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2021-01-09 易馨master

宋代在無數後人眼中,是個文採風流、繁華富庶、秀雅精緻的時代。彼時社會之富庶繁榮,不僅遠邁漢唐,而且詩文繪畫更是名家輩出,璀璨雲集。

今天我們通過《清明上河圖》,雖遠隔千年,心底仍能深深感受到那股濃濃生活氣息傳來的世俗溫熱。

宋之往昔繁華體現在許多方面,而「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最能體現整體社會風尚和經濟狀況的窗口。

宋代的社會飲食狀況,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呢?

宋代飲食,在歷史長河中,還真顯得有些特別。

比如日食三餐習俗,自宋代才真正向後世過度;比如杯盤碗筷這些餐具,在宋代才開始齊備;再如煎炒烹炸,這些烹飪方式,自宋代才開始走向完善;就連如今風靡世界的川菜,也是在宋代才開始鶴立雞群、野蠻生長的。

更特別的是,宋代飲食中,牛肉是窮人之專享,豬肉檔次上都甩它一條街。牛肉只供那些膽大無視法紀的李逵們私下偷享。

而宋代上流社會最流行的是羊肉,且上流社會的宴會圈,精緻程度不啻於今日法式西餐

菜餚並不是呼啦一起端上來的,酒水和菜餚都有嚴格地配置:主客一杯新酒才剛飲盡,馬上就會上來一道新菜。

要說宋代飲食的標杆,還得是宮廷御宴。

氣派奢華,實則家常的宮廷御宴

宋朝宮廷飲食中,上正餐前都會先上數道「看菜」,不外乎是些水果、香料之類,色澤美麗,香氣侵入肺腑。

顧名思義,這些看菜都是只能看看,不能吃的,其目的在於先改善氣氛,刺激起客人食慾。

「看菜」發端於隋唐,由來已久,但到了宋代,才真正正式進入到了鼎盛期。

宋代的高級宮廷宴會,還要遵循一定的傳統。即開始的喝酒節奏很慢,主賓同時舉杯共飲,旁邊還配合有宮廷樂隊伴奏。一杯酒才飲完,就得馬上換菜和換曲,形式感很強。

一般主客要飲完9杯或者15杯後,才會去掉這些規則,主客放開暢飲。

並且因為宋太祖開創的先例,宋代的宮廷宴會,前兩道菜都為水果,第三道菜通常為肉乾。

那主菜都是什麼呢?

北宋的國宴以《東京夢華錄》記載最為代表。

它記載的北宋皇帝壽宴場面倒是非常宏大氣派,但是菜品麼,就這些:

索粉、水飯、乾飯、肚羹、縷肉羹、爆肉、肉鹹豉、群仙炙、炙金腸、炙子骨頭、天花餅、白肉胡餅、蓮花肉餅、排炊羊胡餅等等。

而南宋的國宴,曾經參加過國宴的陸遊和嶽珂最有發言權了。

陸遊事後回憶自己參加國宴的九道菜分別為:肉鹹豉、爆肉角子、蓮花肉油餅、白肉胡餅、太平吡咯、假黿魚、奈花索粉、假沙魚、水飯鹹旋鮓瓜姜。

很讓人懷疑,堂堂國宴淨是些家常菜不說,還拿主食充數,倒是很解餓。

圖:陸遊

嶽珂參加的是宋寧宗生日宴會,事後嶽珂回憶:那天的飯菜不足為奇,倒是盤子十分氣派,銀子打造的不說,底下還墊了一個黃金託盤,上面罩上玳瑁雕刻的蓋子,無愧皇家氣場。

這皇家宴會比起《武林舊事》裡,張俊宴請宋高宗君臣的數百道家宴來說,委實寒酸了不少。

圖:杭幫菜博物館復原張俊家宴圖

宋代極具特色的肉食門類

宋代不論宮廷還是顯貴人家,肉食上均以羊肉為上品,對豬肉反而比較排斥。

當時以陝西馮翊出產的羊肉因膏嫩為第一。在真宗朝,宮廷都會從那裡每年採購幾萬頭養。即使到了神宗朝,數量更增,有年採購羊肉量據說達到了四十多萬斤,還附帶許多小羊羔。

宮廷皇室皆認為豬肉為賤物,豬肉地位的上升要感謝蘇東坡。

蘇軾貶官黃州,乏錢購買羊肉,只能購買豬肉和酒紅燒,再以小火煨燒加以食材慢慢入味。結果口味大好,不僅傳遍黃州,乃至後來傳至京城,竟成為一道名菜,連帶的豬肉行情也見漲。

