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家說語文 鄭桂華:以「比喻」為例談小學修辭教學內容的構建

2021-02-19 京師書院BigData

       比喻不僅是使用最多的一種修辭手法,也是十分古老、十分重要的語言現象,這種現象在人類的創造語言的早期階段以及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所佔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尤以中國語言傳統為多見,不論是被稱作「童蒙第一首詩」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是被稱作千古流傳第一詩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是比喻(古人稱譬喻)。隨手翻一下小學語文教材可見,幾乎沒有一篇課文中沒有運用比喻,這是其他表達手法所沒有的。照此推論,則我國小學語文中就應該把比喻教學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才是,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從有限的觀課經驗來看,我認為小學比喻教學主要有兩種現象。一是教學中迴避關於比喻的語文知識。下面是兩個教學片段,從中可以依稀判斷出這種做法的影子:

       一位教師執教《小小的船》:

老師出示一幅彎月圖畫

教師:同學們,看了這幅圖,你們想一想,這圖畫中的月亮像什麼?

學生:鐮刀、像香蕉、像眉毛、像小船

老師:你們說最像什麼呀?

老師用TTP打出課文「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老師:為什麼像小船好呢?

學生……

老師:因為兩頭尖嘛。

教師讓學生在圖上指出「兩頭尖」的地方。

老師要學生齊讀:「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

       一位教師執教《落葉》:

師:現在我真的感覺到了,你看這落葉,落到這兒,那兒,有的當作傘,有的當作船,還有的當作房子,,還有呢,秋姑娘不僅把落葉當作這些,還當作一封信呢!

師:都寫給誰了?快來讀讀!寫了這麼多信,我都到哪兒去了?同學們,你看我這落葉怎麼樣?不誇我兩句?

生1:落葉還真有用處

生2:落葉會幫助我們

生3:我能和你成為好朋友嗎?

生4:落葉,你真能幹,我好想和你做好朋友!

師:就這樣,親愛的同學們,咱們都在誇落葉呢!讓我們一起唱給落葉,落葉也唱給自己。

       兩位教師的課或訴諸朗讀,或訴諸表演,重薰陶和感受,總體上看都是很精彩的,但是,我覺得,唯獨在對比喻句的教學上似乎值得推敲。大家看,兩位教師教的這兩段課文裡面最典型、最突出的語言現象就是比喻,且他們在講課中似乎也已經觸及到了比喻的核心,但是,他們卻又都像遠處天邊的閃電一樣,只突乎一現,還沒有來得及展示一下美麗的身姿,卻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令人頓生惋惜之感。我想,在教到這些地方的時候,教師如果停下來告訴學生,這是比喻,告訴學生為什麼「藍天裡的小船」比「餐桌上的香蕉」更美,為什麼這裡要把落葉當作「信」而不能當作「廢紙」。然後再讓學生體會這組比喻構成的美的意境,再讓學生帶著理解去朗讀,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有意無意地普遍迴避語文知識教學——當然包括比喻等修辭知識的現象。一是對語文本體知識價值的認識。它隱含著兩個命題:即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的初級階段,有沒有必要教語文知識,有沒有可能教語文知識的問題。不少專家認為,兒童的理性思維尚未發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應該是多讀多背、整體感悟,重在培養語感和興趣,因此,在這個階段裡多教語文知識對學生有害無益。

       這種觀點雖然有道理,但如果將這一原則推向極端,就不一定成立了。因為,凡是學習,背後都有對某些知識的掌握起著引導和控制作用的元知識,只是元知識在學習中所佔的比重有大小的差異而已。以比喻等修辭知識的學習來說,這些知識的學習有三重目的,一是把修辭知識作為教學——學習的工具,藉此可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眼前的文章材料或者表達自己的思考;二是以學習修辭知識為目的,將來成為修辭學專家;三是把修辭知識當作考點,去出考題、做考題,這種學習便成了應試的負擔。這三種學習側重價值是不一樣的,不能因為有後面的可能,我們就刻意去迴避那些必要的、可以作為學習工具的知識的介紹。比如「彎彎的月兒像小小的船」這一句,不是因為小船「兩頭尖」才像月亮,因為還有比小船更尖的東西呢!而是小船在大海裡航行,月亮在藍天遨遊,比餐桌上的香蕉、臉上的眉毛更開闊,更能激發想像力,更像是從兒童的視角看月亮,當然也更符合作者全文的意思。我想,教師如果從比喻的角度這樣補幾句,小學生是能接受的。

