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一條兼顧通勤與旅遊的城市外圍軌道交通線路,西安地鐵9號線開通後,將縮短臨潼副中心城市與西安主城區的時空距離。12月9日,記者與市民代表們登車試乘,從紡織城一路向東前往秦陵西,觀灞上麗景、賞霓裳羽衣舞,「穿越時空」感受秦風唐韻。
15座車站串聯「歷史與現代」
西安地鐵9號線西起紡織城站,東至臨潼區秦陵西站,線路全長25.29公裡,共設車站15座(其中換乘站3座),分別為紡織城、香王、灞柳二路、田王、洪慶、紫霞三路、鳳凰池、鸚鵡寺公園、芷陽廣場、西工程大·西科大(臨潼校區)、西花園、華清池、東三岔、銀橋大道、秦陵西,均為地下站。
記者了解到,9號線車輛採用B型車,6輛編組,最高運行速度80公裡/小時,全線平均旅行速度不低於38公裡/小時,全線計劃投入29列電客車,單程行車時間約38分鐘。線路開通後,將高效串聯起紡織城、田王和洪慶片區,以及華清宮、兵馬俑、西安臨潼度假區等多個景點,在滿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時,讓其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完美交融。
紡織城站將升級為三線換乘站
以活力橙和香檳金為主色調,搭配經久耐看的木紋裝飾,營造出溫馨明亮的氛圍……以「時空穿梭」為設計主題的地鐵9號線車站「不一般」。上午9時許,記者走入紡織城地鐵站看到,車站站徽由布匹、漢服及紡織工廠組成,表現了對紡織產業傳承的象徵。同時,車站設有兩個客服中心,分別位於車站站廳東西兩側,站廳A端還有「絲路驛站」愛心服務臺。
「線路開通後,市民從9號線到1號線需要走站廳換乘,從1號線到9號線在站臺層就能進行換乘,都是付費換乘。」紡織城站站長楊帆介紹,紡織城站作為西安首個三線換乘站(1號線、6號線二期、9號線),車站為地下二層一島雙側式站臺結構,共設有8個出入口,其中A、D口為1號線出入口,B、C、E、H口為1號線與9號線共用出入口,F、G口為9號線與6號線二期的共用出入口。
列車更輕更節能更環保
在地鐵9號線列車內,座位以淺灰和深灰色(愛心座)為主,點綴橙黃色的扶手環,看起來簡約大方。與5號線和6號線列車不同的是,車內每節車廂兩端報站信息系統變成了玻璃鏡面的設計。此外,車廂內電子地圖報站系統能顯示當前車廂在站廳層的位置等服務信息,進一步改善提升市民的乘車體驗。
「通過優化結構設計,9號線地鐵列車採用了輕質高強度車身,每輛車減重約1噸以上,在同等客運量的情況下,將有效降低電能損耗,在運營中實現更輕更節能更環保。」西安中鐵交通軌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黨校告訴記者,地鐵9號線作為市域線路,相比西安市已運營線路有更大的站間距,為了減少列車制動能量在列車制動電阻上的耗散,在全線設置了中壓能饋型再生能量吸收裝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古今輝映華清池站魅力十足
華清池站以炫麗色調成為9號線「點睛之筆」站點。記者走進華清池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吊頂上纏繞著的色帶,好似楊貴妃翩翩起舞、裙帶飄揚之姿。來到站內文化牆前,更是令人眼前一亮,長長的畫卷上不僅有半坡文化、秦阿房宮、漢闕、華清宮等歷史景點,還有鐘樓、滻灞大橋等標誌建築,盡情展示了西安的獨特文化魅力。
此外,田王站的文化牆以鑲嵌藝術的表現手法,展現了芷陽故地的灞上風景,萬畝良田燦爛如畫,灞水潺潺古韻流長,刻繪灞河水潤長安之姿和灞上良田滋養萬民之態,突出了生態美與景觀美。「線路開通後,這些獨具特色的車站一定會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合影。」試乘中一位媒體記者如是說。記者了解到,華清池站南側與華清宮廣場相連,北側為臨潼主街道區。
秦陵西站將設停車場與公交接駁
作為地鐵9號線上行方向的終點站,秦陵西站車站的裝修提取了「金缸」「水墨」「小篆」等秦漢元素進行設計,運用秦代建築構件裝飾空間,加之黑色的裝飾、虎符的篆刻點綴,體現了秦朝建築風格,步入車站就仿佛穿越到叱吒的大秦帝國。
秦陵西站位於108國道與在建秦漢大道交叉口,臨近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秦始皇帝陵園。出於文物保護的原因,地鐵不能直接建到秦始皇帝陵園景區門口,那麼想去兵馬俑遊玩的市民該如何換乘?據秦陵西站站長介紹,未來秦陵西站附近將建設一個市政接駁的停車場,方便臨潼區市民搭乘地鐵前往西安城區,同時還將設置公共運輸接駁,將市民遊客擺渡至兵馬俑景區。目前,市民可選擇在華清池站下車,然後搭乘可到達兵馬俑的臨潼線路公交車。
9號線建設首創「先隧後井」工法
「地鐵9號線是一條城鄉市域線,拆遷工作艱巨,施工面臨下穿灞河,途經溼陷性黃土區域,穿越數量最多的地裂縫,跨越高速公路、鐵路數量多等難點。」楊黨校介紹,建設過程中首創「先隧後井」工法,由於香王至紡織城區間工期壓力大,且隧道正上方臨近高速公路出口,道路資源緊缺,不允許開挖。為此,提出了先隧、後井、再橫通道破除盾構管片的方案,保證了盾構的工期不受限制。
同時,施工攻克全斷面卵石地段下穿灞河的技術難題。「灞河河面寬度60米,深度3米,盾構隧道與灞河河床底淨距最小12米,盾構穿越地層為卵石土、砂層與粉質黏土層,下穿灞河段地質條件差。」楊黨校說,通過採取施工前地質勘察,結合地層對盾構機進行選型、評審,過灞河前強化對設備檢修,選擇試驗段不斷調整盾構掘進參數,以信息化手段,加強監控量測,順利完成下穿灞河施工。
本組稿件
記者 郭沛然/文 首席記者 李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