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4月4日清明節,同樣也在今天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文章開始前首先讓我們一起緬懷因為在新冠病毒疫情中不幸去世的人們,同樣也向衝在疫情一線的人們致敬。
最近幾個月可能我們每個人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疫情還有野生動物,那麼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複雜,湖泊眾多,氣候多樣,豐富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無數的珍稀野生動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由於近代的捕殺狩獵,自然破壞等因素很多我國珍惜的野生動物都滅絕了,而這次疫情也是因為野生動物引起,其實與其說是野生動物引起,不如說是大自然的報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我國消失的珍貴野生動物。
新疆虎,原產羅布泊和塔裡木河下遊,為虎中的一支獨立亞種,體長約3米,體重約230公斤,體型僅次於世界第一大虎-東北虎,而據研究清代光緒前期,新疆虎的族群數量還不在少數,而到光緒後期至民國初年,新疆虎的數量變得稀少。滅絕的很大原因是,人類農業屯墾毀掉了新疆虎的棲息環境和對虎皮的需求導致新疆虎被獵殺陷入族群危機而滅絕。新疆虎最後一次有跡可循是1916年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見於羅布泊庫爾勒,斯文向全世界公布了兩個奇蹟,一是樓蘭古蹟,另一個就是新疆虎。乾隆年間的《回疆志》和民國年間的《新疆地理志》均有記載。198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新疆虎滅絕。
中國犀牛,可能一提到犀牛我們首先會想到非洲,埃及犀牛,可是犀牛曾經在我國的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也是廣泛分布。中國犀牛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而在中國古代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犀牛的存在,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就已經多次發現犀牛的骨頭。在古代《山海經·海內南經》,《山海經·西山經第二》,《左傳》等文獻中均有中國犀牛的記載。
因為犀牛皮堅不可摧,在冷兵器的古代遭到了大量屠殺,而用犀牛皮做鎧甲。因為犀牛很罕見,犀角也更顯得珍貴,於是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犀角已成為一種具有神奇功能的東西,有所謂的「卻塵犀」、「闢水犀」、之說,把犀角說得神乎其神。而自宋代開始,在中國人的眼中,犀牛已成為一種神物,有人稱之為「異獸」,還有人把它和中國傳統的闢邪神物麒麟和天祿聯繫起來,認為它是水牛和蛟龍的混血兒。經過多個世紀的無節制捕殺野生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終於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被殺。自此,在中國境內的三種犀牛全部滅絕,無一倖存,中國犀牛在中國徹底消失。
臺灣雲豹,臺灣雲豹又名龜文豹、荷葉豹、艾葉豹,為食肉目、貓科動物,分布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山地,為豹類中最典型的林棲動物。體長75釐米至110釐米。臺灣是中國雲豹分布最東的區域,上個世紀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因森林的砍伐、對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數量直線下降。即使在受到保護後,因狩獵其它動物,也造成雲豹的食物來源枯竭,最終走上絕境,1972年始,寶島不再有豹,2013年4月,臺灣學者宣布,其可能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