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分享是上海著名的世界外國語小學的家長,她重點談的是閱讀,但在分享一開始家長談到了在學校的幫助下,孩子的語音語調已過關。我們這裡給大家延展一下,據我們所知,外國語類學校,包括上外、世外、南外、杭外等,英語作業中最重的一項就是跟讀,不僅練了聽力,也練了口語,在此請家長、尤其是非外國語類學校家長知道一下。
我家小朋友在上海世外小學讀五年級。學校裡高手如雲,他就是個妥妥的普娃。 看了不少家長的英語學習分享,不得不承認牛娃的背後一定是有用心的父母。普娃和牛娃的差距,實際上就是父母的差距。雖然猶豫了蠻久要不要寫心得,但想想不論學校裡還是社會上,普通人還是大多數的,我從普通學生家長的視角分享體會,互相鼓勵,也互相緩解一下焦慮。哈哈!
因為讀世外的關係,學校裡英語操練比較多,我家小朋友在口語的語音語調方面確實不錯。但閱讀方面,他就只喜歡盯著幾本小男孩喜歡的My Weird School 之類搞笑的故事書翻來覆去地看,別的都不太願意碰。為免他對閱讀產生牴觸(其實也是家長自己不夠上心啦),就沒花時間引導他讀其他的書,英語閱讀的習慣並沒有建立好。進入高年級後,發現學校比較難的練習卷,閱讀理解部分都是小朋友的失分大項。而這類閱讀理解,基本都是非虛構型的文章(non-fiction)。
很顯然,小朋友在這方面的閱讀累積是不太夠了。學校裡定期做閱讀的藍思值測試,小朋友也基本就是中等水平,反應出了真實的閱讀累積情況。記得四年級下學期做的一次藍思測試,我家小朋友500多分,如果是非外語類小學的學生,這個成績挺不錯了,不過據說他們班有一半的小朋友600以上了,再說平時英語練習成績也確實一般,心裡難免還是有點緊迫感。
所以去年年底小朋友校外課的同學家長推薦藍思外刊給我的時候, 看到閱讀內容是外刊新聞,正是小朋友比較欠缺的non-fiction素材,我就立刻定了一個月試用一下。到現在為止也有四個多月了,但中間因為考試,旅遊,到期沒有及時續課等關係中斷過,實際是讀了80多篇文章。小朋友最近的一次藍思測試是708分,比五年級初時的600出頭也有近100多分的進步了。學校裡一個學期的學習肯定帶來了提升,而藍思外刊閱讀作為補充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藍思外刊和其他新聞閱讀平臺最大的不同是, 每天同一個主題的文章,會按藍思指數由低到高提供幾個不同的版本。可以按自己的程度做相應選擇。 最低的一檔一般在600上下,正符合我家小朋友的程度。
大部分時候是小朋友自己讀自己做題,我只負責給他手機提醒他。偶爾和他一起讀過幾次, 最明顯的體會是:同樣的藍思指數,non-fiction的文章比fiction讀起來就是感覺要難不少。和fiction類的故事書比起來,差不多的生詞量,non-fiction的文章主題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寬泛,又是外刊,有些內容超出了學生的知識面,通過上下文來推測生詞的含義就會比故事類的書難很多。閱讀速度也因此快不起來。
所以,還是選跟自己的藍思指數差不多或低一點的版本讀會比較好,既保持一定的難度,又不至於太難被打擊積極性。中間有幾次我讓小朋友挑戰高一級難度的,明顯他的答題錯誤率就上升了很多,比較沮喪,就還是老老實實地讓他回到600左右的版本閱讀。
另外手機閱讀的優勢之一是,點擊生詞是可以利用手機翻譯功能直接查詢生詞含義的。雖然學校裡做閱讀理解練習是不能查生詞的,但我認為平時的non-fiction閱讀更注重的是知識面累積,熟悉某個主題下的常用詞彙,以後考試時候碰到就不至於毫無頭緒,慌了手腳。而且藍思外刊閱讀裡每篇文章讀完,問題答完後,是有重點單詞學習的,可以在這裡進一步加強生詞記憶。
每篇文章之前的視頻也是個很好的素材。按個人喜好既可以選擇在閱讀前看,提高興趣,了解文章背景; 也可以在閱讀後看,加深理解。畢竟是英語母語者錄的視頻,語音語調和語速都是原汁原味(說實在的,我這種當年本土教育培訓到大學英語六級水平的,聽起來覺得費勁)。在語言學習聽說讀寫的四要素裡,通過一次10-15分鐘的藍思外刊閱讀,可以兼顧到聽和讀兩個方面,還是頗有效率的。
說了這麼些藍思外刊閱讀的好處,我也必須承認使用任何好的素材,最終的學習效果還是在於使用者本身:一是有沒有充分利用學習素材和功能,二是有沒有堅持。以我家小朋友過去幾個月的閱讀過程來看,還是做得不夠的。 一方面,我基本都是讓小朋友自主閱讀,發現他通常就是泛讀一遍,應付了事,題目做錯了也不會回到文章看看自己到底為什麼沒答對。如果家長能夠積極介入,每次分析錯題原因,或者每周選個一篇文章,指導小朋友做精讀,再把單詞複習一下的話,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另一方面是,細水長流的堅持才可以見成果, 四個多月裡讀80多篇,說明有三分之一多的天數沒有堅持讀。特別是最近疫情,學校上網課,小朋友的時間比平時充裕不少,理應充分利用, 加大閱讀量。但顯然神獸畢竟是神獸,逮著機會就放肆貪玩。而時常覺得黔驢技窮的我,也時不時沉迷於手機,試圖逃避和神獸勞心費力的鬥智鬥勇。所以寫下這些體會, 其實也是整理自己的思路,提醒自己陪伴學習路上最核心的要素。積蓄力量繼續前行。有付出才有回報,和所有普娃家長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