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奉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香草以靈均為知己,蓴鱸以季鷹為知己,瓜以邵平為知己,雞以宋宗為知己,鵝以右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琵琶以明妃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若松之於秦始,鶴之於衛懿,正所謂不可與作緣者也。
古往今來,知己都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知己,那到底什麼才是知己,找一個知己怎麼就那麼的難呢?
知己的定義
知己本來的意思是理解、賞識、能夠發掘看懂自己,知己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楚策四》中的「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這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說的是以前有一個叫做伯樂的人,有一門相馬的好手藝,有一次在山路上,在路邊碰到一匹被遺棄的蒼老馬匹;
這批馬滿身是傷,長期的勞作使它的馬蹄僵直了,關節也折斷了,皮膚了潰爛了,因為沒有使用價值,於是被遺棄在路旁;
伯樂看到馬匹之後,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馬披上,並且抱住馬匹放聲大哭,馬匹雖然渾身是傷,但是伯樂通過觀察馬的情況,發現這是一匹千裡馬,只是沒有被正確的使用而已;
千裡馬聽到伯樂的哭聲,非常感動,仰天長鳴,聲音就像金石碰撞一樣響亮,一直傳到天上,因為它知道,伯樂是明白自己的;
古時候的知己
古時候諸侯爭霸,那時候都是男人的天下,講究大丈夫應當建功立業,所以許多人喜歡著書立說用來抒發理想與抱負,希望博得人們的認同和支持,而知己主要是指和自己思想觀念一致,趣味相投的人。
運用在王道上,通過伯樂發現千裡馬的故事來表達上位者需要有一雙睿智的眼睛,能夠善於發現真正的人才,同時也警醒上位者要能夠恰當的使用人才;
運用在臣道上,是有遠大抱負的人渴望得到賞識,獲得施展抱負的機會,希望能夠有一個伯樂一樣睿智眼光的智者,能夠發現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像千裡馬一樣被埋沒了才能;
人們常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就是如果有能夠有懂得自己,理解自己的人,即使是為他去犧牲一切也是值得這個意思。
近代的知己
在近代,人們的思想慢慢轉變,但是世道並不太平,許多有能力與理想的人都不敢表現出來,如果表現出來的話,不僅沒有渠道實現,甚至還會被當做典型被迫害,正所謂「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就是這個意思。
人們為了逃避現實,許多人整日沉醉在燈紅酒綠當中,於是就發展出來紅顏知己、藍顏知己之類的知己,希望在對方那裡得到慰藉;
這種知己就像是船舶遇到了風浪,只是為了尋找一個臨時的港灣,可以停靠一時,但是註定不會長久,只是走表面功夫,走不到內心,確切的說根本算不上知己,宛如鏡中花水中月,虛幻不實,稍微一觸碰就煙消雲散。
近代的人經常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表達對知己難求,以及對知己的渴望。
現代的知己
到了現代,人們的生活變得安逸,在經過外來文化的衝擊後,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被外來文化所改變,又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導致現在的男女比例失調,這個時候的知己更多的是用在找對象方面。
很多人找對象的時候,都喜歡說找一個懂自己的人,但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是懂自己,怎麼樣才算是懂自己,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更別說去找到那個懂自己的人了
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用「相交滿天下,相知無一人」來形容自己現狀的原因。
找不到知己的原因分析
古時候的人找不到知己,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活動範圍小,加上知識普及率較低,想要找一個知己,難就難在世上的知己非常少,不僅需要天時和地利,還需要有合適的人,所以知己對於古時候的人來說,無疑是非常難求的。
近代的人找不到知己,主要是因為環境和氛圍不允許,大多數人都是差不多的,雖然有許多可能會成為知己的人,但是必須要有所隱藏,如果有一個不一樣的,就會顯得非常另類,就會被排擠甚至打壓,這個時候想找知己,難的是遇到那個合適的人。
現代的人找不到知己,主要是因為對知己的認知出現了問題,片面的理解了知己的含義以及作用,即使是有了便利的條件和寬鬆的環境,卻依舊不能找到那個合適的人,於是只能仰天長嘆一聲「知己難求啊」。
古往今來,大多數人沒有找到知己只是因為沒有明白知己的意義或者偏離了知己的本意、錯誤的理解了知己的意義,知己不一定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物品或者植物。
如果把知己僅僅限定在某一個範圍內,想要找到知己不僅是難上加難,而且會錯失許多的樂趣。
想要找到知己,就必須先搞清楚知己的定義,知己是一個人與其他內心相通的事物之間的事情,如果不能找到那個心與心相通的事物,就隨意確定了一個「知己」,最終也會分道揚鑣。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希望所有人都能夠清楚的明白知己的意義,然後奮力前行,早日找到自己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