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其中國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該行成為首家在中國單獨發行信用卡的全球性外資銀行。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信用卡發卡市場,信用卡板塊也有望成為外資行個人業務最大增長點之一。面對行動支付可能蠶食信用卡市場的擔憂,外資行顯得信心滿滿,認為這個過程將會很緩慢。
據了解,花旗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已在亞洲的14個市場擁有1.6億個帳戶,中國是花旗在亞洲的第15個信用卡發行市場。此次發行的信用卡系列有5張,分白金卡和禮享卡兩類。
不過,業界最關心的還是外資行信用卡板塊如何盈利的問題。花旗方面表示,不會跟隨中資行「免費午餐」即免收年費的策略,而會維持年費、手續費和利息三大收入的結構,比例將符合全球慣例。
記者獲悉,除花旗這樣的國際性銀行「首吃螃蟹」外,港資銀行早已在信用卡領域推陳出新。今年9月初,東亞銀行(中國)也發行了人民幣晶片(IC卡)信用卡,能實現社保、航空、俱樂部、物流等行業應用。此舉被看成是港資銀行個人業務開始轉向的標誌,信用卡有望成為其業務新的增長點。
中國信用卡市場究竟有多大?據央行新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二季度末,全國信用卡發卡量為3.02億張,環比增長 4.0%,同比增長17.4%。
上海一位銀行業人士分析,外資行對公業務都以中小企業為主,但由於經濟下行,該項業務下滑明顯。江浙地區近期出現了多起中小企業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其中就有一些外資行的身影。因此,各行對個人業務偏重將越來越大,在個人業務板塊發力是必然的選擇。
實際上,從2003年開始,中資行和外資行就開始了合作發卡,此時的外資行尚未獲得中國法人銀行的身份。在取得法人銀行資格後,曾有部分外資行計劃「單飛」,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成功。
「每一家外資行都希望單獨發卡。」記者從業內人士獲悉,包括渣打、恒生等銀行都對「單飛」表現出濃厚興趣。深圳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預計2013年開始,將有更多外資行加入「單飛」行列。目前,籌備推出獨立品牌信用卡的外資行不在少數。
記者 譚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