圖:東坡肉

北宋時的開封晚上,幾十個人趕著豬群入城屠宰。到了南宋時,杭城內外,肉鋪成片,每家一天就可以賣數十口豬,足可見風氣之盛。

因歷朝禁止屠宰耕牛,牛肉成為禁中珍品,不僅私賣牛肉者很多,而且還形成了地方風氣。比如浙江地帶,就以牛肉為上味,舉辦宴會必然殺牛庖廚。

京都市場上,其他肉食除去雞鴨鵝類,還有兔子、野豬、野雞、鵪鶉等。人們對魚類的需求,也十分繁盛。《東京夢華錄》記載:

冬月即黃河諸遠處客魚來,謂之車魚,每斤不上一百文

有錢的富貴人家除去肉食需求外,還有其他特色。

富貴階層的奢華飲食和養生特色

宋代士人中,吃河豚是種大膽前衛風尚。

圖:河豚

蘇東坡詩文「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歐陽修在《六一詩話》裡也說:

梅聖俞嘗於範希文席上賦《河豚魚詩》云:「春洲生狄牙,春岸飛楊花。河豚和是時,貴不書魚蝦。」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狄牙為羹,雲最美。

那時的河豚,可能毒性不大,或者是烹飪技術普遍很高。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文潛說:

餘時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其烹煑亦無法,但用簍蒿、荻筍、菘菜三物,雲最相宜。用菘以滲其膏耳,而未嘗見死者。

有錢顯貴人家,有時舉辦宴會還會專門僱傭「京都廚娘」主廚。據記載南宋時,某知府僱傭「京都廚娘」,竟要「回轎接取」,廚娘也很有氣度,使用材料豪不吝惜。

她置辦羊頭籤五分,用羊頭要十餘個。且只剃留臉肉,其餘都扔掉,言「此皆非貴人之所食」。有僕人節儉,撿起剩下的羊頭,廚娘譏笑其「若輩真狗子也」。

圖: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廚娘畫像磚

此等廚娘,薪酬之高,後來知府都難以承受,只不到兩月,就遣送回臨安罷了。

富貴人家除去飲食精細,還會注意養生。比如朱熹勸母:

少食勤餐,果蔬相伴,阿膠丹參之物,時以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

可見阿膠、丹參之類補品,那時就已經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養生之道了。

那麼平常人家的飲食如何呢?

平常居民的飲食,冰火兩重

宋代麵食花樣繁多,「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為避宋仁宗趙禎諱,蒸餅後來更名為炊餅,也就是武大郎販賣的那種,類似於今天的饅頭。

圖:武大郎可能賣的是饅頭

宋人麵食中已經出現了帶陷的包子、餛飩類。史家記載宋仁宗出生後,宋真宗「喜甚」,「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那時臨安一帶的粥也花樣很多。《武林舊事》裡大概有七寶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數種花樣。

那時的宋代平民,走在開封的大街上,滿目繁華,茶樓酒肆街邊林立,叫賣聲不斷。大街上不僅滿是賣果子、油醬商販,而且還誕生了爆米花,作為日常的零食。

圖:宋代街景

宋代的飲食業,當然也有著明顯的階級差別。臨安城中的「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飽,往而市之矣」。

另有些作坊,專門滿足城市貧民:

「或有貧而願者,凡貨物盤架之類,一切取辦於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償之。雖無分文之儲,亦可餬口」

而即使繁榮如宋代,仍存在龐大群體的底層民眾,想要維持溫飽也屬不易。

如司馬光言「農夫蠶婦所食者糠籺而不足」,窮人平時不過小米稀粥或者「雜蔬為糜」。歐陽修在《食糟民》詩裡說:

「田家種糯官釀酒」,「釜無糜粥度冬春,還來就官買糟食」。

溫飽尚難,糟糠不厭,這就是大宋社會下層的艱難生活寫照。對比前面知府都無力僱傭的臨安廚娘,芸芸底層大眾在上層權貴眼裡,日常生活真不不如豪門狗子輩,足可見當時階級貧富之分化和世情之冷暖。

總結

民以食為天,宋代之社會飲食世情,猶如一面寶鑑。不僅照見了兩宋的繁華富庶,不同社會階層的飲食風貌,而且還讓我們透視到了當時的貧富分化和世情冷暖。

這通常是慣於關注帝王將相、英雄事跡的秉筆史家,所經常忽略的。然而今天亦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讀來卻會有別樣的感受。

