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後山年底將重新開放 新添地震景點
(記者 李奕) 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影響的青城後山景區年底有望向遊客開放,記者昨日獲悉,目前景區災後重建地形測繪工作已完成,災後重建控制性詳細規劃預計6月完成。
著名景點無恙 再添地震新景點
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規劃建設處副處長楊忠明首次向記者披露了青城後山的受損情況,「地震地質災害影響主要集中在後山的飛泉溝、五龍溝,其中五龍溝的山體滑坡十分嚴重,景區內的遊道橋、亭、路都不同程度受損,但後山的著名景點並沒有受到影響,如金娃娃沱、龍門峽棧道、幽谷飛泉等。」
他表示,青城後山在災後重建中還將保留一些地震遺址作為新景點,「比如,飛泉溝入口處就有地震時從山上崩落的一塊約300立方米的大石頭,它呈正方形,如同人工切割一般,它將被保留為地震新景點。」
建避難所 遊道上設報警點
「後山災後重建是一種提升性的重建,我們將選擇合適位置建避難所,遇到突發事件時,避難所將為遊客及景區工作人員提供安全保護。」楊忠明告訴記者,避難所的具體規劃仍在制定過程中。
遊客重遊後山時將發現,後山的亭、廊等休息點將設置得更加貼心。「後山遊道上,每隔500米-1000米,將設亭、廊等作為遊客服務點、報警點,遊客將更感舒適。」楊忠明說。
門票安晶片 對遊客定位追蹤
據了解,在災後重建中,青城後山也將像前山一樣覆蓋數位化「天網」。楊忠明透露:「在門票設計上,我們將採用RFID技術,這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對景區的門禁系統進行改造,在門票上安裝一塊晶片,實現對遊客的定位追蹤,以及遊客密度監控與引導。」與此同時,青城後山景區還將通過RS(遙感)數據、GIS(地理信息)數據、GPS數據、視頻錄像類多媒體數據構成整個景區數字數據,不但能有效控制遊客流量,還將為景區內遊客提供安全預警等服務。
▲相關連結
RFID技術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利用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實現識別物體,用無線技術進行遠程傳輸相關信息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