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說的是百年前遠東第一遊樂場上海「大世界」。按這說法,2003年大世界歇業後來上海的人,都不算見識過真正的「大上海」。在上個世紀最「羅曼蒂克」的上海灘,這裡是全中國最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地方,一張門票能玩一整天,相當於現在「24小時的萬達在迪士尼樂園裡開戲劇節」。
今年(2017年)是大世界開業100周年,這座傳奇建築終於回歸遊客,但14年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還了解大世界輝煌?
今天我們要說12個大世界的掌故,用12面鏡子照見稀奇古怪的前世今生。
哈哈鏡的政治意義1917年7月14日,大世界遊樂場建立時放置的一排哈哈鏡算是一大招牌,這12面陳列在序廳能把人變長、變短、變胖、變瘦的鏡子,是那個年代的「虛擬實境」。
2016年12月28日晚,大世界序廳的百年哈哈鏡。哈哈鏡誕生於18世紀末,當時國內還沒成熟的曲面鏡製作工藝,這些哈哈鏡是大世界開張時黃楚九從荷蘭(另一說是摩納哥)進口來的,最初只有10面,另外兩面是1958年春節時加的,當時大世界剛從「人民遊樂場」恢復原名。
哈哈鏡作為一個能「扭曲」真實畫面的物件,曾一度很受「重視」。1966年6月,黃浦區人民委員會向市文化局提出報告,稱收到外地、本市工農群眾及青年學生的來信,投訴「哈哈鏡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物」,要求取締哈哈鏡。市文化局當年便下通知,將哈哈鏡暫停陳列,並且將原先陳列哈哈鏡的地方闢為宣傳陣地,同時將大世界再度改名為「人民遊樂場」。「文革」期間,哈哈鏡被大世界員工以保留資本主義壓迫勞動人民的證據為由,得以倖存至今。
大世界之父黃楚九:被房地產「坑」了的營銷天才說到大世界的創始人黃楚九(1872-1931),從實業到娛樂再到金融界都赫赫有名。
創始人黃楚九。黃楚九是浙江餘姚人,史學家黃宗羲後人,父輩為中醫,15歲時隨母到上海,在城隍廟擺藥攤。1890年黃楚九借錢開了家藥房,為投時人崇洋媚外心理取名「中法大藥房」,這個高明的策略遊戲玩家僅用「大」與「中法」三字成功製造了中外重金投資的幻術。
不單店名洋氣,藥名也要洋氣,十種藥品統統冠以「艾羅」之名,對外宣稱系美國艾羅醫生的配方,其實所謂艾羅就是yellow的諧音,意思是「黃氏」。
中法大藥房當時有個馳名產品叫艾羅補腦汁,成分裡有些軟磷脂與維生素,以及增強口味用的糖漿。他請自己的醫生兼毛腳女婿給報紙寫了篇文章,說自己留日期間過度勞累終日萎靡,偶然間喝了中法大藥房的藥精神大作——這不就是現在的軟廣麼?
為了賣藥,他甚至創造了一種「廣告小說」。
艾羅補腦汁。梁啓超剛開創「新小說」時創作與規模有限,黃楚九借著讀者對「新小說」的需求,在《中外日報》上 「連載小說」《三頭案》,說的是廣西西林縣知縣王增義接連遇上離奇大案,起先一籌莫展,待服用艾羅補腦汁後迅速破案。當時的讀者立即被這個披著偵探小說外衣的艾羅補腦汁廣告吸引。後又連載《胡淑芳女史小說》,說庚子國變時天津少女胡淑芳因驚嚇與疲勞導致頭眩病,日本醫生也束手無策,最終還是靠艾羅補腦汁得救,作者為胡淑芳「本人」,並表示:「謹謝艾羅醫生,並告普天下同病的人」。
黃楚九還是「名人代言」大法的鼻祖,小說家吳趼人寫文表示補腦汁有用,本約定不可外傳卻被黃楚九廣而告之。曾國藩的大兒子、著名外交家曾紀澤1890年已去世,黃楚九卻把他給「復活」了,在報上為之撰文吹捧「艾羅補腦汁」。
子虛烏有的艾羅醫生藥劑火了之後,還真有個外國小青年上門自稱艾羅先生的兒子。黃楚九將計就計,設宴款待了這個假艾羅並將他介紹給了上海名流,最後拿出1000銀元立據「買斷」了艾羅補腦汁的生產經銷。
黃楚九不僅會賺錢還會賺名,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上海各界在張園舉行遊園會以示慶祝。黃楚九不看演出,攥著厚厚一疊鉛印傳單四處分發,單子上寫:「快快剪辮淺說」,以此響應當時滬軍都督府發布的《剪辮告示》。
醫藥業賺夠錢的黃楚九投身娛樂行業,開設了一系列娛樂場所:新新舞臺的樓外樓、新世界以及後來的大世界等等。上世紀二十年代,黃楚九已洞見通俗文藝的市場,看中了新興的電影行業。1924 年黃楚九助女婿曾煥堂創辦上海中華影片公司。鴛鴦蝴蝶派文人陸澹庵協理兼編劇,攝製了影片《人面桃花》,這也算是中國最早的電影文學之合流。附設的中華電影學校也隨之開學,雖然只開辦了1期,但培養出了胡蝶、高梨痕、徐琴芳、肖英等著名演員。
為了方便有錢的人花錢、沒錢的人能花錢,黃楚九還投身金融行業開設了上海日夜銀行。要不是在大建房產時遭遇1929年經濟危機導致破產,黃楚九這條實體經濟的產業鏈大概能挖穿地球,今天我們在書店就能見到滿架的《黃爸爸窮爸爸》《如何成為黃楚九》《艾羅:12堂哈佛營銷課》《了不起的黃楚九》了。
