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評審結果日前揭曉,我校共投標8項,中標5項。其中,中標的項目2項屬語言學範疇,為施春宏研究員的「基於漢語特徵的多元語法理論探索(多卷本)」和黃曉東研究員的「近40年來兩代大規模北京口語調查的多模態語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1項屬於外國文學和藝術學交叉學科範疇,為陳戎女教授的「中外戲劇經典的跨文化闡釋與傳播研究」;1項屬語言學和教育學的交叉範疇,為張黎教授的「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升級的策略、路徑研究與支撐平臺建設」;1項屬中國文學和新聞學與傳播學的交叉範疇,為徐寶鋒教授的「世界漢學家口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圖文音像資料庫建構」。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是現階段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層次最高、資助力度最大、競爭最為激烈、權威性最強的國家級政府基金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選題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徵、問題導向和創新意識,代表著國內外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的前沿和動態,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人文社科的建設和發展,科研處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著力提升組織策劃獲取國家級重大項目能力,全力配合各項目組工作,特別是在重大項目前期培育、項目申報過程中的選題設計、團隊搭建、投標書填報、專家諮詢論證等方面全程跟蹤、精心服務,抓好項目申報的各個關鍵環節。在學校和全校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今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選題入選數量再創新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數以及立項率更是有了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全國排名第十四位的好成績。這標誌著新時代我校科研隊伍獲取國家級重大項目的能力整體有了新的提升,研究隊伍的水平和學術命題的質量正逐步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和認同,必將為我校科研創新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注入新動力,助推學校「雙一流」建設。科研處也將繼續推行「一對一精準服務」的策略方針,全力以赴為我校教師的科研活動做好服務,使我校科研成績再上新臺階。
項目負責人及項目簡介:
施春宏教授的「基於漢語特徵的多元語法理論探索(多卷本)」
項目首席專家施春宏現為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教授,《語言教學與研究》主編。研究領域涉及漢語語言學、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近年著力從事構式語法、語體語法、韻律語法的理論與應用探索,以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和教學研究,並積極開展語言學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教學轉化與科學普及工作。
該中標項目是基於漢語特徵的前沿語法理論探索,共包括5個分卷:《基於漢語特徵的認知語法理論探索》《基於漢語特徵的構式語法理論探索》《基於漢語特徵的生成語法理論探索》《基於漢語特徵的韻律語法理論探索》《基於漢語特徵的語體語法理論探索》。其基本目標是:整理學術思想,追蹤學界動態,探索發展空間;由此而深入發掘漢語事實,提煉漢語特徵,構建多元化的漢語語法分析範式。
黃曉東研究員的「近40年來兩代大規模北京口語調查的多模態語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
首席專家黃曉東現為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浙江省語保工程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方言學、社會語言學等。
該中標項目擬對北京大學20世紀80年代「北京話調查」材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加工,並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當代北京口語再次進行大規模調查,建立一個先進完備的可持續發展的北京口語多模態語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度開發和利用,並為語言研究者和社會各界提供檢索、諮詢服務。本項目圍繞「兩代一庫」展開布局,包括第一代大規模北京口語調查資料整理、第二代大規模北京口語調查、第二代大規模北京口語調查資料整理、北京口語多模態語料庫建設及檢索系統研製、北京口語多模態語料庫應用研究等五個子項目。本項目有利於推動北京話研究,並將促進我國多模態語料庫的建設及相關研究。
陳戎女教授的「中外戲劇經典的跨文化闡釋與傳播研究」
項目首席專家陳戎女現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人文學院副院長,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輯刊《當代比較文學》主編,國家社科基金優秀結項項目負責人,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
該項目選題前期經過北語校級重大項目的孵化,2020年初陳戎女提交了申報選題,前後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斟酌選題內容。該中標項目以跨文化和比較戲劇的視野和方法,研究中外戲劇經典的跨文化之旅和傳播效果,探討戲劇跨越國家、文明,以及跨越文本和舞臺的界限後生發出的價值和意義。項目基於中外戲劇現象的「翻譯改編-闡釋研究-舞臺演出-傳播效果」的系統研究,通過由外向中、由中向外雙向驅動的闡釋和傳播展開,特別關注戲劇對異國和異國人的塑造和再現,同時從理論層面闡發戲劇在跨文化闡釋與傳播中的思想資源、研究範式轉換等核心問題,旨在構建戲劇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①是對中外戲劇跨文化交流傳播的全方位全過程系統研究;②是兼顧經典案例的典型性與整體觀照的跨文化研究;③深化對於中劇西傳和西劇東漸跨文化傳播的認識,促進中國戲劇「走出去」;④矚目新媒體、新技術介入後的戲劇未來發展。
張黎教授的「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升級的策略、路徑研究與支撐平臺建設」
項目首席專家張黎,現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商務漢語及其教學,話語分析,社會語言學和市場營銷管理。
本項目針對新時代背景下孔子學院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新目標和新任務,對孔子學院如何轉型、升級,以提質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探討可行的策略和路徑。項目將使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案例分析、比較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新時代孔子學院發展及轉型、升級問題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多維度的研究,論證並提出相應的具體實施策略和路徑。研究內容包括新時代全球孔子學院建設發展現狀、孔子學院中文教育的轉型升級、孔子學院學科建設的轉型升級、孔子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轉型升級、孔子學院運行管理的轉型升級、孔子學院轉型升級的對外拓展研究、國際中文教育綜合支撐平臺建設等。
徐寶鋒教授的「世界漢學家口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圖文音像資料庫建構」
徐寶鋒,現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宣部亞洲經典互譯計劃專項工作辦公室秘書處副秘書長(總協調人),文化部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國家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文化知識辭典(多語種)》主編,《國際漢學研究網》主編,《漢風》輯刊副主編,中加國際電影節副主席,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一帶一路漢學話語體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理論)人才,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與詩學、海外漢學以及儒家倫理哲學的教學研究工作。
本項目將通過對於海外漢學家的口述訪談,掌握中文和中華文化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拉丁美洲、阿拉伯中東地區、俄語地區等不同語言文化區域的研究、傳播、和接受軌跡,通過在每個語言文化區域分別選取老中青三代30位漢學家,採用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的角度,分別從語言、文學、藝術、哲學等不同的文化圈層訪談切入,在人物代際、機構分布、內容認識、傳播反思、對策建議五個方面進行口述表達,鮮活立體地復現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現場,藉由對傳播、研究及接受情況的深度理會,進而在吸收中外相關話語資源的基礎上建構起一種具有現場感和時代性的中文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話語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