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垃圾分類新風尚 文明城市我先行

2020-12-17 瀟湘晨報

713個居住小區規範設置垃圾投放點3871個,撤併率38.8%,平均144.6戶一座投放站;桶站全部完成密閉化升級改造,並建設驛站301座,數量居全市第一;149輛各類垃圾收運車噴塗並加裝計量稱重系統;日處理能力達2530噸的有機質垃圾處理站,已完成初步方案設計……

一組組數字,記錄的是通州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堅實腳印,也奠定了十月份垃圾分類綜合排名在城區中位列第一的好成績。這一組組數字的背後,更是凝聚著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努力改善生活環境的樸素故事。

分類:餐桌上的兩個小鋁盆

最近,家住雲景北裡社區的盧麗一家人共同進餐的畫面有了小變化。每到飯點,餐桌上就會出現兩個小鋁盆,分別盛放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餐後再倒入不同的垃圾袋。朋友來她家都為這一就餐細節豎起大拇指。

盧麗引導兩個孩子分類投放垃圾

誰能想到這個小變化,竟是源於孩子的敏銳觀察。「以前,在吃大骨和魚蝦的時候,我們在餐桌上墊張抽紙,然後再收拾。但孩子們說這樣既浪費抽紙,收拾餐桌時還要二次分類,不如準備個小盆子,從一開始就分開。」於是,垃圾分類小鋁盆正式「上崗」。別說,它們還真幫家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現在,不僅是三餐時間,小鋁盆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在客廳吃水果或其他產生廚餘垃圾的食物時,都會先把垃圾分類放在小盆裡,吃完再一起倒,非常方便。」

在盧麗看來,準確分好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是關鍵,廚房便成了垃圾分類「重地」。她家的廚餘垃圾袋就掛在櫥櫃邊,菜葉菜根、果皮果核、雞蛋殼等隨手就能扔。而做飯用過的廚房紙、各種食品包裝袋等,則會被扔進其他垃圾桶。

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盧麗家的生活習慣,還培養了源頭分類意識。「要讓垃圾從一產生就各歸各類,不讓一塊骨頭『走錯路』,也不讓一塊電池『找錯家』。」盧麗家的垃圾源頭分類越做越細。就連平日產生量很少的有害垃圾,也有了專門的「暫住點」——門廳柜子上的小紙盒。「像紐扣電池、過期藥物都會暫時放裡面,出門時順手就帶下去了。」

讓盧麗欣慰的是,家裡兩個孩子不僅垃圾分類意識強,而且還能做到垃圾分類不怕髒。在投放廚餘垃圾時,他們都會主動把塑膠袋抖淨再單獨扔到其他垃圾箱中。

盧麗笑言,現在家中的每位成員既是垃圾分類踐行者,也是監督員,如果發現分類錯誤,都會及時糾正。

值守:「火眼金睛」識錯投

早晨7:30-9:30,晚上5:30-7:30,每周2到4次,35歲的侯小靜都會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垃圾桶站旁。「又來這麼早?」鄧阿姨一出門,就看見侯小靜樂呵呵地守在桶站旁。「早上好呀!嚯,今天您這垃圾分得真乾淨!」娃娃臉的小靜幫著鄧阿姨推開垃圾箱蓋。得到小靜的誇獎,阿姨挺得意。

侯小靜在桶站旁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小靜每天很忙。她既是永樂店社區青年匯一名活躍的骨幹社工,又是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的一名熱心志願者,同時還是新招募志願者的「老師」。自垃圾分類正式實施以來,她一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宣傳垃圾分類,一邊和招募的青年志願者一起參與桶前值守。

雖然每天都要和髒臭的垃圾「打交道」,但她幹起活兒一點不含糊,總會幫著大家仔細分揀廚餘垃圾。「我還要為咱們青年志願者做培訓,所以自己更得做好示範了。」侯小靜說。

「我們的志願者隊伍不斷擴大,不僅有年輕人,還有幾位退休的阿姨也加入其中。」侯小靜介紹。

最初,居民投放廚餘垃圾多少會摻雜些其他垃圾。認真負責的侯小靜就逐個破袋檢查,幫著把其他垃圾挑出去。「大家容易扔錯的有餐巾紙、椰子殼、榴槤殼等。這些垃圾雖然都跟吃的有關,但不易生化降解,所以不能算作廚餘垃圾,應該是其他垃圾。」侯小靜說,經過志願者的耐心解釋介紹,現在居民分錯垃圾的情況越來越少,需要志願者破袋處理的也明顯減少。

