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日友好條約籤訂30周年。在胡錦濤總書記的訪日暖春之旅取得圓滿成功之際,我們以喜悅的心情迎來了南開日研成立20周年。這20年,南開日研的全體師生同心同德,努力拼搏,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機構成長壯大
我校是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開始日本研究的大學之一。1964年,著名日本史專家吳廷璆先生領導創建了南開大學日本史研究室。20世紀70年代,日本語言文學教研室與日本經濟研究室相繼成立,並在全國外國問題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1988年,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需要,著名日本外交史專家俞辛焞先生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以敏銳的國際意識及熱愛南開的敬業精神倡導成立了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分散在各系所的日本研究人員集中在一起,開始了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日本研究。俞辛焞教授、王振鎖秘書長及繼任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的楊棟梁教授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爭取到一系列國際援助,建立了日研專用建築設施,創造了當時堪稱一流的辦學與研究條件,加上日研教師研究活動的影響,南開日研蜚聲中外。
2003年4月,學校決定將日本研究中心升格為獨立建制的日本研究院,由楊棟梁教授任首任院長。通過國內外引進人才,拓展了研究空間。機構的擴大意味著更高的目標追求,日本研究院通過大力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高級人才培養、資料信息服務及對日政策諮詢等,在較短時期內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綜合性日本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日本為對象開展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院級實體機構並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日本研究院現設日本歷史文化研究部、日本經濟研究部、日本政治與對外關係研究部,分別依託國家重點學科世界史、世界經濟及博士點學科國際政治開展研究與教學。擁有14名專職研究人員(5名教授,6名副教授,3名講師)、40餘名兼職研究人員,聘任8名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日本研究與培養人才的重鎮。
研究碩果纍纍
南開日研始終將科研作為工作重點,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首先是教師個人開展紮實的基礎研究。教師的研究以理論、學風和資料紮實而享譽國內外學界,在日本政治外交研究、中日關係史研究、日本經濟史、日本思想文化史、日本社會史研究等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千餘篇,出版著作186部、譯著67部。僅由南開日研組織出版的「南開日本研究叢書」就達到37種、《日本研究論集》12卷。這些成果中,有49項獲得各類表彰(其中教育部7項,天津市15項,宋慶齡基金會孫平化日本學學術基金獎勵3項),向世人展示了南開日研的實力與水平。
第二是以雄厚的研究基礎和資料優勢,承擔各類課題,豐富研究成果。20年來,共承擔國家、教育部、天津市及其他各類科研項目84項。尤其在2006年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競標中,經過縝密論證,成功獲得「近代日本的對華認識及行動選擇研究」這一教育部設立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這是有史以來唯一一項有關日本的研究課題,充分證實了南開日研的科研實力。
第三是發揮集體的力量,進行系列研究,創代表性、高水平成果。90年代出版的《日本近代化研究》、《日本經濟現狀分析》、《日本百年外交論》、《日本文化研究———以中日文化比較為中心》等都是集體研究的成果。目前,由日研教師集體承擔的「日本近代史研究系列叢書」(全12部)即將出版。
第四是通過舉辦大型學術會議促進學術研究。從1999年開始,圍繞「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與東亞」這一主題,連續召開了「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與東亞」、「國際關係與東亞的安全保障」、「變動期的東亞社會與文化」、「東亞的政治與行政體制改革」、「東亞區域合作的現狀與課題」、「東亞教育改革與交流」、「東亞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與區域合作」、「近代化過程中東亞三國的相互認識」等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先後18次主辦國內學術研討會。促進了研究不斷深入,展示了南開日研的學術水平,擴大了在國際國內的影響。
第五是將研究成果應用於社會。南開日研20年的發展經歷了中日關係的冷暖變化,教師自覺承擔起服務社會的重任。通過政府或企業諮詢報告、公開講座、參與廣播電視報導、接受媒體採訪、發表評論文章等方式,向社會各界介紹日本問題,在向政府與企業獻計獻策,促進民間對日了解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南開日研還作為教育部所屬的日本教育專家組組長單位,圓滿完成了教育部委託的多項調研和諮詢任務,推進了我國高校與日本大學的交流,受到教育部的表彰。
人才由此啟航
南開是國內最早培養日本研究碩士生(1978年)與博士生(1984年)的高校之一。20年來不斷總結經驗,改革創新,成為令人矚目的日本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吸引著莘莘學子。
南開日研人才培養的優勢之一,在於這裡有國內一流的學習與研究條件。20年裡,南開日研千方百計為培養人才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博士生及畢業年級的碩士生提供擁有電腦及網絡設備的個人研究室,為非畢業年級碩士生提供學習室;可收看衛星傳送的日本電視節目;優秀碩、博士生可通過校際交流及日研派遣,赴日留學1年撰寫論文或進行為期1月的短期考察;優秀博士論文可獲得資助出版,研究生在學期間的優秀論文可在日研刊物《日本研究論集》上發表;研究生每年都可獲得獎學金;研究生會每年可獲得一定數量的活動經費等。
