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了「雲」,不得不提「霄」,雲霄二字經常連用,代表天空。另外還有雲上九霄等詞。那麼霄和雲到底有什麼關係?在古代的認識裡有著明確的定義。另外關於「霄」,我們熟知玉皇大帝所在的天庭叫「凌霄寶殿(一說靈霄寶殿)」,為何會有這個稱呼?
天庭·網絡供圖
霄,從字形上來看,其意思是「雨滴變小變細」,是一個表意字。首先在《後漢書》中解釋為「霄,雲也」;即是雲的一種形態。《玉篇》解釋為「雲氣」;《廣韻》載「近天氣也(接近天的氣體)」;《漢書·楊雄傳》「霄,日旁氣」。從這些注釋中可以知道,古代認為在雲之上的才稱為「霄」。
具體何為霄?《國語·齊語》載「雨霓為霄雪」,後世注釋為「冰雪雜下者謂之霄」;《說文解字》載「霄,雨霓為霄」。這正是雲和霄的區別——雲是高空的氣團,不一定能形成雨雪;「高空稀薄遊動的雲」之後能夠形成雨雪的氣團才稱為「霄」。
雲霄·網絡供圖
凌霄寶殿的「凌霄」,這個「霄」可能是代用遙遠的天空,據說天有九重,第八層為「霄」(第七層是「景雲」)。但我認為,所謂的「凌霄寶殿」,應該是表示威嚴的宮殿,並不是說天庭所在的位置。漢《淮南子》一書載「陰陽為騶。乘凌霄,與造化俱」,意思是「憑藉陰陽二氣的作用,逼近雲霄並上升,與造化天地的元氣融為一體」。晉代葛洪的道教典籍《抱樸子》一書有「凌厲九霄」一詞,即「氣勢昂揚猛烈於天地九霄」。另一個稱呼「靈霄寶殿」,應該是俗稱。靈,指神靈;靈霄就是「神靈所在天宮的位置」,這個就是表示地點的稱呼了。
凌霄寶殿·網絡供圖
霄,是雲的一個形態。在古代以「元氣創世論」的觀點中,認為一切都是「氣」;那麼雲就是天空中最直接的呈現。而至於霄、漢、霞、虹等也是雲不同呈現狀態的表述。具體到古代文化中,這些狀態又有異於「雲」,其內涵豐富,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