「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日常產生量最大,是我們守桶的重點。但有害垃圾裡面也有『學問』。」侯小靜越幹越有經驗,她舉例說,「大家都知道電池是有害垃圾,但其實不同電池也是要分類的。充電電池和紐扣電池屬於有害垃圾,但一般使用的一次性電池已基本實現了無汞化,能投放在『其他垃圾』裡。兩者應區別對待。所以看到有扔電池的,我們也會多問一句、多看一眼。」侯小靜深有感觸地說,桶前值守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幫著志願者練就了「打眼一看」就能辨識錯投的「火眼金睛」。

細心的她還發現,很多老人投放垃圾時都帶著孩子,於是他們在小區裡設計了互動環節,準備一些小禮物,通過小遊戲或者現場「演練」,讓居民尤其是小朋友學習、參與垃圾分類。「當有一天我們這些『守桶人』都『下崗』了,就說明我們真正做到了全民垃圾分類,我期待著那天。」侯小靜說。

投放:兩秒破袋不髒手

「不用太往裡,您在上邊一帶就劃開了。」張新是通州區永順鎮惠蘭美居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每天一大早,他都會早早來到自己負責的垃圾投放點。除了給街坊鄰居講講如何垃圾分類,他還會指導大家使用「破袋神器」。騰出點時間,他就再順手給桶邊的小「神器」消消毒。

張新向居民演示「破袋神器」使用方法

而兩個月前還不是這樣。張新值守的這個全包裹式垃圾箱,整體用起來都挺順手,但要把廚餘垃圾從塑膠袋裡抖出來,一些居民覺得不方便。「把原本包好的垃圾袋破開,既耽誤時間又容易弄髒手。」為了避免當場破袋,一些居民特意避開志願者值守時段前來投放。發現這個情況後,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一直在琢磨,怎麼藉助小工具,幫著居民解決破袋「大問題」。經過一番集思廣益,破袋小神器誕生了!「自打給垃圾桶裝上這個小工具,大伙兒扔垃圾方便多了。」張新挺高興。

這個工具誕生的過程,張新都看在眼裡。設計之初,特意請教了有手藝活兒的老居民,再結合其他地方的經驗,才有了現在的「破袋神器」。「你別看它個頭小,設計卻簡單精巧。它的整體由一排鋸齒構成,後端用旋鈕固定在垃圾桶上,整體架在垃圾桶口的中間位置。扔垃圾時,只需用塑膠袋掛住鋸齒,輕輕一拉,垃圾便可從破口掉入垃圾桶,過程僅需兩三秒。」張新介紹起這款小「神器」特別自豪,鋸齒間距和長短也經過多次實驗而來,既能一次破袋又不會鉤掛塑膠袋,不僅解決了居民拆袋、解袋、髒手的煩惱,廚餘垃圾「純淨度」也隨之提高。

清運:廚餘垃圾半天三車收不完

早上5點天還沒亮,37歲的李亮和同事劉俊準時出現在通州京環公司固廢清運中心院內,提前半小時到崗。他們二位都是這裡的清潔工。等待他們的,是城區內5座農貿市場和十餘個社區裡的廚餘垃圾。

李亮駕駛廚餘垃圾清運車向消納站出發

「前幾年,半天也收不滿一車廚餘垃圾,今年就不同了,廚餘垃圾揀出量明顯增加。特別是夏天,瓜果皮核多,早班從早上5點到中午12點,3噸半的清運車,有時拉三車也裝不完。高峰期時,下午、晚上班組得連續作戰。」李亮和劉俊都是通州本地人,儘管搭檔時間不長,配合已是很默契。

