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黃瓜枯萎病的原因是什麼?
(一)症狀
黃瓜枯萎病自幼苗至果實成熟期都可發病。幼苗受害早時,不能出土,即在土中腐爛,出土後不久頂端出現失水狀,葉色變淺,子葉萎蔫下垂,莖基部變褐收縮,病苗枯死。剖開可見維管束變褐色(圖1-20,圖1-21)。成株期發病,初期通常從下部葉發展,同一張葉片由頂部向基部枯萎。病勢發展緩慢時,萎蔫不顯著,瓜蔓生長衰弱、矮化,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復,3-6天後,全株葉片枯萎,死亡。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害發生時,病勢發展急劇,常有「半邊枯」現象出現,或葉和蔓莖可突然由下而上全部萎蔫,表皮多縱裂,常有樹脂狀膠質溢出,皮層腐爛與木質部剝離,根部腐爛易拔起,在潮溼條件下,病部表面可產生白色、粉紅色黴層。
(二)病原特徵
該病病原菌為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瓜蔓上大型分生孢子梭形、鐮)9形,無色透明,兩端漸尖,頂細胞圓錐形,有時微呈鉤狀,基部倒圓錐截形,有足細胞,具橫隔1-3個。大小:一個隔膜的(12.5- 32.5)微米 X(3.75- 6.25)微米,兩個隔膜的(21.25- 32.5)微米 X(5.0- 7.5)微米,三個隔膜的(27.5- 45.0)微米 X(5.5- 10.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生於氣生菌絲中,橢圓形至近梭形、卵形,無色透明,大小為( 7.5- 20.0)微米 X(2.5- 5.0)微米。在PD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呈絨毛狀,淡青蓮色,基物表面深牽牛紫色,培養基不變色。在米飯培養基上菌絲絨毛狀,銀白色。
(三)病害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
病原以菌絲體、厚垣孢子、菌核在種子中和土壤中越冬,成為初侵染源。播種帶菌的種子,苗期即發病。病菌從根部傷口、根毛頂端細胞間侵入,後進入維管束,發育繁殖堵塞導管。病菌產生毒素,引起植株中毒,失去輸導作用,引起萎蔫。地上部的重複侵染主要通過整枝、綁蔓引起的傷口侵入。土溫在8- 34℃時病菌均可生長。當土溫在24- 28℃、土壤含水量大、空氣相對溼度高時,發病最快。土溫低,潛育期長。空氣相對溼度90%以上易發病。病菌發育和侵染適溫24- 25℃,最高34℃,最低 4℃;土溫15℃潛育期15天,20℃潛育期9一10天,25- 30℃潛育期4-6天,適宜pH4.5-6。秧苗老化,連作地,有機肥不腐熟,土壤過分乾旱、排水不良,土壤偏酸,是發病的主要條件。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長春密刺、津研6號、津研7號、津春4號、津春5號、津優3號、津優10號、津優20號、津優30號、中農8號、中農9號、中農12號、甘豐 11號、吉選2號、春光 2號、津雜 2號、津雜 3號、津雜 4號、津早3號、西農58號、鄭黃2號、魯黃1號、早豐等。用55℃的溫水浸種10分鐘。育苗時,對苗床土進行硝化處理,或換上無菌新土,培育無病壯苗。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以減少田間含菌量。施入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在結瓜後,要適當增加澆水的次數和澆水量,但切忌大水漫灌。在夏季的中午前後不要澆水。多中耕,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使植株根系茁壯, 以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減少傷口。採用嫁接防病,選用雲南黑籽南瓜作砧木,山東小白皮西葫蘆、早青一代西葫蘆作接穗。
2。藥劑防治
用50%多茵靈 500倍液浸種1分鐘。苗床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8 克/米2處理畦面。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60 千克/公頃,混入細幹土,拌勻後施於定植穴內。用30%噁黴靈水劑 600- 800倍液在播種時噴淋1次,播種後10- 15天再噴淋1次,本田灌根 2次,在移栽時灌根 1次,15天後再灌根 1次。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 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 4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20%增效多菌靈懸浮劑 200- 300倍液,或50%噁黴靈可溼性粉劑 800倍液,或72.2%霜黴威水劑 4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 400倍液灌根或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