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上秋風起 太平山中馬岱藏

2021-01-20 華西都市報

五丈原上秋風起 太平山中馬岱藏

﹃分州兵變﹄舊址。

洄瀾塔。袁建攝

懷遠民居。

「崇慶州分州」匾額。

新立的「分州兵變碑」。

遠眺太平山。

  

□楊虎文/圖

  我故鄉四川古蜀州黑石河兩岸舊時出產「棒客」。
  那時我剛落草到人世,一睜眼,就看見村莊裡許多佝僂的雄性背影。他們背脊朝天,面孔向下,古銅色的腰身被一根根無形的繩子縛住,行進在麥子、油菜與稻穀交替起伏的田野上。似乎日子就這般寡淡流淌,然而他們卻會猝不及防地大吼——倘若村裡死了牛,日子突然有了酒,倘若酒又是夕陽下新收的殷紅高粱加老曲所燒釀,一口入喉,清貧的心肺間頓時被殺得火燒火燎。灼到高處,他們就如一串拴在繩上的螞蚱,迷魂般依次遊進黑夜,齊聚到村頭的大樹下,對著天上的月亮歌哭笑鬧。然後,一曲歌謠地老天荒般響起:「成都府的老爺不公道/殺了他的馬燒了他的廟……雷煞火我如今墮了地獄道/淚紛紛悔當初提了刀/進分州、踏懷遠/入馬岱墓卻不辨四方……」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父兄們被時代捆在貧瘠的土地上,日子過得寡淡淡,心裡悶了一股氣,就借著酒性,以這一曲「三嘆雷煞火」舒展心胸。然而那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唱詞裡竟藏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盜墓故事。
  這故事,發生在民國二十三年初秋,川西平原上著名的懷遠古鎮。

一 懷遠溯源

  四川別稱蜀。黑石河數十裡滔滔大水,似潛伏之蟒,纏繞在古蜀州邊緣。那古蜀州居於川西平原腹心地帶,隔了一條奔騰咆哮的岷江,與錦繡成都遙遙對望,號稱「蜀中之蜀」。在這片不大的土地上,按高低依次起伏著山、鋪展著原、湧動著河。翻開泛黃的《崇慶縣誌》:「(古)蜀州,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始有建制,其地貌山四、水一、田五。」山如奔,方圓百裡莽莽蒼蒼,牆一般橫亙在高原和平原之間。翻過最高處一座終年泛白的雪峰,就到了飄悠著牛糞炊煙的藏羌地帶。由雪峰漸次矮下來,依次是鹿頂山、牛池山、雞冠山……待山走完,那平地裡卻巍然矗立起一座關隘,門樓高聳,瓦脊密連,煙火如聚,形如虎掌,緊緊扼在平原通往山地的咽喉上。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是為「懷遠」。
  康熙年間的《蜀州志》在其《關梁》篇中回顧懷遠往事,悠悠追溯道:「(該)地接壤吐蕃,唐時出沒不常,高一關以御之,則懷遠鎮所由名也。」察其淵源,那綿延千年的血緣源自漢家政權最初的邊患意識。公元312年,西晉懷帝永嘉六年,朝廷下令分蜀郡江原縣(轄地為古蜀州全境)地置漢原郡,下轄漢原縣,將其郡治和縣治都設在今日的懷遠古鎮方圓約一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歷史上,懷遠鎮第一次獨立出來,以其鑲嵌了片石的黃土所築成的高大城牆和城牆四角冷峻高踞的箭樓,據守在成都平原邊陲。
  在它的護佑下,由夏入秋,由冬入春,每每黃昏時分,在平原上勞作的人們抬起頭來,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那巍然聳立的古鎮身旁被落日燒得紅彤彤一片的幾座山峰。它們峰巒如聚,與平原挨挨擦擦,隱約成凹凸的元寶形狀。人們渴望太平盛世,盼望這古鎮固若金湯,為每一縷炊煙、每一處房屋隔開兵火,便將這一片山巒取名為太平山。那唱詞中的棒客雷煞火所盜挖的馬岱墓,就藏在太平山幽深的腹中。

