到西藏。新訓結束後,有人想去輕鬆一點的單位,或去學技術,而他卻堅決要求到條件最艱苦的邊防哨所去。
第一年,陳永國便申請參加巡邏。按慣例,第一次巡邏,只需空手跟著隊伍了解情況,熟悉地形,陳永國卻主動要求和大家穿一樣的裝備、背相同的物資,別人笑他自討苦吃,他卻反問一句:「當兵死都不怕,還怕吃苦?」隨後便整理行囊,和戰友們一起踏上了巡邏路。
巡邏途中
激情和勇氣固然可嘉,但巡邏最終靠的是經驗和實力,異常艱辛的六天五夜巡邏,翻越兩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穿過10多公裡的沼澤地、20多公裡的塌方地段,趟過8條冰河、通過7處泥石流衝溝、攀登11段千層梯……這一系列的「連貫作業」,給了這個初生牛犢一個「下馬威」,崎嶇的山路、險惡的峭壁、刺骨的冰河、危機四伏的密林搞得他暈頭轉向,疲於奔命。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變得稀薄,風雪鋪天蓋地,陳永國漸漸感到體力不支。在一截暗冰路段,沒有任何經驗的陳永國腳下一滑,順著山勢往下滾去。「伸手抓東西!」大家齊聲喊叫提醒他。慌亂中,他抱住了一塊突出的石頭,躲過了一劫。望著深不見谷底的萬丈懸崖,陳永國後背感到陣陣發涼。
巡邏途中過冰河
第一次巡邏就差點丟掉性命並沒有讓他害怕和退卻,卻更加堅定了他要苦練本領在這條邊防線上走下去的決心。回到連隊後,陳永國認真研究地圖,多方查閱資料,主動向老兵求教,每次巡邏都走在排頭,每次危險都衝在最前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地一張張巡邏3D圖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怎樣估算站立點到最近山口的距離」「如何在風雪瀰漫天氣下判定方位」……一個個數據包清晰地存儲進腦海。
一條矢志精武的信念
翻開陳永國的筆記本,一幅幅防區地形圖映入眼帘,不同的顏色標註密密麻麻。「腦子裡永遠有任務,眼睛裡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裡永遠有激情。」正是他執著不悔的信念。
陳永國所在連隊承擔著繁重的邊境巡邏任務,每年大小巡邏 20次以上,一些官兵認為:「在這麼艱苦的地方,完成好巡邏任務就夠了,軍事訓練沒必要那麼較真鬥硬!」「假如戰爭明天來臨,你確保你能不掉鏈子嗎?」陳永國一句話讓他們不再吭聲。
通過簡易木橋
為適應高寒山地作戰特殊環境,陳永國堅持每天仰臥起坐、深蹲起立、伏地挺身「3個100」,每周5公裡越野、400米障礙、衝山頭「3個3次」。巡邏路上別人休息時,他進行匍匐訓練,路上全是亂石,胳膊和胯骨很容易磨破,晚上血跡粘著衣服脫不下來,一使勁兒就會帶下一塊皮肉。為保證據槍的穩定性,他自我加壓,將彈殼放在槍管上,掉一次加練10分鐘;別人往槍上掛一個水壺,他就掛兩個、三個……
14年來,無論春夏秋冬,陳永國一直奮戰在訓練一線,頂風雪、鬥嚴寒,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從不退縮。14年來,叫醒陳永國的從不是嘹亮的起床號,而是為國戍邊、矢志精武的夢想。
戰術動作授課
在他的建議下,巡邏途中穿插進行快速機動、隱蔽偽裝、野戰生存、反擊戰鬥等實戰化課目演練,這些針對性訓練大大提高了官兵們的技戰術水平。
組織日常訓練
某新型武器配備連隊時,陳永國便帶領全班扎進了書海裡,鉚在了訓練場,每張系統原理圖一個一個過,每個操作動作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摳,使新武器迅速形成了戰鬥力。同時,他還結合連隊擔負的任務,潛心研究《新軍事訓練和考核大綱》《新軍事體育訓練大綱》,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
一場用生命凝結的情誼
2010年,陳永國參軍的第5個年頭,6月的一次巡邏中,依舊是他帶隊走在最前面。
巡邏途中,在雪山上
此時,山下已是蒼翠欲滴的夏日景象,而巡邏的必經之路——海拔4500米的知拉山口卻還是大雪瀰漫,茫茫風雪中看不見路在何方,原本標記的巡邏道被厚厚的白雪覆蓋,無跡可尋。失去了地標的巡邏隊伍前後距離越拉越大,首次參加任務的新戰士譚建勇不見蹤跡,陳永國主動請纓帶著兩名戰友頂風冒雪沿途找尋,於天黑之際在亂石崗中找到了滿臉淚痕、瑟瑟發抖的譚建勇。見到陳永國,譚建勇飛撲進他的懷裡,嚎啕大哭:「班長,我以為再也見不到你們了……」
譚建勇的遇險,讓陳永國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次巡邏經歷,同樣是新兵,同樣是經驗不足。
回到宿營點後,陳永國便將大家召集起來,傳授巡邏經驗、叮囑注意事項:「明天我們要經過的地方草高林密,大家一定要注意隊形,保持3到5米間距,這樣既方便活動,又不至於拉得太遠而掉隊。」「新戰友第一次走上巡邏路,一定要克服激動的心情,分配好體能,勻速前行。」
一句句暖心的叮囑、一條條實用的經驗,指引著戰友們順利完成了餘下的巡邏任務。
巡邏第5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將他們攜帶的巡邏保障物資衝得七零八落,面對飢腸轆轆的戰友,陳永國從上衣口袋中拿出最後一塊壓縮乾糧,對大家說:「趕緊分了,補充點體能,馬上出發!」語畢,陳永國便轉身去檢查裝備。「班長,你也吃點吧!」接過乾糧的小張吞下口水問道。「你們幾個把乾糧吃完,我不餓。」陳永國頭也不回。
巡邏途中
入伍14年來,陳永國沒有絲毫懈怠,時刻保持戰鬥姿態,時刻準備出發!
14年來,陳永國的妻子張銀傑早已明白了「七尺之軀,既已許國,再難許卿」的道理,陳永國在西藏守「大家」,她就在家顧「小家」。
雖然長期的邊防巡邏讓陳永國患上了風溼疾病,但他始終堅持訓練,保持著足夠的專注和熱情。「只要祖國召喚,只要部隊需要,我會繼續巡邏下去!」陳永國堅定地說到。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