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復旦大學與臺灣大學聯手推出的中文EMBA項目正式開班。
隨著ECFA協議的籤訂,兩岸的經貿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臺灣在石化、紡織、交通運輸等方面的關稅下降,勢必給大陸企業帶來進入新市場的商機。同時,大陸方面在農產品、機械等領域地進一步開放,也為臺灣企業家在大陸深入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機。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復旦大學與臺灣大學開創了海峽兩岸名校合作EMBA項目的先河。
雖然學費創下臺灣EMBA教育歷史新高,復旦—臺大EMBA項目的報名者仍然趨之若鶩,海峽兩岸報名者超過200人,首屆錄取64人。行業涉及傳統製造業、醫療產業、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媒體產業及通訊製造業等。其中,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佔90%,本身具有碩士以上學歷者近四成,25%的學生擁有海外留學背景,女性學生比例高達22%。
復旦-臺大EMBA項目開學典禮舉行
兩岸高管人士:共同叩響中國市場的大門
64位錄取者中,董事長、總裁、副總經理以上級別的學生佔90%。有機會接觸兩岸頂尖商學院最高端的師資陣容和兩岸最前沿的商業案例研究成果,是他們選擇復旦—臺大班的理由。譬如神火集團,是一家以煤炭、發電、電解鋁生產及產品深加工為主的中國500強大型企業,已經連續8年將企業高管送到復旦EMBA培養。復旦-臺大合作項目開辦之後,神火集團建安公司總經理王海濱成為該項目的第一個「神火人」。
中國大陸即將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有著可以培養世界級品牌的土壤,全球企業都想來分一杯羹,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適應中國大陸市場的特殊生態環境。對於急於想了解大陸市場的臺灣企業家,拿到復旦—臺大EMBA項目的錄取通知書,無疑於拿到一把開啟世界市場大門的金鑰匙。
去年5月,臺灣特力集團跨出家居領域,在上海五角場開設了首個百貨商場。2006年,臺灣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將總部落戶在上海,始終緊盯大陸市場,這既是對中國大陸的市場前景的厚望,更是藉此機會輻射全球。此番報考復旦-臺大EMBA項目,正是其探索大陸市場,掌握市場先機的紮實一步。
海歸菁英:為融入本土回爐再造
海歸人士報讀復旦-臺大EMBA項目,強勢印證了中國經濟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發展前景。首屆復旦——臺大EMBA班的64位同學中,畢業於海外院校的比例高達25.4%,他們從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各大知名學府學成回國,其中不少人還在海外獲得了碩士學位。對於擁有國際化視野的海歸菁英,他們選擇攻讀這個全球頂尖的中文EMBA項目,顯然是出於其自身在中國商業領域的本土化發展的考慮。
HOK建築設計諮詢(北京)公司副總裁、中國管理營運總監黃湘民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海歸菁英。黃湘民先生獲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專業的碩士學位,2004年加盟HOK公司,目前負責HOK上海分公司及中國項目的管理。黃湘民先生堅信中國市場具有無窮機遇。
「因為HOK公司的理念是:提供全球化資源,致力於本土化的解決方案。所以對我而言,要找到一個很好的橋梁和媒介,把海外留學的國際化經驗接軌本土的文化、進行碰撞,從而找到創新的結合點。」復旦與臺大首創的這個中文EMBA項目,恰好能滿足這種願望。
商界「花木蘭」:做企業與讀書,勢成互補
首屆復旦—臺大EMBA班,即將入學的64名新生中,女性同學的比例達到了22%。就讀商學院的女性比例日漸提高,並非出於偶然。有研究顯示,後金融危機時期,女性領導者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金融危機衝擊了男權的商業社會,為更多女性展示領導力創造了條件。
復旦—臺大EMBA項目中的女性領導者,有的從事生物醫藥產業、有的開設教育管理集團,有的從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身處不同的產業類,她們卻同樣的志存高遠:就是希望通過EMBA的學習,增強其領導力和管理水平。
新媒體領導者——愛爾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陳怡君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因為定位未來以華人市場為目標,布局兩岸三地。2010年,她的計劃是臺灣接單、大陸生產,與上遊節目內容製作單位合作,將節目轉成各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版本,打造成整合工廠的概念。復旦—臺大EMBA項目特殊的課程設置正好符合她的企業運作鼓點,讓她在往來海峽兩岸間工作、學習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