二 一塔「三寶」

  許多年以後,渾身長滿了各樣傳說的懷遠鎮已形如一艘古船。那一溜尖尖的船頭翹起來,直指向藏、羌族群繁衍生息的莽莽蒼蒼的群山方向。
  漫長的民族交融中,血與火的紛爭終究敵不過人們對於和平的嚮往。當箭鏃聲遠去,昔日關隘的交通優勢便成了一處至為重要的商道:背靠著莽莽蒼蒼的千萬座山頭,山中木材、藥材、皮革資源豐富;壩區清油、稻穀年年豐收。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懷遠鎮作為山區與壩區間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而長久興盛著,鎮上縱橫交錯的二十多條大街小巷布滿了綢緞鋪、茶行、竹編行、油行、藥鋪……
  當地諺云:搬不空的懷遠。至乾隆年間,昔日的邊關隘口懷遠已演變為擁有東西南北四條主要街道、小巷院落密布、蔚然成景的大鎮。光緒年間,街道增至八條。此後,廟宇、宗祠、會館、教堂等紛至沓來。邁進民國,全鎮大小街道達21條,其中小北街、南街、下新街、正西街、臨江街等尤具特色,絕大部分房屋均按《清代工部》法則建造,穿鬥結構,臨街擺柱,廊樓結合,青瓦白牆。
  那時候,鎮上的筆墨也已興盛起來。文治與武功總是人類社會的兩極,一弛一張,書寫著悲歡的篇章。「六街燈火連文井,漢原花影滿琴堂。」正是讀了詩書的人們對家鄉的讚譽。只是人們不知道或者了解卻不願意去張揚的,是這昔日邊關的繁盛,皆因了一河、一人、一塔「三寶」的護佑。
  一河,即文井江。文井江與古蜀州並生,其源頭在州境內與羌地接壤的大山深處。繞到懷遠鎮外,對著一壩高高聳起的土丘,文井江緩緩轉了個彎,水勢愈加深沉。土丘上,矗立著一塔如柱。洄瀾塔,高十三層,內置旋梯,可以拾階而上,登高遠望,但見群山如黛,層林青幽。
  關於這塔,有這樣一個傳說。清道光年間,善看風水的馮權任懷遠古鎮「縣佐」(因地位重要,懷遠行政級別與縣城蜀州相同),他認為懷遠屢遭火災,需在鎮東文井江畔建塔,借文井江水回流克火,遂倡導組織集資修建洄瀾塔。於是,歷經三屆「縣佐」,花15年時間,於同治五年竣工,塔高39米,底徑7.5米,坐西向東,六角攢尖,九級密桅式,塔面層層開窗。洄瀾塔塔身內由四根實心柱圍成內外室,以拱門通內外,無須憑窗亦可遙望塔外風光。室內中心孔,層層垂直至底,仰望似一蒼穹,是川西地區僅有的風景。外室五十級踏道可順時針盤旋至頂。底三級內壁有龕,龕為三疊簷樓閣式,龕內原有神像,壁上墨繪漁鼓簡板、劍、笛、眉、花籃等碑謂「暗八仙」以及山水花草等。與洄瀾塔遙相斜對的,正是馬岱墓。

三 以山為墳

  「五丈原上秋風起,太平山中馬岱藏。左三步,翻兵書,右六步,挖財寶。」這是在黑石河畔,故鄉的孩子們一代又一代在村落間的大槐樹下所傳唱的一首民謠。
  那隆起的整個太平山幾乎都是馬岱的墓葬。蜀州縣誌裡說:「子龍葬(四川大邑縣)銀屏,馬岱葬太平。」出懷遠鎮,東行約4公裡,就到了太平山。山巒聚成凹凸之形,數條峰線畢露的山脊卻呈蛇形走勢,纏繞於無根山餘脈,煙嵐起伏於前鋒村境內,恰如護衛著古鎮的天然屏障。
  我去的那刻,正值2016年暮春的一個黃昏。踏入淺草覆蓋的山谷間小徑,頭頂煙雲淡淡,整個山野間漫天籠來的都是爽眼爽心的菜花香。
  聽說我要尋找馬岱墓,當地人站在山腳下一塊已萌覆了一層新綠的秧母田邊用手一指,說,看,就在那山肚皮裡頭裝起的,誰也沒進去過。
  我頓時來了興致,心中電光石火般掠過一段文字:馬岱歿,以山為墳。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從山腳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體位置難測。
  在太平山下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裡,那次由黑石河邊著名的棒客雷煞火,糾集外地盜墓者的掘盜行動最終被一場傾盆而下的黑雨阻止。這場黑雨整整下了一個晝夜,風高怒號,平地起水,本就隱沒在萋萋荒草中的馬岱墓入口更加無法辨尋。雨停後,棒客們清點人數,發現唯獨少了手持洛陽鏟的棒客雷煞火。半月後,有放牛娃竟然在白塔山腳一處僻靜的山洞裡,發現了雷煞火已枯瘦如柴的屍體。那把洛陽鏟依舊緊緊地攥在他手裡,對所經歷的一切沉默不語。
  下得山來,四野靜寂,一彎春月淡淡穿過太平山頂的雲層,染白了遠遠近近的山野村落。正是在這次走訪中,我才弄清了雷煞火盜墓未遂、身敗命喪的真相:原來懷遠境內頗多山洞,有些山洞據說洞內有洞,四通八達。我走到懷遠鎮楓香村境內的嶽家龍洞,在洞口探望,只見黑黝黝的,不知通向何處。在當地一些村落的傳說中,馬岱墓內似有隧道與嶽家龍洞及其餘洞子相連。崇州縣誌上說:懷遠鎮南五裡有橫原洞,人呼嶽家龍洞。洞門高丈餘,中有大堂,高寬數丈,入裡許洞漸窄,匍匐可行,有膽壯者直窮到底,從白塔山出,洞首尾相去數十裡。
  與天然形成的嶽家龍洞相比,馬岱墓當初在太平山腹內所挖的隧道更多了幾分人工布局的神秘。這神秘,因了後來的記述,更加讓人目眩神迷:此後,又有一樊姓縣佐三次試圖發掘馬岱墓,每一次皆被同樣的大雨阻止。《崇慶縣誌》記載:民國年間,蜀州城中一樊姓縣佐率衙卒挖掘,皆在欲動土之際,天遽變,黑雨如注,如是三次,均告失敗。