為什麼叫大世界?「大世界」這個名字可能源於黃楚九的心結。
1912年,黃楚九與經潤三合夥在浙江路新新舞臺開設屋頂花園,這是上海最早的遊樂場,名為「樓外樓」。1915年,黃、經兩人又在南京路西藏路開辦「新世界」遊戲場,較「樓外樓」新增多種曲藝、雜耍、電影,還有溜冰場、跑驢場等。但開業後不久,經潤三病逝,黃楚九因與其遺孀汪國貞分股不均憤而退出,為壓倒新世界,黃楚九與友人集資另組「大發公司」,欲籌辦一座更大的遊樂場。
當時的新世界坐落在繁華的公共租界,與愛多亞路(填築洋涇浜而成,今延安東路)相隔的法租界相對冷清,法國駐滬總領事甘司東為了繁榮法租界對黃楚九大力支持。1916年末,黃楚九的上海第一遊樂場在愛多亞路西新橋街上開工,僅半年時間便正式對外接待遊客。這座遊樂場佔地1.47萬平方米,比「新世界」大了一倍,黃楚九稱之為「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海報。大世界的建築風格混雜,大門、圓柱大廳及劇場等仿效西方古典建築,而內部頗多中國傳統形式,尤其頂上12根圓柱支撐的多層六角形奶黃色尖塔,細看還飾滿中式圖騰。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大世界還不是最初造的大世界。
大世界1917年建成時為普通二層磚木結構,大門開東面在八裡橋路(今雲南路美食街)上,設計師是周惠南。傳說當時有位風水先生對黃楚九說:「大門開在東邊不吉。第一,這條路(八裡橋路)北不通蘇州河、南不通黃浦江,財源不活。第二,如果大門朝東遙對的黃浦江,每天潮起潮落財源不穩。」風水先生示意西北角的路口最宜開門,並叮囑必須造一座寶塔來鎮惡克邪。黃楚九顧慮這裡是娛樂場,建一座塔影響美觀,於是只聽風水先生把門開在西北方,寶塔就不造了。
1924年黃楚九整修大世界時,在西北方正大門的四層樓的屋頂上再加上了一座寶塔,這是否算聽從風水說如今不得而知,但這個高達55米的塔遠近一目了然,確實更容易招攬生意。
老上海大世界模型。 澎湃資料圖大世界可謂營銷史上的經典案例,首先它是1917年7月14日開幕的,那天是法國的國慶節,算是黃楚九獻給法租界的一份禮。開業當天據說還有熱氣球打招牌、花車遊行。這些噱頭之外黃楚九還做了文化部署,他請滬上文人為其擬定「大世界十大奇景」,在報章上反覆撰文介紹吊人胃口,並打出「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的宣傳口號。
大世界對熱點的追蹤比時下的營銷號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逢年過節要做些特演特展之外,還盛行一種「詩謎」遊戲,猜中者可獲得各種獎品。這種文字遊戲,幾乎是文藝人士的逗貓棒,吸引了一眾文化名人參與並自覺撰文記錄下自己的戰績,郭沫若曾寫過自己1925年去大過世界猜詩謎贏一兩筒「白金龍」(香菸)的事。
最原始的「營銷號」黃楚九是深諳宣傳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的,他專門為大世界做了份全國發行的報紙,三個銅板一份,徵訂數達幾十萬,聘請了上海知名報人孫玉聲主編,孫玉聲非但是知名文人還與當時的伶人大腕多有交情。這位在文化、演藝圈都有深厚資源的主編做的企業DM內容豐富,除了當日的節目單之外,還想盡辦法約稿、撰文介紹大世界怎麼好玩。這份報紙隨門票出售,隨報紙附送香菸優惠券,可以去大世界裡買打七折的小囡牌香菸,當然這香菸也是黃楚九菸草公司出品的,買10包還能換一張大世界的票子。
《大世界報》甚至還做到了早期的O2O聯動,報紙上專闢《文虎臺》一欄,選登昨天在遊樂場所出的燈謎,讓沒去玩過的人心動,去玩過的人心癢。
孟小冬與杜月笙。從大世界誕生的名人不少,最有名的算「冬皇」孟小冬。1919年12月1日,孟小冬在大世界「乾坤大劇場」登臺,漸成為上海京劇界的新秀,後終成一代名伶。為什麼大世界的舞臺對孟小冬很關鍵呢?這是因為當時京劇女伶的風潮未開,大世界成為少數允許女性登臺的場面地方。
事實上大世界因舞臺繁多,且不限制觀眾來去,所以早期這裡一直是戲劇人才的訓練場,著名滑稽演員劉春山、笑嘻嘻的演藝之路便是起步於此。當然因為時隔已久,一些大世界孵育的名字如今看來「破了次元」,比如王志文青少年時便在大世界的話劇隊演過戲。
90年代,上海大世界中央舞臺正在表演飛車絕技。陸傑 圖大世界在四層主體建築內設有娛樂室、茶室、屋頂設屋頂花園,以及最重要的幾十個劇場。
周邊建築圍合的中央露天大舞臺,除設有固定座位外,還設天橋和主體建築迴廊,遊客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觀賞露天大舞臺的演出。
