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免費訂閱。
很多人都想擁有庭院,
擁有庭院不會打理也是不行的,
誰不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私人花園。
那麼關於庭院景觀設計大家了解多少呢?
好的庭院景觀設計是怎麼樣的呢?
項目受業主所託,是為其多代人居住而設計的。客戶想要一個「開放式的家,一個涼爽的熱帶家庭天堂」,鼓勵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也將在此養育自己的孩子」。▼從屋頂花園俯瞰,房屋的臺階和瀑布與地形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圓形公共空間。
▼房子內部是自然和居住空間的庇護所,與現有地形融為一體。
▼前門由回收的鐵路枕木組成,木炭原木上刻有古文字的房屋標牌。
▼入口門廳的景色,迎接居住者的是天窗和鬱鬱蔥蔥的綠色植物,還有瀑布的聲音。
▼裝有蘭花的木炭覆蓋外牆的細節。
▼現有的擋土牆被改造成瀑布,為空間提供了一個寧靜的背景。
▼覆蓋著木炭的立面流入門廊區域,作為空氣汙染物的吸收劑。
▼從休憩室看,生物池流入可俯瞰遊戲室的其中一間臥室。
▼所有的臥室都圍繞著天然巖石邊緣的生物池,房子的中心。
▼臥室景觀
▼一棵保存完好的馬來亞榕樹成為這條通往兒童房間的通道的背景。
▼露臺屋頂花園的景觀。
通過與自然共處,並不斷與大自然接觸,這座房子為生活在熱帶的「上流社會」提供了全新的定義。經過客戶與顧問以及設計施工團隊之間合作,使這種當代熱帶環境成為可能。▼項目正立面,房屋正面之後隱藏著一個內部空間和一片起伏的地形。
▼房屋正面與層層綠色植物相連,與街道上的植物和樹木融為一體。
千百年來,文人遍歷山川美景吟詩賦詞,源遠流長。於此山靈水秀的閩中城市仙遊,設計攜其名勝歌訣景致再現世家鄰裡的溫馨和樂,連接時空,進行傳統與現代的靈魂碰撞,融匯東方園林的精神內涵。
景觀傳承古代民居三進院落的空間格局,擷取閩中文化元素,融物境、情境、意境於一體,演繹秩序分明的軸線景觀,打造仙遊新中式標杆社區。
▼三進院落
傳說金石山自古便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讀書勝地。設計以此寄寓,融開合有致的空間序列,以雍貴門樓與古韻景牆再現「金石山魁閣晴濤「的人文氣韻。登臺入府,身臨其境而各臻其妙。鋪陳一隅園林,翠蔓沙石,於次第歸家間,且獲飄渺超凡、如至仙境的行走體驗。
以仙遊文化與東方底蘊為載體,強調尊貴入園儀式。墨雅韻色妝裹門樓,蒼松瑞獸鎮守家安,追古畫形入照壁景牆,形成氣勢磅礴的山水畫卷,傳遞東方待客之道。
流連東方院落之美,天井最不可少。細流匯聚一堂,輕吟雅境,光輝與季相於庭中輪迴遊走,彰顯「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
靜水之上佇立一池三山,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山水墨畫鋪陳空間靈性,使意境飄逸。飛鶴展翅,暈開漣漪,以動觀靜,令清麗倒影也愈發生動,轉換虛實時空意境。
「廊腰縵回,簷牙高琢。」 連廊橫貫水面,令每處轉折產生一處對景,每處框景產生一幅畫作。精工雕琢閩中文化符號於廊架及鋪裝等細節,隨廊且賞禮序雅院,目穿隱約窗格,細品東方美學精神。
三進庭院,依仙遊一景「麥斜巖玉泉飄渺」,創造出「奇石旁一條伏溪,盤旋曲折,溪畔巨石縱橫交錯」的瑰麗東方園林畫卷。方寸間,亭廊水榭,相映成趣,山水相依,清風拂面。因園建之精巧落位,園路之迂迴婉轉,使一步一景,見景色多婀娜,自在遊園於寫意自然山水中。
盛夏濃蔭,最愜意不過漫步園林中。堆山理石點亭,臺地疊水落溪,拾步緩移,花木繁茂,掩映虛實,幽雅深邃。景致收放合宜,融入傳統與現代需求,或倚榭觀月、或坐亭飲茶、或踏橋穿廊,在一系列與園林的互動中尋到雅致安然的生活。