四 青碑肅立

  仿佛要與雷煞火的命運相對應,當我走到鎮上散發著舊年氣息的老街時,又遭遇了另一個故事。這故事依然與懷遠慷慨激昂的邊地血性有關,依然也是一九三四年九月的事情。幾乎就在雷煞火盜挖馬岱墓的同一時刻,有一群持槍的人從原來的生活軌道中脫離出來,進行了悲壯的抉擇。
  《四川黨史》中一段與「潛伏」有關的文字讀來是如此讓人呼吸急促:「1934年9月,在中共地下黨的策反下,駐防懷遠的川軍黃鰲部所屬一個營舉行起義,激烈的戰鬥後,起義軍餘部撤入雅(安)屬蘆山、寶興地界,後部分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
  這次起義,史上俗稱為「懷遠兵變」或「分州兵變」。1934年12月4日在成都出版的《國民公報》,以節錄劉文輝部蘆山縣特務大隊長鄒善成向川康邊防總指揮部的部分報告,對此次兵變作了如下的一則報導:「竊職自奉鈞部寒日電,率部「圍剿大川方面黃鰲部叛兵……」、「當即率兵4連馳赴大川。適由唐王壩、小河子竄來的叛兵五六十名,當即全部包圍……」
  由「包圍」一詞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起義者們遭遇的悲壯與激烈,而由此,犧牲者的那一縷英魂多年後依然令人肅然動容。
  這故事發生在老懷遠人稱之為天后宮的林氏宗祠裡。穿過鎮上一條條頗具川西民居特色的老街,行至一僻靜小巷深處,就能看到一個由大塊的石頭、磚混合砌成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外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林氏宗祠」四個魏碑大字,這四個字,雄渾蒼勁,在一整塊青石上陰刻而成。字的四周,浮出呈長方形的「天后聖母鬥海蛟佑生靈」大型壁繪,金線般的冬日暖陽灑在上面,栩栩如生。據《懷遠鎮志》記載,林氏宗祠是清代鹹豐年間,由福建遷來此地的林姓人家所建。在漫長的歷史風雲中,它在公私之間變換著身份,先後曾成為敬老院、農科站等,如今,它是鎮上的文化活動中心。
  1934年9月的那次兵變,起義部隊的指揮部就設在這裡。鎮上老人們回憶,那時秋收已完,連田裡的谷樁都已割完,地主開始收租了,有的農民在翻田準備點小春了。半夜時分,聽到了河邊傳來激烈的槍聲,槍聲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後來逐漸聚集在林家祠堂一帶。老人們還清楚地記得,起義部隊撤走後,川軍把被「變兵」(起義部隊)打死的人,抬回天后宮,挨個擺在廳內。晚上由叫化子看守,因天涼了,叫花子們就在院壩裡劈木材烤火,邊烤邊擺:那些「變兵」好厲害哦,個個手臂上纏了一根紅布條,在炮火中穿來穿去,一點都不怕死……
  槍聲已經遠去。跨進大門,是一個寬敞的四合院,許多老人正悠然坐在暖暖的陽光下,品著蓋碗茶,談天說地。陽光斜照過來,那塊「兵變紀念碑」泛著肅穆的光芒,碑後的文字依稀可見:1933年,中共川南特支遵照徐向前的指示,秘密組織人員,打入國民軍內部,進行內外夾攻,1934年9月某日,時機成熟,當晚更換哨兵、發出信號,鎮壓了反動連排長,打開武器庫,宣布起義,贏得了國民軍中一個營、三個連200餘人的兵力。
  七十二年的歲月彈指遠去,那紅色的記憶如今青碑肅立,瞻望碑身,時間深處,誓言閃現,鏗鏘有聲。

