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齋】
正月十五吃湯圓,今人更多的是稱作元宵。中國應節食品大都有說道,元宵節為什麼吃湯圓呢?
據史書記載,湯圓作為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代開始的。南宋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寫吃湯圓的詩:「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今夕何夕?正月十五月圓之時,圓子飄在碗裡,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裡浮圓,抒發了月圓人圓事事團圓的期盼。詩中的浮圓子,也叫圓子,北宋《歲時雜記》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宋代《吳氏中饋錄》中對圓子的製法也有記述:「煮沙團、砂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沙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最早讚美此物的詩應是宋代女詩人朱淑真的《圓子》:「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詩中以「雞頭肉」喻「圓子」之「嫩」。以「蟹眼湯」喻其之滑膩美味。而最早出現「湯元」一詞的詩是南宋文學家姜夔的《詩曰》:「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說的是鬧花燈的人流散去,已是夜深人靜,又鬧起了風雨天,依然有賣湯圓的吆喝聲。可見,那時湯圓作為元夕食品已是時興。
古代閩南童謠裡有「上元丸」之稱:「上元丸,圓閣圓。上元丸,甜閣甜。囝仔頭圓圓,囝仔嘴甜甜。囝仔頭圓圓,囝仔嘴甜甜。囝仔膨膨大,大家真歡喜。……」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後演變為元宵節。上元節最早出自《舊唐書·中宗紀》:「﹝景龍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唐朝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七絕,是最早以「上元」為題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夕賞燈的繁華景象的組詩,共六首,其一:「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成為流傳至今的上元節名篇。至於唐代上元節的節俗食品是不是名叫上元丸,無考。
從史料查證,漢唐之間,正月十五過上元節是不吃湯圓的。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根據南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這天喝豆粥,吃「白粥泛糕」,沒有上元丸或類似湯圓的記載。唐代曾流行「吃麵繭」,唐朝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有正月十五造面繭「卜官位高下」的記述:「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這種面繭內包寫上官職的竹木籤,看誰吃得以測官運。此俗一直延至宋代,南宋詩人楊萬裡有「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的「繭佔」詩句。《太平廣記·尚食令》(太平廣記為宋代人合纂)記載了唐代吃的一種點心,民間叫「焦子」,以南棗面裹餡兒搓圓,用麻油炸食,大概是油炸後呈焦黃色而得名。這種「焦子」形像湯圓,也許和上元丸相像,不過它是用麵粉做成而非米粉,油炸而非水煮。這焦子的滾圓做法,倒像是如今北方人的「滾」元宵,習俗裡北方人的元宵,大都是將面料餡料調和成不黏手的麵團,再在糯米麵上滾成圓團。而南方人的湯圓,大都是「包」出來的,是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餡料,可葷可素,風味各異,這像是北方人包餃子的手法。
自古就有南湯圓、北元宵的說法。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可算是把舊時哪種元宵好、怎樣製作、如何賣元宵寫的最精彩的一首佳作。
古意裡正月十五吃節慶食俗,稱謂頗多:浮圓子、圓子、元子、糰子、水圓、團圓、糖元、糯米圓、粘元寶、燈圓、上燈圓子等,都是指湯圓(或元宵),這些叫法都與「團圓」字音相近,皆取團圓之意。它的形狀也是圓的,像天上的月亮,象徵著團圓、美滿,寄託著人們希望團圓幸福的情思。正如古時歌謠《元宵月正圓》所唱:「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吃湯圓傳承至今,更成了一種廣泛的節日文化符號。正如我國臺灣民歌《賣豆圓》中所唱「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現在的市面上湯圓的品種繁多,甜、鹹、酸、辣、苦五味俱全。餡料有肉餡的,瓜餡的,果仁餡的,豆沙餡的數不勝數,葷素兼顧。吃法有水煮的、油炸的,清蒸的,烤的,炒的,多種多樣。但文化含義皆都象徵合家團圓,寄託美好願望。
(作者:盧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