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心理學研究得到長足發展,心理學的學科體系越來越完善,比較成熟的心理學分支很多,主要包括:與個人、人際心理健康相關的心理學學科,與司法相關的心理學學科,與發展、教育有關的心理學學科,與商業管理有關的心理學學科。除了這些成體系的心理學學科群外,社區心理學、軍事心理學、航空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都有各自獨特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這些學科分支構成了心理學龐大的理論和應用體系,為個體心理健康、人際和家庭關係和諧、組織和群體管理、青少年教育和成長、社會安全防範、社區和環境營造等領域提供了大量共享知識,構成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目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需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改變心理學各學科普遍存在的重學術研究、輕成果應用和知識普及的局面,在鼓勵理論研究的同時注重學科知識的普及和成果的應用,培育應用人才,不斷提高各心理學分支學科服務社會大眾,服務行業和領域的能力;改變心理學分支學科獨立發展、彼此割據的局面,避免各學科過分分化導致碎片化,整合心理學資源,解決現實問題,為社會服務。
改變心理學偏重個人、人際的微觀視角,關注中觀、宏觀層面的心理群體問題、社會心態問題,探索社會心態培育的機制。基於中國社會現實問題,整合心理學學科體系,服務社會治理,是微觀層面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任務。近年來,政法部門率先探索心理學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應用,把社會心理健康、心理諮詢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社會矛盾化解和社會糾紛調解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對美好生活這一人類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倫理學流派有不同的表達,尤其體現在古典時代哲學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包含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審慎的生活才能獲得寧靜、才能獲得最高的善;斯多亞學派認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達到幸福。其共同特徵是認為,幸福是與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內在於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國文化同樣傳遞著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恆久守望。《尚書·洪範》中有「五福」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表達了一種整體性的幸福觀。與上述古希臘哲學家對理性強調、對求真求知的強調不同,中國文化受天人一體的宇宙觀、天下一家的世界觀、民胞物與的生命觀影響,對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強調求善求美,強調幸福的整體性和完備性。
比如,強調天人一體。在中國哲學裡,天是萬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對此,儒家道家文獻都多有論述,比如《易經》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之道的作用在於「成萬物」,將人與自然、人與最高道德本體的關係清楚展現出來。
比如,強調德福一致。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重視德福一致,認為道德內在於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時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聖人也能「不改其樂」。同時,因為道德帶有利他性,這就要求人們不能只注重個人的幸福,個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共同發展之中,內聖外王的個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由此趨於一致。
這些特徵,構成了中國文化所表達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40年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將這種千百年來的文化表達上升為國家發展的目標,鍛造成民族復興的支點,並逐漸賦予了其更加豐富、更加現代化的內涵。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概括,對美好生活的新時代定義,進一步彰顯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在推動改革發展的基礎上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強調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同時,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體現了對「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系統性把握,對人民獲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顯出了中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美好生活所蘊含的「美」與「好」集中指涉的就是個體與社會的價值意義層面:美作為人自由的象徵,「美」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文化體驗,是人生命的「目的性」指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要用審美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更要按著美的規律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對於每個個體來說,特別要注意在審美實踐中提升審美感受能力,這將有助於一個人形成高尚的情操,能愉悅精神、美化心靈、啟迪智慧,能使人生獲得更多的幸福,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要把社會生活的審美實踐作為中國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尺度,努力研究美的規律,營造美的環境,塑造美的心靈。
面向未來,我們可以預期當代中國的美好生活實踐,將成為今後中國百姓共同的目標追求,這也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與提升過程——從物質充實到精神滿足,從個體素質提升到社會風氣的改善,每個人都努力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有品質的生活,追求精神世界獲得滿足的生活。我們要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提升現代化的實踐品質,建設美麗中國,真正實現「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目標,讓全社會更加洋溢人文關懷,讓每個中國人都可以擁有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