南開日研人才培養優勢之二,在於這裡有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能夠開設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相關研究課程。作為國別研究與教育的機構,現有3個博士、碩士招生專業,即歷史學世界史專業日本史方向,經濟學世界經濟專業日本經濟方向,政治學國際政治專業日本政治與對外關係方向。在課程設置上,研究生除了接受學校、專業學院的必修課教育,還要學習本院開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日研還針對研究生的特點,不斷修改培養方案,增設相關課程。在教學中,指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意傳授研究方法,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使研究生能夠了解最新動態。
南開日研人才培養優勢之三,在於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為研究生提供學習、提高的機會。例如招聘一流專家講學,研究生得以開闊眼界;組織研究生學術沙龍,請專業教師指導,開展日常研究活動;舉辦學術研討會及學術節,為研究生提供發表研究成果的平臺;參加每年的學術研討會,近距離接觸國內外學者,掌握大量學術信息;與來訪的日本研究生、大學生訪問團進行學術交流。從2007年起,日本研究院與北京大學現代日本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博士生日本研究論壇,以博士生為主角進行學術研討,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培養日本研究人才的基地,許多年輕學者從這裡起航。20年來,64位博士、111名碩士畢業。已經畢業的博士生活躍在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及國內外的高等院校,現任教授27人(含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25人。已出版30篇博士畢業論文、46部其他日本研究著作。有5名博士畢業生出任中國日本研究相關學會(如中華日本學會、中國日本史學會等)領導,成為中國日本研究的領軍人物。碩士畢業生中,也有許多從事日本研究與教學工作,有的繼續深造,大多數則利用他們的知識與語言優勢在政府機關、學校、企業從事與日本有關的實際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起,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專業下屬的日本研究方向也開始招生,目前這兩個專業已有碩士研究生畢業,他們專業基礎紮實,以突出的優勢獲得社會和企業的歡迎,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學術交流活躍
作為中國日本研究的重鎮和人才培養的基地,南開日研始終把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放在重要地位。
開展學術交流,首先是「請進來」,即站在科研前沿,及時把握國內外學術研究的動向,邀請專家學者前來參加合作研究、學術會議、講學,接待國內外政界、財界、言論界、社會知名人士來訪,舉行座談會或演講會。1995年至2007年的13年間,共接待國內外學者及友人228次1206人。在國外講學與來訪者中,有日本內閣大臣、國會議員、公明黨黨首、知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也有普通市民和中學生。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除日本學者外,還有美國、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越南及我國臺灣、香港的學者出席,有效擴大了學術交流的範圍。
開展學術交流,要堅持「走出去」。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南開日研所有教師均通過國家派遣、校際交流、日研推薦派遣和其他各種機會獲得赴日學習、研究的機會。90年代中期以來,「走出去」已經不限於學習與研究,而是向參加共同研究、出席學術會議、進行學術考察、講學、作學術報告的方向發展,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學術交流。在日本研究領域,已經越來越多地聽到南開日研學者的聲音。日本研究院還與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亞研究所、千葉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韓國東義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等國外大學的研究機構籤署了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定,並與國立日本歷史民俗學博物館、神戶學院大學等單位開展了共同研究。在國內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以及若干全國性學會密切合作,與國家和地方有關政府部門保持了密切的關係。
對外交流不僅促進了研究與教學,也有效提高了南開日研的影響力,獲得了寶貴的國際援助:大阪萬國博覽會,日本友人吉永實雄、吉永正藏父子,國語作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宮川俊彥先生先後捐資建立「日研」辦公樓;愛知大學教授江口圭一先生捐資設立「江口圭一日本研究基金」;早稻田大學教授依田熹家捐資設立「依田熹家日本史研究獎學金」;日本友人岡松慶久捐資設立「岡松慶久日本研究基金」;歐姆龍公司多次提供中國教育基金圖書費;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從1995年起將南開日研作為華北地區日本研究基地實施定點援助。在圖書資料方面,在已有的日本經濟廣報中心文庫,歐姆龍公司文庫裡千家文庫,立石信雄、江口圭一、旗手勳、阮建治、淺井敦、林敏夫文庫的基礎上,2004年,獲得著名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先生贈書12000餘冊,這些已經成為南開日研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