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新聞軟化處理的產生及其合理性
所謂硬新聞,指的是關係到國計民生和民眾切身利益的新聞,包括執政方針的變動、經濟市場行情乃至於流行疾病、自然災害信息等。當下,新媒體改變了受眾信息接受習慣,即時通訊工具的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強交互性讓碎片化閱讀、情緒型交往成為當下主流。此外,媒體商業化運作產生激烈市場競爭,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地位凸顯,倒逼著新聞生產的轉型。而硬新聞軟化則是媒體改良與革新的嘗試。整體上,硬新聞的軟化是由「新聞產品消費者的需求」「新聞生產者的欲求」以及「社會體系承認——官方意志和公共典論的承認」促成的,具有現實意義及合理性。
當下軟化硬新聞的手段
1.娛樂化。新聞娛樂化是指「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新聞傳播界對新聞娛樂化的評價一度趨於兩極化,但近來,新聞娛樂化已經在新聞實踐層面成為事實。從積極方面來看,它讓新聞報導更真可讀性,賦予公眾更豐富的情感體驗,迎合公眾的信息接受需要。但另一方面,過度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很容易滑向「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過分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煸情、刺激」的新聞失範境地。
2.低幼化。新聞低幼化,泛指當下新聞業在表達方式、內容選擇和態度呈現方面出現的一種接近兒童性格特徵的新趨勢。低幼化常在媒體的話題設置、話語方式中得以體現。媒體機構在社交平臺設置只有參與感卻無決策價值、拒絕觀點表達的蓋樓活動,使用萌化稱呼指代嚴肅對象等。對硬新聞的低幼化改造,在降低信息接受門檻的同時,也使得受眾被迫降格。批評者認為,低幼化是尊嚴的錄奪,通過讓個體無法識別並尊重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從而限制了個體的獨立自主。更為嚴重的影響則是去人性化,看不到個體的人性,剝奪了原本定義和維繫公眾之間的社會和情感紐帶,這並非媒體軟化硬新聞的初衷。
3.「飯圈」化。如今,一些官方社交媒體帳號開始嘗試使用當下網絡中影響力顏高的「飯圈」式話語表達作為包裝過往嚴肅話題的新手段。誠然,這的確是官方機構為適應新的媒體形式、擁抱更多年輕受眾做出的嘗試,但需要警惕的是,「飯圈」已然形成了一套系統完備的文化,具有較高的「疾元壁」,話語方式只是其表徵之一,其內核非參入者難以觸及。承載社會責任的官方帳號通過借用表達方式換得粉絲們偶像式的崇拜之後,能否應對其間跌巖的愛恨、尖銳的對立、難以預料的爭執,仍舊存疑。
硬新聞過度軟化的風險
硬新聞過度軟化的風險體現在兩個層面:在短期風險方面,適度軟化硬新聞或能換取更廣泛的信息觸及,然而當下社會意見日趨多元,過度的軟化手段很可能因圈層差異激起反對,並傷害到媒體自身聲望;在長期風險方面,專業媒體及官方機構的公信力就建基於其提供的稀缺又重要的硬新聞,尚若放棄專業話語,將可能會模糊硬新聞與娛樂的邊界,進一步消解專業媒體和官方機構的公信力。此外,依照經典的涵化理論,長期浸潤於軟化的信息生態,民眾對公共事務進行深度思考、開展理性討論的能力難以得到鍛鍊,將可能加劇與論場的極化、嚕雜、莫衷一是。
媒體軟化硬新聞操作中該有的邊界感和擔當
由前文所述,軟化硬新聞有其合理性,但過猶不及,因此,找出適宜的邊界就尤為重要。釐清邊界的過程中,新聞倫理不能缺位。以此觀之,最鮮明的底線,就是切勿將災難新聞軟化處理。災難新聞以災難事件為報導對象,往往伴隨著突然性、破壞性,影響深遠,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更重要的是,災難新聞往往會造成社會的苦痛共情,凝結為公共記憶,甚至成為當代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及嚴肅的性質決定了不該被軟化處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遷,苦難永遠都不應該被消費、被戲濾、被解構。
此外,法治新聞、涉外新聞等其他類別的新聞,因其報導內容的特殊性,新聞工作者軟化處理的過程中應一事一議。如何在接近受眾的同時形塑法律權威,如何在提高接受度的前提下保證表意的精確可靠,是需要新聞工作者審慎對待、仔細研判的問題。
(作者:人民網典情數據中心見習典情分析師何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