       再從與其他語文知識教學的橫向對比來看,教一點修辭「元知識」也未必不好。比如識字教學,適當向他們教一些詞源的知識——如象形字,教一些構詞的知識——如形聲字,比單純記筆劃和讀音更容易,對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對糾正錯別字、甚至對字型的書寫,都會有積極的幫助。美國、英國的課程標準中,對小學2、3年級的詞彙教學,就要求介紹一些詞源、構詞甚至文化知識,這是很有道理的。依此類推,小學期間學習一些簡單的修辭知識,對欣賞文句文章的好處,學會得體、動人地表達,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千萬不要採用死記硬背概念的方式去學。

       目前教學中存在忽視課程內容中語文知識的教學與課標的要求不明確、教材建設不足有關。翻開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我們只能找到一兩句籠統的關於修辭的表述,(只在「附錄」部分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中,列有「五、常見修辭格: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但又強調,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範圍),不管是年段,還是學習水平,都缺乏明確具體的要求。與此相應,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於比喻的專門知識、專門訓練自然也很少見到。某套教材的六年級課本中有這樣的訓練題:「讀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一下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比喻。」但是,該套教材中沒有具體介紹比喻等修辭格及其內涵的知識,訓練的指向性就難以保證了。

       相比較而言,美國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比喻的教學要求稍微明確些。例如,美國5年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中,要求「在上下文中理解並解釋單詞的明喻和暗喻用法」,6年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中,要求「識別與理解比喻(修辭)語言和多義詞」。另外,在5年級的作文教學中,也明確要求「比喻手法的運用使讀者心理產生清晰的畫面」。

       由於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對比喻這一修辭學習缺乏上位制約,教學實踐中就全憑教師個人對比喻等修辭現象的認識來行事了。這就導致了小學比喻教學中的第二種現象的產生,比喻教學籠統、無序。所謂籠統,就是把比喻的作用簡單化,用籠統、抽象的帽子去套豐富多樣的比喻現象,簡單地認為比喻只是一個修辭格概念,比喻產生的效果就是「生動形象」。有不少教師一談到比喻,就是形象生動。所謂無序,是大家對比喻的價值、比喻教學的側重點、落腳點不一致。有的教到A像B,有的教到新穎別致,有的教到明喻暗喻,也有的教到情感的獨特表達。雖然說也有個別學校和語文教師把比喻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但比喻教學整體不近如人意,則是確實的。

       出現上述情況,看似教師自身素質的問題,其背後其實是對比喻的認識、對比喻在小學語文知識體系內的定位、對比喻的教學價值的建構不足。

       這裡試著對比喻的教學價值來點簡單梳理的四重境界。要認識比喻,理解比喻在文章中,必須回答這樣幾個問題:

(1)人們寫文章為什麼要用比喻?

(2)他為什麼用這樣的比喻?

(3)這篇文章裡,為什麼這樣的比喻?

(4)為什麼他選這樣的比喻?

       能回答第一個問題,即達到了理解比喻的一層境界是:區分用比喻和不用比喻的差異,明白比喻的作用。閱讀中發現比喻,寫作中使用比喻,理解比喻的作用是基本的問題。上面所舉的某套教材中的訓練題:「讀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一下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比喻。」就涉及到比喻的作用,但我看到一位老師提供的參考答案是:可以使表達形象生動。試想,如果所有比喻的作用都一樣,那也就沒有高下之分了。

       其實,生動形象只是比喻的一種功能,人們在說話、寫文章中用比喻,其實有很多目的,可以將比喻的作用簡單歸納為下面的一張表格。

比喻的作用

方式與方法

作用

例句

描摹作用

以具象比抽象

形象生動

春天像娃娃

以近比遠

以熟悉比陌生

以已知比未知

以簡單比複雜

直觀、化簡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地球的構造像一個雞蛋

 