「先去農貿市場,8點以後去小區,這樣不會影響居民休息。」8點30分,李亮駕駛著廚餘垃圾清運車開進大馬莊新園,分揀員早就等候在那裡。「今天廚餘垃圾有6桶,你檢查下,分得怎麼樣?」李亮動作麻利地打開桶蓋,一股隔夜的餿臭味迎面撲來,但他好像沒有聞到一樣,從車裡掏出一根長棍,伸到每個桶底鉤了幾下。這是現在通州區環衛部門每輛廚餘垃圾運輸車上的「標配」,如果桶內有塑膠袋等雜物,基本上都能被鉤出來。這麼做,既是為了檢查小區的分類質量,也能減少後端粉碎處置的麻煩。

「非常好,幾乎沒有塑膠袋。」檢查完垃圾桶,搭檔劉俊立馬上前,搬桶、掛桶,按動按鈕,一氣呵成,6桶廚餘垃圾很快被一一倒進車內。每清倒完幾桶垃圾,李亮都會順著車上扶梯爬到車廂的頂部,用鏟子把堆積在傾倒口的垃圾往密閉車廂內部推。「廚餘垃圾裡有不少玉米殼、瓜果皮等,體積比較大,這麼鏟幾下,能留出更多空間。」一個上午,李亮得這樣爬上爬下二十多次。

冬天早上冷,但二人上衣卻汗溼一片。「起初,大家對垃圾分類不是很清楚,我們還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再二次甚至多次分揀。現在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強,基本『一次過』,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李亮說,這個崗位再累,總要有人去幹。更何況現在社會各界對我們環衛都很重視,居民也很配合,沒有道理不幹好。

消納:廚餘垃圾能「裸投」

「餐廚廢棄物,今日消耗:197.53噸;沼渣,今日產量:67.54噸……」位於張家灣鎮的通州有機質垃圾處理站總控室,電子大屏上不僅監控著每一個生產環節,而且顯示各類數據。運營部二班班長張濤認真記錄著關鍵數據。

張濤每天都要去車間給設備「測溫」

張濤所在站點負責處理全區所有的有機廢棄物。這裡24小時不間斷作業,日處理能力達600噸,其中廚餘垃圾200餘噸,在全國能同時處理3種有機廢棄物的站點中,是規模最大的一處。垃圾從「運進來」到「走出去」,全自動封閉運行。

雖然每天運送垃圾的車輛不斷,但卸料車間內毫無異味,也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垃圾車都是密封車廂,卸料區使用感應艙門。垃圾車到指定位置打開車後蓋,垃圾便自動落入坑內,這將傾倒時散發的臭味抑制到最小。」張濤解釋說。

每天,他還有項重要任務——去車間給設備「測溫」。說話間,張濤已經麻利地爬上預處理車間的三層。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清運車將垃圾投送到投料池內,經過分揀去掉混雜的生活垃圾,然後經過粉碎、沉澱、加熱等工序,最終這些垃圾變成了可利用的油脂、沼氣、沼渣等「寶貝」。

車間很忙。從5月1日實行生活垃圾分類以來,該站平均每天處理的廚餘垃圾量增加了三四十噸,目前日處理廚餘垃圾180噸左右,幾乎是滿負荷運轉。「這一變化歸根於垃圾分類的有效推進。」張濤說,去年底日均進站廚餘垃圾約為150噸,其中大部分來自餐館。5月起,來自居民區的廚餘垃圾明顯增多。

垃圾分清了,對垃圾處理設備也是個好消息。「垃圾分類前,進廠的廚餘垃圾裡雜物特別多,甚至混進紡織品,一旦纏繞上旋轉的設備就會造成卡頓,只能停機人工清理。有時人工清掏能清理出滿滿一倉雜物……」說起以前的「麻煩」,張濤直搖頭。

