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少年派》熱播,該劇反映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現狀。學子們在水深火熱的學習生活中又不乏個性與追求,家長始終處於愛恨交織的期盼與焦慮之中,老師們苦心孤詣地陪伴、溝通、激勵。真實的再現中,觀眾一定會尋找到自己的影子。
該劇中張嘉譯扮演的林妙妙同學的父親,像我們身邊很多父親那樣對女兒充滿了寵愛,卻在閆妮扮演的強勢母親面前缺少話語權決策權。他只能在女兒請求要零花錢時偷偷指自己褲兜,嘴上還要對妻子陽奉陰違;接到女兒因為成績不好隨口發洩的電話後急忙趕到學校,慰勞勸解女兒。
他看似神經大條,話語隨意,實則粗中有細,是一個懂得愛孩子,更懂教育的父親。
他在劇中說的幾句大實話,相信對家有學子的父親會有很大啟發,在家庭中,你也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一、不要太在意孩子成績的排名
「水滸一百單八將還分坐次呢」「迎春和臘梅就不是一個點兒開」
孩子名次的先後永遠存在,面對現實比不切實際更重要。無論領先還是落後都是暫時的,不要在孩子的花期沒到時就急於否定。
真正的精英永遠是少之又少,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凡的。最可怕的是父母並不是隔壁家的父母,卻總幻想孩子是隔壁家的孩子。
二、要看到你孩子的優勢遠比成績更重要
「有個吃貨閨女其實挺好,再大的問題都有解決之道」女兒成績不好,他沒有責怪孩子,卻買了一兜子孩子愛吃的。女兒立馬把不快拋到九霄雲外,進入幸福的吃貨狀態。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長遠。暫時的成績,與健康的身心相比,哪個是愛子的長遠呢?
在幸福感和高成績中二選一,相信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張嘉譯用一個真實的事提醒閆妮,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因為一次失敗患了抑鬱症,父母放棄對孩子學習的要求,帶他邊旅遊邊治病。閆妮問:「那孩子不上學了?」
張嘉譯答:「只要能活著就是全家最大的目標,只要活著就有翻本機會」
所以別逼孩子,不要捨近求遠地忽視孩子的優勢,孩子的根本是快樂健康,不是學習。
三、讓孩子樂觀面對挫折
「上帝給你放大招了,要給你開空調。」
妙妙全班倒數第一,沒有一科成績好,她說上帝關上了數學的窗,順便帶上了物理的門,塞上化學的排水道,還把生物的下水管給堵上了,就連地理狗洞子也用水泥砌上了。張嘉譯卻用這句話勸慰女兒。
當孩子面對失敗,心情已經夠沮喪,這時需要的不是家長的數落指責來雪上加霜,需要的是家長重燃孩子的希望,讓孩子能絕地反彈,起死回生。
孩子成功時不需要家長錦上添花,相反,失意時家長愛的包容與理解才是彌足珍貴的。
四、對孩子和對自己都要有正確的認知
「默念三遍妙妙是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基因是遺傳的遺傳的遺傳的」
林父和林母交流時,林父的這句話看似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一定要從自身尋找原因。要關注教育過程,而不是教育結果。
而現在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就是,家長不重視平時的習慣養成與引導,而在看到不滿意成績時,卻把責任歸咎於孩子一個人。
教育中有很多綜合因素,絕不是簡單粗暴能夠解決的;教育是長期積累的的,絕不是一貫地放任自流,一時的意氣用事能夠成功的。
電視劇還在熱播中,張嘉譯扮演的林父已經圈粉無數。有多少個孩子,希望也擁有這樣一個父親,他大度寬容、善解人意、又不乏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