相關焦點

  • 吞食天地2秋風五丈原
    吞食天地2秋風五丈原 角色冒險 大小: 1M
  • 吞食天地2秋風五丈原重製版 免安裝中文完全版下載
    遊戲名稱:吞食天地1重製版 遊戲類型:角色扮演(RPG) 遊戲製作:同能網 遊戲發行:同能網遊戲平臺:PC 發布時間:2014年05月01日官方網址:點擊進入遊民星空吞食天地下載專題遊民星空吞食天地攻略專題版本說明:此版本為吞食天地2秋風五丈原重製的完整版
  • 《吞食天地2秋風五丈原重製版》首支預告公布 下載即將放出
    由同能網製作的《吞食天地2秋風五丈原重製版》日前向本站提供了一段獨家視頻預告。展示了這部追憶經典的RPG遊戲重製後的新面貌。  《秋風五丈原》這部作品由じ☆ve冰風策劃,沐漁製作,工具採用RPG Maker XP。
  • 太平山上的思索
    出發前,因我們對太平山位置有著書本性的猜測,略有分歧:一說走浠英路。因為我知道浠水有太平山是讀了龔鼎孶所著《浠川政譜》之後的事。為了防禦張獻忠起義部隊的進攻,時任浠水縣令的龔鼎孶向按院(省行政機構)和分巡(地級行政機構)做了一個名為《善備》的防禦報告。報告中提到了浠水有兩個太平山:「太平山,離城二十裡,峻岭崇峰,旁有古剎。
  • 五丈原諸葛亮廟拜謁遊覽印象
    2018年秋季中秋節前,一個周末星期天上午時分,晴空萬裡,秋風徐徐,我應一位老家在岐山縣蔡家坡附近的朋友邀請,我們一起從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路過蔡家坡的西寶高速公路班車,前去距西安城西客運站約150多公裡的寶雞市岐山縣蔡家坡五丈原,拜謁遊覽了千古英才諸葛亮廟。
  • 太平山瀑布
    位於五指山市東北6公裡處的太平山。太平山海拔800多米,山上長滿老樹古藤,巖石疊峰奇秀,山花爛漫,林木蔭翳,曲徑通幽,太平山瀑布奇偉壯觀,上細中粗。     景點位置:
  • 信陽市平橋區太平山上毛尖香
    本報訊(記者尹小劍見習記者李振陽通訊員王清明)4月11日,記者來到信陽市平橋區五裡店街道辦事處佛山村,在太平山茶園內,一片生機盎然,茶樹在陽光雨水的滋潤下冒出萬千芽頭,碧綠蔥翠,隨著山勢綿延起伏。
  • 蜿蜒起伏的太平山
    青島中部多屬丘陵地帶,太平山在這一帶丘陵中算是異軍突起的一座,最高海拔150米(電視塔山頭海拔110米),它單獨好像構不成一個獨立的景點,但太平山景區卻是青島市區最大的一處以自然山體和林木、花卉等動植物景觀為主體的風景區。太平山山石嶙峋,起伏蜿蜒,各種松樹常青,滿山刺槐密布,向西延伸為青島山、貯水山、八大關及小魚山,向東伸展為湛山。
  • 一場滂沱大雨,給五丈原諸葛亮廟加了一層美顏「濾鏡」,快來看!
    大雨如注,譁啦啦下個不停雨幕中的五丈原諸葛亮廟滿院子都是雨水風雨打落的樹葉在水面飄蕩青磚黛瓦、朱樓紅牆莊嚴肅穆的古建築無聲迎接這場洗禮古樸的雕花石甕中水波蕩漾這場大雨說不定能把這甕裝滿!鐘樓傳來古鐘的聲音在漫天大雨中更加悠揚!
  • 譚啟義:太平山遊記
    作者:譚啟義五一節期間,太平山森林公園果利河谷綠道旅遊新線路開通,我與堂弟相邀來到了果利河畔「山水龍城公園」秀美的風雨一橋西頭,電瓶旅遊觀光車的第一起點驛站登車。從果利河谷沿河而上。幾頭老水牛在河邊綠地上吃草;一群群水鴨子在河中紅掌拔波典項天歌!繁華市區林立的高樓遙遙可望,寧靜郊區優雅的別墅將新農村的美景展現。沿河兩岸、奇峰突出險峻壯美;峽谷深山,灌木叢生翠竹滿波一遍鬱鬱蔥蔥。高鐵動車、高速公路的兩座天橋飛越峽谷,橫跨碧水,天塹變通途。
  • 星落秋風五丈原:一代動畫配樂大師橫山菁兒
    不過,真正將橫山老師推上藝術殿堂的,是東映開始於1992年推出的系列動畫電影《三國志》中所作出的經典配樂。系列第一部《三國志:英雄的黎明》這部鴻篇巨製,一共有著《英雄的黎明》,《燃燒的長江》,《遼闊的大地》三個篇章。
  • 太平山(香港)-體驗百年歷史的太平山纜車
