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母親,如果你的寶貝問你: 媽媽,你最想給我什麼?
你想到了什麼?
用之不竭的金錢.....
最美味的食物......
最柔軟的衣服......
還是幸福的一生......?
其實上面這些寶寶長大都可以自己創造,重要的是生命的最初,作為母親和寶寶建立了怎樣的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還是迴避型依戀?這將決定孩子長大後和別人建立了怎樣的關係,比如說:和同學能否互助、友愛?和同事能否通力合作?和愛人能否親密快樂?甚至是能否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生命最初的依戀關係這麼重要啊?
原生家庭是我們性格、心智養成的底層邏輯,而和媽媽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謂安全依戀對長大後的孩子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安全依戀的孩子,長大後無論是同學、同事、朋友還是愛人都能正常表達自我感受,能自然地接受關愛也有能力給別人關愛;焦慮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後會表現出因過度焦慮失去朋友或愛人而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欲,而且無緣無故就會處於焦慮狀態,常常帶給身邊人壓力;迴避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後會表現出對情感的冷漠,過於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在失去的時候又以不在乎的狀態掩飾內心真正的需求,不容易和別人建立和諧、穩定的關係。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怎麼分辨是安全還是不安全依戀呢?
寶寶2-6個月為安全依戀敏感期,安全依戀的表現:媽媽在身邊,寶寶放鬆、快樂能夠專注於遊戲或者玩具;媽媽不在,表現出不開心,找媽媽等正常的表現。焦慮型表現在媽媽只要一離開就會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情緒,非常不安及煩惱,會馬上對正做的遊戲或玩具沒有興趣,而媽媽回來後依然會感到困惑。茫然或者焦躁不安。而迴避型的表現是媽媽在身邊或離開情緒反應不大,冷漠對待身邊的媽媽,媽媽走了也沒有特別的反應。
媽媽如何跟寶寶建立安全型依戀?從而為寶寶一生與他人的關係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礎呢?
在寶寶生命最初的2-6個月間,照看者(媽媽)對嬰兒的情感反應的品質,非常重要的決定了嬰兒將採用哪一種性質的依戀作為主導其一生的關係基礎。
在安全型依戀中,媽媽能夠通過陪護給予寶寶安全感、重視感,讓寶寶的自我得以發展,也就是寶寶表達需要媽媽抱抱、親親及陪伴玩耍的時候能給予滿足,寶寶在專注遊戲或玩具的時候,媽媽只是安靜的陪伴左右,不輕易打斷或替代寶寶操作;媽媽離開也會跟寶寶正常告別,並說明原因和回來的時間且能守時,這樣寶寶逐漸就會建立起穩定的安全依戀關係。總的原則是愛、陪伴但不縱容。寶寶做對的要及時給予準確的肯定及表揚,做得不對的,引導其發現問題並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