相關焦點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泱泱大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河中,不斷開發和拓展,不斷積累和創新,塑造出了一個飲食文化豐富且獨特的國家。在飲食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到宋代的飲食有了新的變化。素食文化的起興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只有信仰佛教的人才會不沾染葷食,在歷史素食發展的長河之中,佛教只食素食,也是由中國佛教而起源,早在梁代,中國的佛門就開始只食素食了,素食文化也從佛教開始,慢慢發展。但在佛教教義之中,起初是沒有隻吃素食這一條例的,佛教的素食文化是由大乘教義中引進的。
  • 孔子: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上)(圖)
    好在最為重要的食,受歐美諸國影響最小,這使本土性的生活方式尚能持久。農耕文明幾千年,把中國人吃的藝術發揮到極致。八大菜系,各因地域、風俗的差異緩慢形成,食材何止萬種,烹飪的方法無窮無盡。饕餮是神話傳說中的貪吃之獸,好吃嘴(眉山土話)蘇東坡自號「老饕」,一生走過半個中國,吃遍了大江南北。廚師一詞,古已有之,尊稱的意味明顯,與百工區別開來。
  • 孔子已開始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孔子已開始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早在孔老夫子那裡,已經開始談論飲食之道。  翻閱周作人的著述,有關飲食的文字亦比比皆是。關於吃飯與筷子、喝酒與酒友,關於魚、蟹、海錯和味之素,關於臭豆腐、油炸鬼和端午節,關於苦茶、鹽松樹和北京的茶食,關於梅子、菱角和故鄉的野菜,等等等等,總有些清新雋永、別出心裁的妙論,他曾在苦雨齋裡不止一次說起他家鄉紹興風味食物。就算是野菜,在他平淡衝和的文筆下,也不免讓人神往。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真的是不厭倦學習嗎?
    學而不厭比如孔子的大弟子顏回是個窮人,《史記·伯夷列傳》裡說他「糟糠不厭,而卒早天」, 「糟糠不厭」的意思是「連糟糠都吃不飽",而非「不討厭糟糠」 (其實是很討厭的但今天,不少人在使用「糟糠不厭」這一成語時,常常將之與「糟糠自厭」相混淆,後者典出元代戲劇家高明的南劇名作《琵琶記》,是形容女主人公趙五娘在丈夫趕考多年未歸、家中經濟拮据的窘境下把為數不多的糧食省給公婆,自己靠吃糟糠餬口的「孝行",「糟糠自厭」的意思是以吃糟糠為滿足。
  • 飲食指南:「食不厭雜」到底好不好?
    我國在吃的方面有三句老話:一是「食不厭多」,二是「食不厭精」,三是「食不厭雜」。這三句話說話的背景有所不同,內涵自然各異。「食不厭多」,在食品短缺情況下,飢餓驅使產生了強烈的食慾——饞嘴感,飢不擇食,食必過量。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到了宋代,宋代的宮廷飲食,以窮奢極欲著稱於世。飲食文化生活成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動,文人們對飲食講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強化了飲食文化的審美性質。  10、遼、金、元時期的飲食文化  遼金的飲食水準要粗劣些。以肉食而言,「炙股烹莆,以餘肉和綦菜,搗臼中糜爛而進,率以為常」。即使給有身份的人吃的肉粥,也是「以肉並米合煮之」,「皆肉糜」。
  • 歷數中國的飲食文化,遠不是吃飽飯那麼簡單
    同時,英國的文豪沒有一個人肯屈尊寫書討論烹調,而中國頗多文人如清代的大詩人袁枚卻有豐富的關於飲食烹飪的著作。飲食文化的發達自然離不開精英階層的關注,因此林語堂評論道: 學習怎樣吃法的第一個條件先談論它。只有在一個社會裡那裡的文雅人士首先考究廚子的衛生而非寒暄天氣,始克發展烹飪的藝術。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這樣的坐具既適應先秦時代較為低矮的建築空間,更適合長袍廣袖、以「絝」為下裝的坐姿禮儀。所以今天人們提到「大擺筵席」,很容易想到圍坐一桌、觥籌交錯的熱鬧,但西周時鋪筵設席的景象卻是貴族們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在筵席上吃飯得有規矩。在西周燕饗國賓、冊封、祭祀等重大場合,從入席退席的順序、座次尊卑,到席間禮儀,處處都有嚴格的區分。
  • 飲食搭配新原則 「食不厭雜」
    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美食,有素食,有肉食,有水果,有蔬菜,有粗糧、有細糧等等,飲食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身體的健康。那麼我們該如何搭配這些飲食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常見食材的合理搭配!飲食搭配的原則「食不厭雜」。意在食物要多樣。
  • 馬來西亞貧富差距最大的海島,一邊是貧民窟,一邊是奢侈度假區