表現作用


強調事物特徵

家庭是一個社會細胞



表達特殊感情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激發聯想

月亮像一條小船

       不可否認,比喻的喻體幾乎都是具體形象的事物,但不能說比喻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動。從上面的梳理可知,使事物「生動形象」只是比喻的功能之一。而比喻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說「彩虹像天橋」,這個比喻起的是簡化作用,而說「天橋像彩虹」,這裡就是虛化、美化作用了。如果只理解到生動形象,就等於沒有說。當然,不少比喻同時含有多種功能和作用,如「春天像個娃娃」,既有形象,也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絕不是一句形象生動所能涵蓋的。再如「月兒彎彎像小船」,「月兒」本身已經是形象了,怎麼還能「形象」呢?這裡所以用小船比,主要是想引導人們往「遠航」、「未知的彼岸」等意義方面去聯想。

       理解比喻的第二層境界,是區分這個比喻與另一個比喻的高下。

       對同一件事物、同一個喻本,我們會認為這個比喻好,而另一個比喻不好。憑什麼作出這樣的判斷,這就涉及到評價標準,這也是「生動形象」無法回答的,因為所有的比喻都生動形象。一一般來說,人們用三條標準,一條是「絕」,所謂絕,是用來相比的事物類別反差大,比較點又像。「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就具備「絕」的特點;再如,人們把美國NBA球員奧尼爾比作「大鯊魚」,魚和人類別反差大,鯊魚和奧尼爾都是巨無霸,這就比較絕,相比而言,把姚明叫作「小巨人」,感覺就差遠了。第二條標準當然是「新」,即創造性,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句名言,「第一個把少女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少女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少女比作花的是蠢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第三個標準是「雅」,所謂雅,是喻體選擇要有一定的美感,即使含有貶義,也不能太齷齪。比如,人們可以接受「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畢竟牛糞還不那麼令人噁心。

       理解比喻的第三層境界,是區分在「這一篇」文章中,在具體的表達情景中這個比喻有什麼特殊價值。一個比喻好不好、妙不妙,如果離開具體的文章,離開全文的感情基調,很多是無法判定優劣好壞的。即比喻優劣高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有可比性。比如前文的例子,說「月亮像一隻船」好,是因為這首詩想表達兒童對探索太空的理想,如果放在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裡,就不如「月亮像香蕉」好;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就不如「月亮像鑽石」好。

       理解比喻的第四重境界,是思考作者在這裡為什麼會用這樣的比喻,也就是作家個人的情感因素。對同一個喻本,可以用很多喻體來比喻,為什麼作家選擇了這一個而沒有用別的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一般標準以外,每一個人還有一些特殊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又可能會因時因事而發生變化。

       分析文中的某一處比喻,最好還能了解當時作家的背景,還原當時的環境、心理,這才算洞悉了比喻的作用,也才算真的讀懂了文章的細微之處。

       上面對比喻教學價值的梳理,並不是要大家去死記一些關於比喻的知識,只是想提供一種判斷比喻教學價值點的坐標,目的是在具體教學中遇到比喻的時候,幫助教師對比喻的教學價值點進行判斷和選擇。當然,具體要用什麼知識、教到什麼程度,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文章的其他特點來決定。對教師來說,只要有利於把比喻講得更清楚,對學生來說,只要有利於理解比喻,懂得欣賞比喻,學會自覺地運用比喻,有什麼不好呢?

