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個居住小區規範設置垃圾投放點3871個,撤併率38.8%,平均144.6戶一座投放站;桶站全部完成密閉化升級改造,並建設驛站301座,數量居全市第一;149輛各類垃圾收運車噴塗並加裝計量稱重系統;日處理能力達2530噸的有機質垃圾處理站,已完成初步方案設計……
一組組數字,記錄的是通州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堅實腳印,也奠定了十月份垃圾分類綜合排名在城區中位列第一的好成績。這一組組數字的背後,更是凝聚著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努力改善生活環境的樸素故事。
分類:餐桌上的兩個小鋁盆
最近,家住雲景北裡社區的盧麗一家人共同進餐的畫面有了小變化。每到飯點,餐桌上就會出現兩個小鋁盆,分別盛放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餐後再倒入不同的垃圾袋。朋友來她家都為這一就餐細節豎起大拇指。
盧麗引導兩個孩子分類投放垃圾
誰能想到這個小變化,竟是源於孩子的敏銳觀察。「以前,在吃大骨和魚蝦的時候,我們在餐桌上墊張抽紙,然後再收拾。但孩子們說這樣既浪費抽紙,收拾餐桌時還要二次分類,不如準備個小盆子,從一開始就分開。」於是,垃圾分類小鋁盆正式「上崗」。別說,它們還真幫家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現在,不僅是三餐時間,小鋁盆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在客廳吃水果或其他產生廚餘垃圾的食物時,都會先把垃圾分類放在小盆裡,吃完再一起倒,非常方便。」
在盧麗看來,準確分好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是關鍵,廚房便成了垃圾分類「重地」。她家的廚餘垃圾袋就掛在櫥櫃邊,菜葉菜根、果皮果核、雞蛋殼等隨手就能扔。而做飯用過的廚房紙、各種食品包裝袋等,則會被扔進其他垃圾桶。
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盧麗家的生活習慣,還培養了源頭分類意識。「要讓垃圾從一產生就各歸各類,不讓一塊骨頭『走錯路』,也不讓一塊電池『找錯家』。」盧麗家的垃圾源頭分類越做越細。就連平日產生量很少的有害垃圾,也有了專門的「暫住點」——門廳柜子上的小紙盒。「像紐扣電池、過期藥物都會暫時放裡面,出門時順手就帶下去了。」
讓盧麗欣慰的是,家裡兩個孩子不僅垃圾分類意識強,而且還能做到垃圾分類不怕髒。在投放廚餘垃圾時,他們都會主動把塑膠袋抖淨再單獨扔到其他垃圾箱中。
盧麗笑言,現在家中的每位成員既是垃圾分類踐行者,也是監督員,如果發現分類錯誤,都會及時糾正。
值守:「火眼金睛」識錯投
早晨7:30-9:30,晚上5:30-7:30,每周2到4次,35歲的侯小靜都會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垃圾桶站旁。「又來這麼早?」鄧阿姨一出門,就看見侯小靜樂呵呵地守在桶站旁。「早上好呀!嚯,今天您這垃圾分得真乾淨!」娃娃臉的小靜幫著鄧阿姨推開垃圾箱蓋。得到小靜的誇獎,阿姨挺得意。
侯小靜在桶站旁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小靜每天很忙。她既是永樂店社區青年匯一名活躍的骨幹社工,又是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的一名熱心志願者,同時還是新招募志願者的「老師」。自垃圾分類正式實施以來,她一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宣傳垃圾分類,一邊和招募的青年志願者一起參與桶前值守。
雖然每天都要和髒臭的垃圾「打交道」,但她幹起活兒一點不含糊,總會幫著大家仔細分揀廚餘垃圾。「我還要為咱們青年志願者做培訓,所以自己更得做好示範了。」侯小靜說。
「我們的志願者隊伍不斷擴大,不僅有年輕人,還有幾位退休的阿姨也加入其中。」侯小靜介紹。
