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自古風流地,恩怨情仇故事多。距魯迅故裡不到300米的地方,就有這麼一個因情出名的地方——沈園。
許多人可能都未曾聽過這個名字,但若提起「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作者陸遊,又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陸遊所做的盪氣迴腸、悽婉動人的《釵頭鳳·紅酥手》、《沈園二首》無不與沈園有著莫大的關係。
陸遊生於公元1125年越山山陰,即今天的紹興。沈園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建造,但由於缺乏史書記載,只知園中主人姓沈,故被人成為「沈氏園」後經歷朝代更迭,家族凋零,此園曾更名「許氏園」。歷經數百年,終得「沈園」之名,其中滋味,與何人說。
如今的沈園有很大一部分雖是重建,但卻再現了當年沈園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江南園林風景,加之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門票白天40元,晚上因為有表演,所以收費80元以上。
此石為斷雲石,中間斷裂,但卻仍然相連,寓意愛情永在。就像陸遊和其表妹唐婉的愛情,縱使各自天涯,卻情思猶在,永不斷絕。
進了大門後,有一座相思長廊。廊下掛滿了一個個大小相同的木牌,木牌上寫著不同的遊客對愛情的認識、祝福或者對自己未來的愛情的期待。木牌上方有一鈴鐺,微風吹來,清脆的鈴鐺聲和木牌碰撞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甚是好聽。
七月草木深,雖是一篇綠意勃勃,但總有蕭索之意,似是因為就就無人居住,才使園林成了如今這番模樣。
沈園其實不大,但裡面劃分的區域卻很多。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種高大青翠的芭蕉樹。「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馨蘭意望香嗟短,迷霧遙看夢也留。」在古人的詩句中,芭蕉總是與愁緒相連。但這種思緒的背後則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堅持。
掛滿鈴鐺的茅草屋藏在荷花塘深處,每逢酷暑,在其中喝茶納涼,彈琴休憩應是不錯的。
茅草屋的對面,池塘的另一側則是亭臺樓閣。攜三兩好友,坐於其中,吟詩作賦,真乃人生一大樂事。
園中道路曲曲折折,又多有草木遮擋,行人置於其中,只聞人聲,卻不見人跡。有樹開滿粉紅色的小花,輕輕一碰,落英繽紛,讓人甚是歡喜。
茅草屋旁有一太湖石,湖面刻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幾個大字。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還有多少情能讓人發出這樣的感嘆?總覺著時代在發展,感情在變淡。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已經越來越是粗糙了。
又有假山魚池,雙亭相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誰說只有大美,而沒有小幽?
假山上的牽牛花開的正盛,紫紅色的花朵個個充滿著朝氣,努力的向外看著,希望向世人們展現他們最美的時刻。
牆壁上可有不少詩句,不少為陸遊的詩。讀罷,讓人感同身受。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一生一世?縱使兩人各奔天涯,但只要心中都有著對方的位置,又如何呢?然而就算這樣,幾十年後再見,她已嫁為人婦,仍會想起當年的朝朝暮暮。
可能對於陸遊和唐婉而言,此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祝對方過得比自己好了。可惜的是陸遊一生仕途失意,一身抱負無所施展,顛沛流離,終老愛情不再回。而唐婉雖遇良人,得到一世照顧,卻終究因相思而早逝。
「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陸遊八十四歲的時候,自知天命不久,遂再次來到了這個伴其一生情感的地方,做下絕唱。「不堪幽夢太匆匆」,人生一世,短短幾十載,若是能夠得一知心人,此生也便有了依託。
這首詩是寫給唐婉的,也是寫給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