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題為
《中山大學堅持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推動研究生教育內涵建設》的簡報。
《簡報》中指出:
中山大學嚴把「出口關」,加大學位論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學位論文將抽查50%、碩士學位論文將抽查20%。加強對學位論文質量監督,
對抽查「存在問題」論文,實行學位質量問責制度,強化導師的主體責任意識,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
中山大學堅持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推動研究生教育內涵建設中山大學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在擴大規模基礎上規範研究生管理,促進質與量有機協同,開展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三大建設」,推動學校研究生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進步。
面向學科布局,優化研究生招生安排。優化資源配置,動態調整學科,加強基礎學科和優勢學科建設,培育亟需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深圳和珠海形成三校區錯位發展的辦學布局。廣州校區「挖潛力」,強化文理醫基礎和傳統優勢學科;珠海校區「提增量」,瞄準深海、深空、深地學科發展需要;深圳校區「管未來」,打造醫工科融合發展的學科發展體系,三校區合力支撐文理醫工農藝融合發展的學科格局。主動適應國家發展需求,優化研究生招生指標分配方案,加大研究生優秀生源拓展途徑和力度,提高招生單位和導師拓展優秀生源的積極性。發揮招生計劃槓桿調節作用,以「扶優、扶強、扶需」為原則,制定學校研究生招生計劃編制方案與測算指標體系。優化績效管理,重點支持國家重大項目、科技創新平臺、國家急需發展的學科,加大「三大建設」在招生計劃分配體系中的權重。以學位點增列、動態調整以及學位授權自主審核為契機,組織院系開展新增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論證、申報與設置。
著眼戰略急需,打造高水平育人平臺。聚焦科研創新能力建設,對接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重點布局「新工科」,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5G、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核心晶片研發、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對接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海洋大學科群,完善涉海學科學位點布局,建成國內首個海洋生物天然產物化合物庫、超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及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培養深遠海高端專業人才。對接健康中國戰略,打造醫療高地,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打造粵港澳精準醫學研究大科學平臺。圍繞重大平臺建設和運行構建人才梯隊,加強高水平導師隊伍建設,推進科研體系與研究生教育體系深度互動,探索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機制,鼓勵和支持研究生儘早進入大團隊、大項目、大平臺進行科研工作,開展前沿學術問題研究。
立足實際需求,深化研究生培養改革。推進分類培養體系建設,優化專業學位教育結構,創新專業學位招生及培養模式,整體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機制,建立優先發展機制、招生指標動態管理機制,根據各專業學位對人才的需求創新複試形式和內容,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複試過程,增加複試成績的權重,充分發揮複試在專業學位研究生選拔的作用。推動部分專業學位與行業、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吸納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探索麵向行業(地區)的訂單式招生模式。建立學校與行業協同育人機制,加強行業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全程指導,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論證及修訂工作,提高實踐類課程比重,推進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有機結合。鼓勵條件成熟的專業學位培養單位與境外高校合作,開展多形式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引入國際高水平大學一流師資和先進培養經驗,鼓勵和支持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參加國際質量認證,逐步形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培養體系和國際質量品牌。啟動博士研究生「優生優培」資助計劃,以優秀應屆本科生為主要選拔培養對象,以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主要培養師資,以長學制貫通式培養為主要培養形式,支持研究生開展高水平創新性研究,為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堅持質量至上,完善培養保障體系。構建多維度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機制,通過招生監督、學位論文抽查、畢業生滿意度調查、年終考核、發布年度質量報告、開展評優活動等舉措,全面監控和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
嚴把「進口關」,規範學校自命題環節和複試環節,加強對考試招生工作全流程特別是關鍵環節、關鍵崗位、關鍵人員的監督、培訓、指引,確保責任意識不缺位,實行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負面清單制度。
嚴把「培養關」,加強研究生中期考核、資格考試、論文開題、答辯等環節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加大分流退出力度,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全程優質培養模式。
嚴把「出口關」,加大學位論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學位論文將抽查50%、碩士學位論文將抽查20%。加強對學位論文質量監督,
對抽查「存在問題」論文,實行學位質量問責制度,強化導師的主體責任意識,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
2014年1月2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於印發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規定,學位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其中,博士學位論文抽檢比例為上一學年全國授予博士學位人數的10%左右;碩士學位論文抽檢比例為上一學年全國授予碩士學位人數的5%左右。
2019年11月14日,教育部發文稱,2019年11月13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對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發現問題突出的學位授予單位進行集體約談,約談要求,各單位在2020年博士學位論文抽檢中問題論文的篇數和比例要大幅降低。該文稱,
2018年隨機抽檢博士學位論文6572篇,佔全國總數的比例為10.4%。
2020年2月19日,教育部發布消息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進一步深化教育督導運行機制改革,
開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嚴肅處理學位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此次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50%的抽查比例,相比去年全國10.4%的總比例,高出近5倍!之後可能會有更多高校跟進。近年來,學術造假、論文造假事件頻發,促使教育部和各高校打擊學術不端的力度逐年加大,懲治學術造假的措施也逐漸增多。國家需要的是有真材實料的人才,在「嚴把出關口」的強有力措施下,相信會督促高校學子認真對待學術論文。
爆料/投稿
校園君微信 Winyoo123
來源:教育部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