    太平山歷史悠久,擁有多個名稱,而不同的名稱所指的範圍亦有所不同。據記載,在地理上和歷史上,太平山覆蓋龍虎山以東、薄扶林以北、馬己仙峽以西的一大片山丘地帶。後來,太平山的山腳部分被劃分為中環和上環,被發展成為中心商業區。
  • 青島太平山的故事
    其實,在青島人的習慣中,通常把太平山東南面叫湛山,西面稱匯泉山,而北面(後來)則稱櫸林山。相較而言,湛山的歷史能久遠一些,由「斬山」到「湛山」後人還演繹出一段歷史的故事,串起了幾個地方的名子,如洪山坡、河馬石等。
  • 太平山下
    施施3月14日,歌星黃耀明於香港紅館舉行「太平山下」演唱會,作為一個年輕歌迷,我跨洋追隨並不年輕並不大眾的黃耀明的足跡,親歷演唱會的狂熱,真切體會到一代港人的心聲。劍走偏鋒的少數派黃耀明從來就是非主流,他在典型情歌之外的劍走偏鋒,喜歡在音樂中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意見,而「同性戀」歌手的身份更加強化了他的特立獨行。
  • 登高•太平山-中新網
    登高•太平山 2012年09月06日 17:03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從王維的詩中知道,他是山東人,那一年,九月九日重九節,他不在家鄉,於是想起這天是登高插茱萸的時候了,不過大家分插了茱萸,就少了他這一個。每逢佳節倍思親。到這一天,他格外思念家鄉兄弟了。  登高,望遠,遠處是家鄉,似可見又不可見。這是遊子的情懷。  登高還有一個避禍的故事。出自梁代吳均所撰的《齊諧記》。《莊子》上提到「齊諧」一語,指的是記載神怪奇聞的書。
  • 龍山太平山景區新姿迎客來
    >甘秀珍 平地起丹霞,青山藏佛意。孟冬時節,龍山縣太平山景區,雲遮霧繞,孤峰聳立,晨鐘暮鼓,宛如仙境。12月4日,記者沿著果利河谷綠道,來到太平山景區,一探究竟。一路上,從深山峽谷逶迤而來的河水,飄逸如綢、清澈似玉,如優雅的樂曲相伴,譁譁輕唱。
  • 旅遊:宜蘭太平山,坐蹦蹦車開進綠色秘境
    時序進入秋天,宜蘭太平山最美的秋天風景-臺灣山毛櫸也將開始換上新衣,讓整片山頭成為金色森林。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翠峰景觀道路,為了迎接即將來欣賞臺灣山毛櫸步道旅遊人潮,宣布從即日起至11月11日為止,每個周末均實施動態總量交通管制。
  • 太平山,青島最早的村落之一,是青島人的根
    在它還被稱為會山以前,那時候的村落稱為會前村,是青島最早的村落之一,是青島人的根,後來德國人在此發現了優質的泉水,建立起了中外聞名的汽水廠,遠銷歐美,成為了上世紀初青島名啤飲料的象徵。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暗含泉水交匯的意思,至今匯泉體育場、匯泉廣場仍然存在,太平山以前為什麼會叫會山呢?
  • 太平山,臺灣三大林區之一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雲海日出高山湖,太平山。太平山山勢偉岸,高聳人云。在高不見頂的山峰上,遍布著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朵。原始森林中,高聳人云的參天古木昂著威嚴的頭, 高大的樹木一棵挨著一棵,遮天蔽日;地上的灌木叢和苔蘚比比皆是。
  • 臺灣文化:宜蘭太平山搭蹦蹦車、走進世界最美小路
    羅東林管處宣布,睽違6年,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蹦蹦車將復駛,吸引許多網友想搶搭。到太平山除了搭蹦蹦車外,周邊還有哪些好玩景點可以前往?整理出太平山一日遊玩樂路線,旅客不僅可以搭到蹦蹦車,還可以走進世界最美小路,欣賞臺灣最美的綠色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