現在,垃圾分類越來越準確,不裝袋的廚餘垃圾可以直接從垃圾桶「裸投」進垃圾車。這樣再進處理倉就更輕鬆了,如果其中混有雜質,就能一眼發現。「廚餘垃圾純度高了,大大提高了處理站的產能效率。」張濤說。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來源:北京通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北京通州:垃圾分類我先行 親子同行創文明
    玩轉新時尚,分類我先行。北京通州臨河裡街道淨水園社區於近期舉辦垃圾分類主題趣味活動,讓居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再次鞏固垃圾分類知識,進一步樹立環保理念。小手拉大手 分類總動員為了讓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有效落實到社區親子家庭中,北京通州淨水園社區在近日開展了「小手拉大手 分類總動員」垃圾分類親子活動。小朋友和家長正在進行家庭垃圾我畫你猜遊戲活動需要小朋友和家長一起配合完成垃圾分類比賽、家庭垃圾我畫你猜、問題搶答等遊戲環節。小朋友們熱情參與,將平時積累的垃圾分類知識施展得淋漓盡致。
  • 垃圾分類我先行 倡導文明新風尚——道外區教育系統垃圾分類宣教、推廣主題教育活動側記
    為增進老師和同學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深入了解,進一步增強老師、同學們及家長們的環保意識,引導大家都能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9月14日上午,哈爾濱市道外區教育局、道外區城管局及太平辦事處中郵社區在育英小學校聯合舉辦了「垃圾分類我先行,倡導文明新風尚」主題教育活動。
  • 「垃圾分類」爭做「垃圾分類小能手」,倡樹環保文明新風尚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財富,做好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降低處理成本,還能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為引導隊員們樹立環保文明新理念,養成垃圾分類良好習慣,嶗山區中韓街道垃圾分類辦公室與嶗山區東韓小學聯合開展「爭做『垃圾分類小能手』,倡樹環保文明新風尚」活動。
  • 巾幗志願我先行,垃圾分類新風尚丨新華社區垃圾分類知識主題活動
    巾幗志願我先行,垃圾分類新風尚丨新華社區垃圾分類知識主題活動 2020-12-24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邢臺市第十九中學開展「垃圾分類新風尚,助力文明新生活」活動
    近日,邢臺市第十九中學開展「垃圾分類新風尚,助力文明新生活」主題實踐系列活動.活動通過線下遊戲、徵文、舊物改造等活動使學生更系統的了解垃圾分類知識,逐步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形成垃圾分類意識、環保意識,不斷將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形成習慣。
  • 垃圾分類新時尚 爭做文明北京人
    為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進一步增強市民群眾垃圾分類意識。由首都文明辦、市城管委聯合主辦的「垃圾分類新時尚 爭做文明北京人」——北京市垃圾減量、垃圾分類進社區活動,10月24日和25日,在北京市昌平區天龍苑社區、北京市朝陽區安慧東裡社區共舉辦六場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 通州永順鎮成立一個新聯盟,助力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全民行動。近日,垃圾分類成為了百姓中的熱門話題。永順鎮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更好的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進行,組織黨員志願者進門入戶,向居民發放宣傳單以及兩桶一袋的使用說明。永順鎮城管執法隊結合實際,採取多種形式,促進責任單位和個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義務,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的有效實施。近日,他們深入北工大通州分校、友誼醫院通州分院、北京五中通州分校、社區等地發放指導手冊,張貼宣傳海報,講解相關政策,加大法規宣傳力度,進一步引導社會單位和居民自覺落實垃圾分類,規範分類投放行為。
  • 新時代文明實踐丨垃圾分類進校園 再掀綠色環保「小旋風」
    2021 年1月1日,《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正式在全市範圍內施行,為確保《條例》順利實施,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準確率,近日,一場以「垃圾分類伴我成長 文明滻灞你我共創」為主題的垃圾分類文明風尚學生志願者服務隊授旗儀式暨垃圾分類進校園大型普法宣傳活動熱烈舉行。
  • 垃圾分類新時尚 校園文明我先行——碑林區五味什字小學舉行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更好地宣傳垃圾分類對環境的益處,普及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踐行「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11月19日下午,碑林區五味什字小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新時尚 校園文明我先行」主題活動。
  • 「家校攜手做好垃圾分類,共創文明城市文明校園」