在植物配置與疊石工藝上,設計力求渾然天成的藝術感染力。擇松竹等樹形古雅或具有嶺南特色的水陸生植物,與亭廊石溪相互依偎,構成具有古典園林審美的意境空間,提升東方園林的自然與朦朧之美。
精心推敲每一處置景與細節,渲染視覺上的美感與移步換景的變化感。但與親友鄰裡,相伴觀此悠遠雅境。歷經晨昏四季,而覺祥和尊貴,繹盡詩意的生活韻味。
自古以來山水詩居已然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嚮往和精神嚮往。
在相距600公裡的福州倉山區,「東擴南進西拓」戰略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美學的歷史是不斷探索與回歸的歷史,從現代工業到詩意居所,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演繹,用自然的材料模山擬水,來演繹蘇式園林的詩意庭院生活。在繁華與喧囂之下,尋覓一片隱逸之所。
前場整體講究方正布局,打造漸進式多重院落,並從「蘇式園林」中汲取山水林泉的生活美學,以四重畫境,移步異景,打造人在畫中遊的雅奢體驗,詩意篇章就此展開。
大體量層級跌水瀝瀝而下,行至側畔,湧泉沿「鬥」形雕塑分級而下,氣勢恢宏,寓意日進鬥金財源滾滾,讓人感到歸家的尊崇感。
自入口向內,通透的逸庭空間如畫卷般徐徐展開,門廳形成了畫框的窗口,將景致收納其中,滲透的手法加強了空間的景深感。水聲潺潺,只見遠處高山流水、雲亭蒼松,仿佛一副動態畫框,引人入勝。
「一池三山」的傳統造園手法打造煙波浩渺的人間仙境,結合中國古典園林移步異景、曲徑通幽的人文特色,將江南的靈秀、俊美與福州的精鑄、匠心融入其中,相得益彰,雖為人造,宛自天開。
高山流水般的瀑布從8.5米處飛流直下匯聚到太液池裡,宛若熠熠星光流淌,恰似銀河落九天。山澗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流水在大自然中的變化萬千,小溪潺潺、山泉叮咚、瀑布奔騰、疊瀑磅礴...撫琴臺更是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撩人心弦。
抬高場地,營造曲折起伏的小高差,行至雲亭,左側一池三山,右側是雲麓懸紗,山水交融,宛如行走在畫卷中,頗有「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之感。
拾階而上,小徑幽幽,點以花木,綴以景石,穿行於連廊和茂林之間,斑駁的光影隨著曲徑遊走輕移。
閒庭漫步,或規整或自由的造園鋪地,搭配烏桕疏朗的林下空間,自然浪漫的花境營造溫馨愜意的歸家氛圍。勾勒出一幅閒適安逸的畫卷。
山澗流水和巍峨高山相映成趣,撫琴臺在雲霧中若隱若現,蒼松翠植,是可以觸摸的自然風韻,樂山樂水,是繁華都市一角的隱逸居所。
江山如夢,五千年歷史承載,孕育東方之美。珠海香山,地域遼闊,歷史久遠,人文之地,水墨丹青。香山記憶,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澱和歷史印跡;作為大香山核心腹地的珠海香洲,有著深厚的歷史連接和文化傳承。
建發·央璟採取三進院落和山水園林的格局,根據所在的地理位置提取「山、水、書」元素,採用國畫手法描繪江山,秉承「唐風·華紋·儒門·道園」的匠造精髓,以「書香」之韻,演繹「山水書院·墨韻香洲」的設計主題,以此致敬中國鼎盛朝代——唐朝,並呼應當下中國大國崛起的氣度。
鳳凰齊飛,鳴如簫笙,音如鐘鼓。一進院的雙鳳朝陽地雕暗合珠海鳳凰山,旨在把當地文化融入本方案中,寓意吉祥和諧,登門大吉。入口門樓尊崇儒家禮制,門樓兩側的「水墨江山圖」下置石點綴其側,再配以造型松、礫石、漣漪、青瓦,構成一副立體的山水畫卷,呈現一個專屬的新中式美學作品。
