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學校發了一張參加Spelling Bee(單詞拼寫)比賽的報名通知,我沒給逃逃報,因為覺得他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忙不過來;結果上周又來了一個Academic(學習類的,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等)的比賽,逃逃說負責老師專門找到他說Spelling Bee你都沒報了,這個可一定要報名哦;上周末他和幾位同學組隊參加了一個校際西洋棋比賽;下周日樂高機器人比賽第一場正好和另一場全國西洋棋大賽時間衝突,我還沒想好讓他放棄哪個;學區群裡剛剛蹦出報名數學競賽的通知;家長群裡好友的媽媽正在召集寫作演講培訓班,為將來中學的辯論比賽做準備,問逃逃要不要參加……」
以上是我剛發給國內朋友的消息,因為她跟我抱怨了一晚上現在國內學習如何如何緊張,娃怎麼怎麼忙得要死,還是美國這邊的「快樂教育」好,說過幾年一定要送娃過來學習感受下。我說別逗了,過來學習是沒問題的,畢竟將來考大學時美國高校的選擇還是要多一些,但千萬不要抱著「輕鬆快樂」的心態,美國孩子的學習從初中開始就緊張,到高中更艱苦,國際生還有語言銜接的問題,文史哲方面必然也會有些落差,你快把娃自覺自律的學習習慣培養好才是正道。
講真,幾年前讀愛德華·休姆斯的《School of Dreams》(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讀到惠尼中學的魔鬼數字「睡4小時,灌4杯咖啡,考4.0的平均成績」時,還覺得好像離自己很遙遠,但最近是感覺越來越近了。
其實在美國不少地區,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好學區的公立學校,競爭同樣非常激烈,孩子每天也是非常繁忙。那所謂的「快樂教育」到底還有沒有?在哪兒有呢?
今天聽到逃爸和逃逃講解的這個小怪物故事《GrandMa, GrandPa and Me (爺爺奶奶和我)》,其實它本來是一個隔代帶娃,其樂融融的故事,但讓我突然想到,對了,得和大家聊聊你可能不那麼熟悉的美國一部分——美國的鄉村。
你可能要笑了,整個美國不就是個大農村嗎?其實不是的,那些房前屋後有大片草坪的小別墅,街上完全看不到人影,但只要在後院大吼一聲隔壁還能隱約聽到的地方還遠算不上鄉村。
真正的鄉村是你在家後院練習射擊,對鄰居也完全沒什麼影響;去一趟沃爾瑪要驅車半小時以上;鎮上最大的飯館是Pizza Hut;約人要說清準確時間地點,因為手機幾乎沒什麼信號;大家都住得很分散,小鎮裡的人會約定俗成地每周在教堂或者哪家餐廳出現一次,表示「我還在」;如果外地人偶爾路過,迎面的來車會熱情地跟你揮手打招呼,因為小鎮總共就幾百人,幾乎相互都認識,車牌號也記得很熟,偶爾能見到一輛陌生的車實在太高興 ……
美國有很多這樣的鄉村小鎮,不過這些地方的故事大家可能很少會聽到,因為極少華人會生活在美國鄉村,華人從事金融、高科技行業偏多,在這裡幾乎沒法找到工作。少了外來人口的競爭,鄉村人們的生活都非常平靜和慢節奏,可以說是有點兒悶,但卻保留著美國最原始,最美好的一些東西。
因為人少,也相對封閉,家庭觀特別重,每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也非常緊密;也因為人少,整個小鎮相互都很熟悉,出門碰到全是熟人,隨便兩輛車可以停在路上聊半天,如果把後面的車堵到了,司機索性也一起加入話題;這裡的學校沒有減配,必要的教學設施、校車什麼的配套都有,學校裡也有樂隊、社團,但除了學校之外,幾乎沒什麼課外班,孩子放了學之後如果不是和小夥伴滿院子瘋玩,就是幫家裡打理農活兒,或者專心於自己喜歡的東西 。 到了狩獵季節,有些中學生還會專門休假跟家人去打獵。
我們曾經在美國中部密蘇裡州一個類似這樣的小鎮住過,真切地感受到當地孩子的無憂無慮。鄉村小鎮裡有些家庭並不是很富裕,有些孩子在領著學校的午餐補貼,有些孩子賣檸檬水和烤餅乾的確是需要為某個活動籌錢,但他們的精神上真是非常充實和快樂。這些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繼續延續父輩平靜安寧的生活,但也不乏個別精英和天才,因為他們少年時期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專注地「揮霍」在自己的興趣上。
不知為什麼,每次讀《小怪物》的故事,我總喜歡把他生活的地方想像成這樣的鄉村小鎮,可能是故事裡總透著一股輕鬆快樂,還有純純的、滿滿的愛。今天讀到小怪物幫爺爺奶奶擠牛奶、到雞窩取雞蛋,採藍莓,更是證實了我的想像。一個和大自然很近的地方,這裡的周末沒有補習班,而是和家人一起享受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