    為助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強家長和學生垃圾分類回收意識,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引導綠色環保新風尚,6月11日下午開封第三十一中學在一樓報告廳舉行了「家校攜手做好垃圾分類,共創文明城市文明校園」的知識講座。
  • 垃圾分類「家」行動丨小手拉大手,我們一起來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經正式實施。在這個特殊的假期和學習階段,有意思的線上活動那麼多,再不趕個新時尚,你就out了。疫情之下,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尤為重要,而垃圾分類就是生活新時尚。為了讓更多家庭行動起來,北京市婦聯於2020年3月起開展「美麗北京家行動,垃圾分類我先行」主題實踐活動,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弍,帶動家庭自覺踐行垃圾分類。活動得到很多家庭和學生的積極參與,第十四期繼續帶來一批有創意的作品,和大家分享,快來圍觀吧!
  • 「線上+線下」垃圾分類 北京通州區多部門在行動
    垃圾運輸車換新顏 與垃圾桶顏色對應分類好的垃圾將不再「一鍋端」。北京城市副中心啟動「四色」垃圾運輸車試點,和「四色」垃圾分類桶顏色對應,便於市民識別和監督,確保在收集和運輸過程中不出現混裝混運。預計年底前,通州區所有品類垃圾轉運車將全部「換裝」。
  • 「慢跑+撿拾垃圾」, 引領垃圾分類新風尚
    今年,風靡北京、上海、廣州的「撿跑中國」首次跑進佛山。12月12日上午,由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佛山市禪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主辦的「撿跑中國 重塑2020」——垃圾分類 佛山在行動在佛山嶺南天地熱力開跑,來自佛山各區約300名市民紛紛通過實際行動,踐行垃圾分類。主辦方表示,舉辦這次撿跑活動,旨在通過流行的環保時尚運動,將垃圾分類的生活理念傳遞到千家萬戶,讓市民養成垃圾分類處理和循環利用的良好習慣,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共建美麗佛山。
  • 淄博市淄川區楊寨中心小學:垃圾分類新風尚 綠色生活我先行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9日訊為進一步培育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引導學生樹立「垃圾分類就是新風尚」的生活理念,6月18日淄川區楊寨中心小學舉行了以「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為主題班會活動,號召學生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 通州首批垃圾分類投放站上崗!積分可換日用品!怎麼分類點開看
    北京通州發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發布 目前,通州已在玉橋、北苑、新華、中倉等街道的7個小區內,首批設置了35個值守服務式垃圾分類投放站點,垃圾分類指導員開啟「值守式服務」,助力轄區垃圾有序分類。
  • 垃圾分類我先行,共建綠色航空城!與航空基地一起來吧~
    可回收物垃圾分類是一種社會新風尚在街道、在社區在校園、在企業分布在基地各點位的分類垃圾桶用它們的存在時刻提醒你做文明「分類人」~創建文明分類航空城航空人在行動~12月7日上午,航空基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在航空科技大廈舉辦,力求進一步提高轄區群眾、企業、機關等各行業領域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參與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縱深開展
  • 宿遷解鎖垃圾分類新樣本
    12月11日上午,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部署相關工作。根據會議通知要求,市委宣傳部、市城管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等相關部門在宿遷智能城市科技館分會場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參會。「今天,你分了嗎?」
  • 通州區平潮鎮「花壩人家」垃圾分類宣傳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為了營造健康整潔的生活環境, 努力建設和諧宜居的美麗家園,平潮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鎮關工委、花壩村實踐站, 利用暑期時間,舉辦了一期「七彩夏日---垃圾分類我先行」主題活動。通過玩遊戲,對不同的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桶內,在活動中掌握垃圾分類的小竅門,提高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
  • 建分類驛站添智能設備 豐臺讓垃圾分類成生活「新風尚」
    建分類驛站添智能設備 豐臺讓垃圾分類成生活「新風尚」
  • 引領首都好風尚,傳唱文明新童謠
    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優秀童謠作品,啟迪心智、塑造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建國門街道積極組織各社區、轄區內校園參與首都文明辦、市教委等四部門聯合開展的「好少年唱響文明新風尚」新童謠徵集推廣活動,轄區居民、學生踴躍參與,充分發揮自身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