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說「定位已死」?
定位理論將市場營銷看做是一場搶佔消費者心智的戰役,品牌必須佔據某個品類的第一(或第二)才能獲得強大的競爭優勢。
深圳品牌設計公司-深圳品牌營銷公司,深圳高端品牌設計-深圳VI設計公司-深圳logo設計公司,深圳無限腦洞品牌設計公司專注於企業logo設計、vi設計、產品包裝設計、CI設計、空間體驗設計。
這個論斷,基於兩個前提假設:
前提假設一:消費者行為假設。「消費者用品類思考,以品牌表達。」
比如在買飲料時,會先想自己是要喝可樂、果汁還是礦泉水,當你選擇可樂這一品類時,會直接說要一瓶可口可樂。
前提假設二:消費者認知假設。
消費者心智空間有限,最終只會記得品類的第一或第二。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外,消費者不知道還有什麼可樂品牌。
這在信息高度不對稱性的傳統時代,是成立的。但是,在今天,這兩大前提假設均開始鬆動,因此業內也出現了不少「定位已死」的論斷。 不妨回想一下你喝過的諸多精釀啤酒、你家衛生間裡琳琅滿目的洗浴用品,你可能未必想得起來它的品牌名。一葉知秋。信息高度對稱,選擇極大豐富之後,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成為趨勢,大量小眾品牌趁勢崛起。
如今消費升級,年輕人追求消費的個性化。年輕消費者追求的是個性,是定製的生活方式,品牌在市場的口碑靠的是流量。流量的影響力大於品牌的影響力,所以你是領導者或者第一不太重要,曾經的消費領導品牌如今也想被消費者領導。
之前商業時代裡,因為信息不對稱,大家關注點在「品質」,那個時候的羊群效應比較明顯;如今,一個品牌花好幾個億就為了一句廣告語的時代開始褪去,年輕的消費者越來越不在乎這個第一的權重性,越是第一可能越不想購買,為什麼呢?因為第一代表著普遍性,代表著失去獨特體驗和出眾的個性。
這就導致消費者即未必「以品牌表達品類」,也未必只消費「品類第一(或第二)品牌」。盒馬鮮生、完美日記、花西子、HFP等品牌的火箭式崛起,雪梨、張大奕等網紅服裝品牌的爆發,都無法用定位理論去解釋。
信息傳播和交互環境的變化,反向驅動了消費行為的變化。在小紅書看筆記,在微信看文章,在抖音看視頻,都有可能被種草各種名不見經傳的「爆品」,甚至看完後隨手拔草。這在傳統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一個品牌說自己是領導者,一個產品說自己是被更多人選擇的,消費者大概率不會被種草,因為它不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語境。
定位理論3大盲區
儘管定位理論受到了巨大挑戰,但我們認為,定位理論還遠遠稱不上「已死」,定位理論仍然有它發揮價值的巨大空間。 為什麼呢? 中國市場極其複雜多元,在廣大的下線市場,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仍然遵循數一數二原則,仍然 「用品類思考,以品牌表達」。 在複雜程度高、層次豐富的中國市場上,在品牌認知的構建階段,只要應用得當,定位理論依舊能幫助企業高效地解決營銷難題。不過,在應用定位理論之前,你需要知道它的盲區所在,揚長避短。
你需要知道的定位理論盲區
1、產品品類盲區
定位理論並不是適用於所有品類。比如國外的谷歌、蘋果、亞馬遜等品牌,國內的阿里、騰訊、字節跳動、小米等品牌,均無法用定位理論解釋,因為這些企業本身就是在構建商業未來,過去的理論框架無法套用。即使是決策門檻相對較高的消費品,如奢侈品、美妝類產品等,定位理論也不適用。
2、品牌階段盲區
定位理論並不是一個完備的品牌建設理論,至少並不適用於品牌建設的高級階段。由於理論的局限,品牌在輸出定位時,往往只能以「定位概念+信任狀+熱銷」的模版打造標誌性廣告文案,但這種廣告難以解決用戶情緒感受、情感和態度共鳴的「高階難題」。
3、傳播策略盲區
定位理論構建於1.0的傳統傳播時代,本身對於傳播提及很少。如今消費者認識品牌的途徑多樣化,對於很多的95後、00後來說很少打開電視機,他們更多的是通過手機獲得消息。從信息策略的維度看,數十年不變的概念和僵化話術,已經跟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環境脫節。如果不加區分地在各個平臺,重複同樣的信息,那是刻舟求劍,難以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