山樓憑遠,縱目皆然;竹林尋幽,醉心既是。軒楹高爽,窗戶虛鄰;鳥鳴入耳,石影相互映照,循秘去追蹤。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心淘淨塵,無關世事,禪意書院,浣淨塵心。只憑了了幾筆枯山水的場景呈現,東方美學的自然而樸實得以再次重拾。人們靜坐於前,如觀世界,聽鳥語蟲鳴、水聲松籟。在這裡,天空和樹木,不只是綠色的背景,更像是日常交往的朋友,希望能和這個空間建立聯繫。
循徑而行,途中假山、綠植、水聲、鳥鳴,曲折變幻。飛簷翹角,粉牆花影,山與水於此和鳴,在曲折婉約之中,營造流水行雲舒張自如的詩意,每一處都藏著玩味不盡的妙趣。
項目位於九間堂一期,臨康厚街,雖未避市儈之囂,但亦有陶淵明結廬人境之趣。不同於樣板庭院的林泉高致之師古手法,用更契合建築氣質的現代手法結合當代崇尚的東方意境去塑造景觀,從建築,人與環境出發,去思考場地、建築及現代人居的關係,最終營造一種極具東方意境之美的景觀,又不悖於現代人居生活所需求的庭院生活,兩者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項目在平面構圖中,大量的運用了代表東方智慧「方」與「圓」的幾何平面構圖,它蘊含著東方文化的精神和獨特的空間意識。中國文化講求「天圓地方」,道家認為:「圓」指天,動蕩不定,「天圓」指心性上圓融,才能通達;「方」指地,收斂,「地方」指命事上要嚴謹條例。「天圓地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不僅代表中國人人格取向的「外圓內方」,更有「天人之際,方圓之間」的中國人的生命觀。同時「方」在整個園林景觀設計中亦是項目組對場地精神的理解和表達,而「圓」則是對園林主人生活美好願景的祝福:完美,和諧,圓滿......
項目為改造設計,業主全權委託進行設計和落地。與業主溝通時強調既要控制成本又要考慮效果為改造原則,經過反覆推敲室內外空間關係,重新梳理空間局部後,決定把場地中原有廊架拆除,魚池局部改造,假山疊水拆除結合花鏡打造;考慮場地土方平衡,重新定義並豐富場地豎向關係;原有防腐木為品質較好,與地面石材均可二次利用。保留現有大樹,強化原有主景植物的造景效果。
中心庭院,在建築半圍合的中心空間做下沉式處理,同時在中心軸線位置設計了一個圓形鏡面疊水水景,取團圓,和諧圓滿之意。這也是對業主新宅落成後未來生活的祝福和願景。
圓形跌水,是室內會客廳對外的視覺焦點,將魚池中的水跌入下沉空間,下沉空間設置圓形鏡面水池,四面環抱,藏風聚氣。
對景茶室,臨魚池之上,亦和建築形成對景關係,建築風格參考隈研吾的建築風格,遵循茶道中空寂茶道風格建造,茶室雖自成一景,但坐在其中亦可向周圍借景。
茶室窗戶為雙層結構,外層為金屬邊框玻璃移門,內層為傳統柳條式格窗扇。屋面為氟碳塗層金屬板外層,中層為木工板貼防水卷材,底層為聚氨酯保溫板。頂面材料之間做空腔處理,起到隔熱保溫效果。
庭院北部空間地勢較高,視野開闊,冬季日照時間長,適合作為家庭活動空間,故北部空間以大面積的草坪為主,同時在西側設計木平臺休息區,可放置鞦韆或休閒桌椅供家人朋友聚會休閒之用。
在庭院東北角,原有一株芭蕉長勢很好,旁邊即為長輩房間,在此處添置了一座草亭,江南梅雨季較長,彼時端一杯清茗坐於草亭...在江南煙雨中,聽雨打芭蕉,品六朝古韻。
西院屬於窄長型天地,設備與天井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對應建築為餐廳,從功能上主要滿足通行及氛圍營造即可,因此採用日式園林風格造景:
縱觀整個項目,在整體景觀設計中,採用了古典園林的遊園空間結構,利用高差設計增加園林的豎向變化,拉長遊園路線,設置節點景觀來營造以小見大的空間感受,以常綠,開花,落葉喬灌木營造空間季相變化,達到四時之景不同,年年之景更勝。在造景手法中運用了障景,漏景,框景等手法,同時也借用了日式園林風格中的元素,包括現代園林風格的元素與整體園林空間相融合,打造一種具有東方園林意境的景觀空間。