解放後(1952年)大世界內仍保留著自有的群聯京劇團、永樂越劇團、群藝滬劇團、民藝常錫劇團、友誼揚劇團、大世界重風甬劇分團、三聯滑稽京劇團、南洋科學幻術團等二十餘個演藝團隊。但「文化大革命」期間,大世界被「文藝黑線專政論」否定,而這2000餘位演員也被驅趕到幹校勞動,並分配轉業。
上海大世界著名的哈哈鏡。大世界的繁榮讓青幫頭目黃金榮眼紅,上世紀20年代末金融危機時,黃楚九破產,只得將大世界以50萬元抵債給黃金榮,從此大世界改名為「榮記大世界」。黃金榮在原本正經娛樂的大世界內開辦賭場、舞廳,安置妓女。
當時的馬戲團雜技、魔術有些名字古怪的節目,像掉人箱、和平女神、水流星、刀火門等等,但這都是正經演出,還有些非正常的獵奇性展覽也吸引著人流。比如有一名為楊妞兒的河南楊橋鎮19歲少女,因滿面生毛隨人來上海「表演」,曾在大世界公開演出3年之久。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大世界(青年宮)。上世紀80年代時逢上海大批青年從農村返城,大齡青年的婚戀成為問題,青年宮為此開辦了一個「青春晚會」,為青年男女牽線搭橋。青春晚會一開始條件很高,比如參加者要獲得過三八紅旗手、新長徵突擊手等,但首創就大獲成功。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條件越來越寬鬆,全市青年均可參與,成功率在10%,另有20%是通過活動成為朋友後再互相介紹對象。當時一度還出現了大世界集體婚禮。
2016年12月28日晚,市民在拍攝大世界。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說到世界紀錄似乎「吉尼斯」就是代名詞,而在許多中國人印象中還有一個「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紀錄」,事實上此「吉尼斯」非彼「基尼斯」。
金氏世界紀錄源於1954年出版的《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後被認為是世界紀錄的終極權威。
而「大世界基尼斯」總部1992年建立於上海,根據官方介紹顯示:「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由上海大世界(集團)公司全資設立……作為中國首家『中國之最』的申報、受理及審核中心,極具權威性。」簡而言之,「大世界基尼斯」評選的是「中國之最」與「世界」沒什麼關係。
至于吉尼斯與基尼斯的關係,在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出的各版本《大世界基尼斯大全》中,曾有有關「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經國際基尼斯總部認可,並授其為中國基尼斯活動代理機構」的文字,不過到了2002年後這句話消失了。
大世界的6次更名大世界於1917年建成,1924年修建, 「一·二八」抗戰爆發黃楚九將其抵債給黃金榮更名為「榮記大世界」,這是大世界的第一次更名。
抗戰後大世界設立了臨時救濟站,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爆發的第二天,中國空軍從上午到下午先後兩輪出動各式飛機70餘架次,對上海的日軍司令部、兵營、公大紗廠、匯山碼頭、機場和軍艦等軍事目標實施轟炸。戰鬥中,中國戰機有兩顆炸彈誤投落在聚集了大約5000名難民的大世界門口,造成2000餘人傷亡,大世界因此一度歇業。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大世界,改為人民遊樂場,這是大世界第二次改名,但上海人鮮有這麼稱呼它的,1958年「大世界」的名字又被改了回來。
1984年航拍大世界,當年的延安路高架橋還未建成。 陸傑 圖1966年,大世界改名「東方紅劇場」,隨後被改為外貿倉庫,停止了遊樂場功能。1974年,又改名「上海青年宮」,成為全上海青年的活動場所。直到1987年,才恢復「大世界」名稱,並重新作為遊樂場,除了增加了兩面哈哈鏡外,又增加了碰碰車、音樂茶座、迪斯科舞廳、時裝表演等一系列遊樂、表演項目。復業後的大世界生意不錯,1995年勞動節時曾創下2萬餘人次的遊客記錄。
但隨著現代化的娛樂場所陸續建成,以傳統曲藝、雜技表演為主的大世界失去了往昔的人流,漸漸冷清,直到2003年非典期間關閉。
14年後,大世界百歲時它終於再度開業,雖然它已不是當年的遊樂場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場所,但這座沉靜的建築將依舊保佑它的故事,待後人開啟閱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