相關焦點

  • 小學語文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
    小學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互文、比擬等。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10、反覆: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個詞語、句子。1、定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
  • 心田花開|小學語文學習重點知識歸納:詳解比喻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指在寫作時,為了提高文章表達效果而採用的表達方法。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比喻是出現概率相當高的一種,今天心田花開就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小學語文學習中常見的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 小學語文:修辭手法練習題,比喻+排比+擬人+誇張,學生必須掌握
    大家都知道,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科,也是三大主科之一,在同學們的每次升學考試中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語文的知識點很多很雜,每一節課、每一學期學習的內容都是不同的,要想把每學期學習的內容都完全掌握,對學生來說還是很難的。
  • 小學生弄不懂比喻和擬人修辭方法,語文老師一句話,讓你快速區分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回顧今年小學三年級的一次語文考試,有一道關於修辭手法的考試,全班同學有一半都做錯了。我快速進行了教學反思,發現之所以在這道關於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考察點上失分,是大部分同學還不理解什麼是比喻和擬人,以及比喻和擬人的區別。同學們在語文學習中,確實常常把擬人和比喻搞混淆。那麼如何區分這兩種修辭方法呢?我這裡推薦同學們一定牢記一句話:比喻修辭中有喻體,擬人修辭中沒有喻體。
  • 和唐山三人行語文孫老師一起學修辭手法比喻
    語文常用的修辭手法中,比喻是運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比喻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學生如果能夠熟練的應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話,會使文採更加出眾。對於很多小學的孩子來說,比喻手法可能很容易懂,但是運用起來卻不容易。
  • 小學語文必學八種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設問、……
    修辭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運用修辭方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鮮明、生動。會不會用修辭還直接關係到作文寫作的好壞,今天就跟著小語一起來學習小學語文中的幾種修辭方法吧!小學語文必學八種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設問、反問、對偶、借代。
  • 小學語文常用修辭手法集錦!
    小學語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和反問等。
  • 小學語文常用8大修辭手法,輕鬆掌握高分秘籍
    語文班主任:小學修辭手法詳解,給孩子收藏,次次範文。在學習小學語文中,對於修辭手法的學習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修辭手法可以增加語句的趣味性,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加強薰染力,引起讀者的聯想等等。修辭手法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點學習內容,學會正確的使用修辭手法可以使表達能力更上一層樓,使寫作更加生動形象。可以毫不誇張的講,修辭手法的運用直接關乎寫作水平,和語文口語交際。那同學們應該怎樣來學習修辭手法的知識點呢?怎樣來正確使用修辭手法呢?
  • 小學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知識點及試題
    一、比喻: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一種事物的方法
  • 小學語文:最全修辭手法詳解,語文老師稱讚「殿堂級」好資料!
    修辭手法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靈活的掌握各種修辭手法意義重大,靈活掌握了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對於語文作文表達和閱讀理解部分的掌握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小學語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和反問等。
  • 小學語文修辭彙總: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
    修辭手法,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牛老師就分享其中四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1、定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
  • 語文老師總結小學語文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
    修辭手法,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牛老師就分享其中四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1、定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
  • 小學語文修辭手法集錦!(內附訓練題)
    小學語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也會經常出現一些使用修辭手法後的句子,然後讓孩子說說這些句子使用修辭手法後的作用,而孩子對這類題似乎難以應對,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常見修辭手法的特點及其在句子表達中的作用。   什麼是修辭手法?
  •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仿寫句子,比喻句型及答案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仿寫句子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仿寫句子,句型分析及答案1、用「似」仿寫比喻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小學語文修辭手法講解:比喻、擬人、排比、借代、誇張
    一比喻1、定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例4:冬天是窮苦人為之瑟瑟發抖的幽靈。5、比喻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 小學五年級語文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
    修辭手法,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陳老師就講一講其中四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1、定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
  • 小學語文必學的8種修辭方法詳解 ,考試常考內容,收藏給孩子
    修辭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運用修辭方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鮮明、生動。會不會用修辭還直接關係到作文寫作的好壞,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小學語文中的幾種修辭方法吧!小學語文必學八種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設問、反問、對偶、借代。(一)什麼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用一個事物來比方另一個事物。多用一些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修辭集錦,善用這些修辭,老師沒理由不給高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修辭集錦,善用這些修辭,老師沒理由不給高分!雖然大家在平時的談話之中,不會刻意的使用一些修辭知識,不過在開始咱們的小學語文修辭知識講解之前,小山還是想問問同學們。修辭手法作為同學們在語文學習的重點知識,掌握並且合理的運用這些修辭知識,對於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比如說可以增強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我們的言語聽起來更加地舒適和幽默有趣。而且對於學生們來說,在寫作時多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可以讓我們的作文看起來更加的文採飛揚。
  • 乾貨 | 小學語文必備:常用修辭手法+案例,快給孩子收藏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修辭手法是必考內容,閱讀、作文、詩歌鑑賞都有涉及。恰當運用修辭手法能提升學生作文語言的準確性,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還有利於文章氣氛的烘託和情感的表達。對於很多小學的孩子來說,掌握好修辭手法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 小學語文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和誇張的作用與用法
    小學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互文、比擬等。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10、反覆: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個詞語、句子。1、定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