本套案例位於上海市長寧區復地御西郊,業主提出主要風格簡約不失格調,置身花園中能享受寧靜,整個花園以白色和灰色為主基調,淡雅清新、禪意風格注重與大自然融合,裝修的材料多以自然界的原材料為主。
水景:禪意的水景,不同於一些氣勢恢宏的噴泉,這個小水景更加低調內斂,水池周邊採用了無邊水池的做工,靜靜的潤物無聲,任世間繁華,我獨自逍遙。
夜景:從進花園的第一眼就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幅映入眼帘的水墨畫,有種楊萬裡「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的意境。
花園沒有過多的裝飾,不論是從設計成本還是期望營造的自然感出發,這樣的簡單舒適的空間,讓屋主可以享受到逃離喧囂擁擠的上海,如此的愜意感。
下沉式平臺通過人工方式處理高差和造景,形成視覺上的凹凸感,豐富了庭院空間層次的同時,又講究了園林設計中曲徑通幽的意趣,使含而不露的庭院生活更具私密性。
進花園的入口設計用木材做了儲物櫃,儲物最大化,空間共享,讓空間動線更加流暢。
用草坪代替青苔營造禪意氛圍,因為業主家的院子是在南面,種植青苔會變黃長不好。別出心裁的用水洗石代替了砂礫,中間鑲嵌石材和銅條收邊模擬水的波紋。水洗石裡加入發光體,夜晚看起來有星河的感覺。
照明設計表現了池底的材質,底部的機理通過安裝在接近池底的燈具照射出來。
項目位於蘇州老城區的一處古宅,宅院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始建於清代,前後共四進,其中四棟建築是清代的木結構古建築,另四棟為後來擴建的磚混結構建築。設計內容包括古建築和現代建築改造,室內設計及庭院改造,將老宅院變身為現代文旅公寓。
設計基本沿用了原有的庭院布局。對於清代古建改造部分,設計保留了全部的木結構,並在內部增加了增加空調和供暖系統,以及衛生間淋浴間等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功能。外立面改造去除原有木結構表面的暗紅色油漆,改為傳統大漆工藝做的黑色,與原木色門窗結合,展現出老宅古樸素雅的氣質。室內材質的選擇方面,採用黑胡桃木材,天然石材等自然材質,忠實於材料本身真實的質感,延續古樸的氛圍。磚混建築改造的部分,則去除了原先立面上的仿古符號,新做的黑色金屬凸窗使用的是簡潔而純粹的現代語言。室內使用原木色家具,與古代建築室內的深色黑胡桃形成對比,更具有輕鬆舒適的現代氣息。新與舊有著各自清晰的邏輯,在對比和碰撞中和諧共存。
整個宅院在歷史上是屬於一戶人家的私宅,雖然要改造成現代公寓,但設計理念是希望延續老宅原有的精神和空間體驗感,而不是將宅院割裂成一個個孤立的客房。整體的功能布局在庭院從南側入口向北側層層遞進的同時,完成公共向私密的過渡和轉化。
庭院是蘇州古宅中最美的空間,庭院成為了另一個設計重點。
古宅的改造是一種與歷史的對話,在城市人越來越傾向獨居生活的個體時代中,希望通過蘇州古宅的改造,創造一種打破私密界限,讓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能產生交流的空間,這是一種對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也是對於古城更新模式的一種新思考的開始。
推薦閱讀:
☞45歲,出門被認成25歲?她是如何做到的?
☞花園搭配這樣的家具,好看!
☞版權聲明:圖片源自網絡,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喜歡就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yuanyiliaofa (庭院設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有書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