    貧富差距一直是社會上無法避免的現實,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外出旅遊也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體現貧富差距的現象,但是一般情況下富人區和貧民區都會距離較遠,因為這本就是兩個比較對立的群體,而在馬來西亞的一座海島上,卻存在著這樣極端的貧富差距群體。
  • 廖廖:從繪畫看歷代的飲食觀與宴席文化
    遺憾的是,中國曆朝歷代的畫家們沒有機會學習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他們沒有認識到「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們似乎也不太在意《管子》的「民以食為天」;也沒有看過《尚書·洪範》治國之「八政」,以食為先;更沒有讀過《淮南子·食貨志》。因此,歷代留下來的「吃貨圖」和宴席圖都不多,好在已經足夠我們從中一窺幾個朝代的飲食和宴席的內在文化與背後的精神訴求。
  • 「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百姓」,宋代讓人嘆為觀止的食羊文化
    從古至今,飲食一直是構成人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朝時期,人們在飲食文化上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形態:形成了以羊肉為主要的肉食類消費的現象。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百姓,全國瀰漫著濃厚的食羊風氣。人們對於羊肉的推崇主要得益於當時政府的倡導、傳統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宋代是一個商業經濟空前繁盛,物質生產水平獲得極大提升的歷史時期。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司馬光就認為世人取果餌而刻鏤之、朱綠之,以為盤案之玩,是「以目食者」的做法,不值得稱道。  面對宋代社會飲食奢侈浪費現象的日益嚴重,一些有識之士有所警覺,呼籲節儉飲食、倡導清儉食風者不斷湧現。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作者:紀昌蘭,系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宴飲研究」〔20FZSB029〕階段性成果【讀史札記】宋代是一個商業經濟空前繁盛南宋時人們宴請賓客,於佳餚之外,或別具盛饌,或饋以生餼,或代以緡錢,皆不食之物,作為「看菜」。席面擺設「看菜」本源於一種古老的禮儀,所設食物皆可食用。但後人曲解古禮本意,只供觀看而不食用,無疑是對食物的極大浪費。此外,宋人飲食過於求精求新,熱衷對食物進行裝飾、雕刻等加工,對食材精雕細刻、製作奇巧造型,奪人耳目之餘必然造成食物的浪費。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
  • 程民生:論「耕讀文化」在宋代的確立
    《孟子·滕文公上》:「然則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強調階級差異,宣揚的是要做官以俸祿養家,而不能屈尊耕田,勞心者與勞力者有著天經地義的差別。
  • 論證手法多樣化的高考作文:《學不厭精》
    竊以為:學不厭精也。學不厭精,即學習不僅不討厭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闢之論,而且喜歡它、擁抱它,與之終生為伴。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闢之論猶如書山中的寶玉。石可以鋪路建樓,玉卻更高一籌,能養人潤人。故而,學不厭精,多多益善。學不厭精,要在精選,樂在精嚼,至在精思。要在精選。
  • 超高房價、貧富差距 細述那些光鮮臺灣的背後(圖)
    另一個場合,一位淡江大學教授如是問剛剛回臺的友人。後者猶豫了一下,放下奶茶,改喝白開水。可事實上,已在有「毒」危機中「浸淫」多日的臺灣人很少這麼「講究」,他們繼續吃冷飲、喝果汁。如被問起:「塑化劑」風波真的過去了嗎?他們會說:「慢慢過去了,有部門檢驗呀。」  有的謹慎、有的隨大流、有的「無所謂」,臺灣人個性的多元化,只是多元臺灣的一個縮影。
  • 聊一聊宋朝的分食、合食制和今天的飲食文化
    聯想宋朝時的包頭還在遼國統治下,不過在那時,遼國人是主張學習漢人文化的,把穿漢服都作為一種時尚。而那時宋太祖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以後,採用的是「以文制武」的治國方針。在發展經濟上,主張安居樂業的大興農業。與此同時宋朝的各位皇帝不但不抑制商貿的發展,還大肆鼓勵興商。且一改唐以前那種入夜息市、城門緊閉,老百姓家家戶戶也關門熄燈的舊習。
  • 以吃來排輩分,以食來論階層:且看古代達官貴族的飲食譜系
    文|野離離在早先的中國社會,人分三六九等,飲食也一樣。東漢的史學家班固,他把人類分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在每個等級中又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