最初,居民投放廚餘垃圾多少會摻雜些其他垃圾。認真負責的侯小靜就逐個破袋檢查,幫著把其他垃圾挑出去。「大家容易扔錯的有餐巾紙、椰子殼、榴槤殼等。這些垃圾雖然都跟吃的有關,但不易生化降解,所以不能算作廚餘垃圾,應該是其他垃圾。」侯小靜說,經過志願者的耐心解釋介紹,現在居民分錯垃圾的情況越來越少,需要志願者破袋處理的也明顯減少。
「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日常產生量最大,是我們守桶的重點。但有害垃圾裡面也有『學問』。」侯小靜越幹越有經驗,她舉例說,「大家都知道電池是有害垃圾,但其實不同電池也是要分類的。充電電池和紐扣電池屬於有害垃圾,但一般使用的一次性電池已基本實現了無汞化,能投放在『其他垃圾』裡。兩者應區別對待。所以看到有扔電池的,我們也會多問一句、多看一眼。」侯小靜深有感觸地說,桶前值守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幫著志願者練就了「打眼一看」就能辨識錯投的「火眼金睛」。
細心的她還發現,很多老人投放垃圾時都帶著孩子,於是他們在小區裡設計了互動環節,準備一些小禮物,通過小遊戲或者現場「演練」,讓居民尤其是小朋友學習、參與垃圾分類。「當有一天我們這些『守桶人』都『下崗』了,就說明我們真正做到了全民垃圾分類,我期待著那天。」侯小靜說。
投放:兩秒破袋不髒手
「不用太往裡,您在上邊一帶就劃開了。」張新是通州區永順鎮惠蘭美居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每天一大早,他都會早早來到自己負責的垃圾投放點。除了給街坊鄰居講講如何垃圾分類,他還會指導大家使用「破袋神器」。騰出點時間,他就再順手給桶邊的小「神器」消消毒。
張新向居民演示「破袋神器」使用方法
而兩個月前還不是這樣。張新值守的這個全包裹式垃圾箱,整體用起來都挺順手,但要把廚餘垃圾從塑膠袋裡抖出來,一些居民覺得不方便。「把原本包好的垃圾袋破開,既耽誤時間又容易弄髒手。」為了避免當場破袋,一些居民特意避開志願者值守時段前來投放。發現這個情況後,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一直在琢磨,怎麼藉助小工具,幫著居民解決破袋「大問題」。經過一番集思廣益,破袋小神器誕生了!「自打給垃圾桶裝上這個小工具,大伙兒扔垃圾方便多了。」張新挺高興。
這個工具誕生的過程,張新都看在眼裡。設計之初,特意請教了有手藝活兒的老居民,再結合其他地方的經驗,才有了現在的「破袋神器」。「你別看它個頭小,設計卻簡單精巧。它的整體由一排鋸齒構成,後端用旋鈕固定在垃圾桶上,整體架在垃圾桶口的中間位置。扔垃圾時,只需用塑膠袋掛住鋸齒,輕輕一拉,垃圾便可從破口掉入垃圾桶,過程僅需兩三秒。」張新介紹起這款小「神器」特別自豪,鋸齒間距和長短也經過多次實驗而來,既能一次破袋又不會鉤掛塑膠袋,不僅解決了居民拆袋、解袋、髒手的煩惱,廚餘垃圾「純淨度」也隨之提高。
清運:廚餘垃圾半天三車收不完
早上5點天還沒亮,37歲的李亮和同事劉俊準時出現在通州京環公司固廢清運中心院內,提前半小時到崗。他們二位都是這裡的清潔工。等待他們的,是城區內5座農貿市場和十餘個社區裡的廚餘垃圾。
李亮駕駛廚餘垃圾清運車向消納站出發
「前幾年,半天也收不滿一車廚餘垃圾,今年就不同了,廚餘垃圾揀出量明顯增加。特別是夏天,瓜果皮核多,早班從早上5點到中午12點,3噸半的清運車,有時拉三車也裝不完。高峰期時,下午、晚上班組得連續作戰。」李亮和劉俊都是通州本地人,儘管搭檔時間不長,配合已是很默契。
「先去農貿市場,8點以後去小區,這樣不會影響居民休息。」8點30分,李亮駕駛著廚餘垃圾清運車開進大馬莊新園,分揀員早就等候在那裡。「今天廚餘垃圾有6桶,你檢查下,分得怎麼樣?」李亮動作麻利地打開桶蓋,一股隔夜的餿臭味迎面撲來,但他好像沒有聞到一樣,從車裡掏出一根長棍,伸到每個桶底鉤了幾下。這是現在通州區環衛部門每輛廚餘垃圾運輸車上的「標配」,如果桶內有塑膠袋等雜物,基本上都能被鉤出來。這麼做,既是為了檢查小區的分類質量,也能減少後端粉碎處置的麻煩。
「非常好,幾乎沒有塑膠袋。」檢查完垃圾桶,搭檔劉俊立馬上前,搬桶、掛桶,按動按鈕,一氣呵成,6桶廚餘垃圾很快被一一倒進車內。每清倒完幾桶垃圾,李亮都會順著車上扶梯爬到車廂的頂部,用鏟子把堆積在傾倒口的垃圾往密閉車廂內部推。「廚餘垃圾裡有不少玉米殼、瓜果皮等,體積比較大,這麼鏟幾下,能留出更多空間。」一個上午,李亮得這樣爬上爬下二十多次。
冬天早上冷,但二人上衣卻汗溼一片。「起初,大家對垃圾分類不是很清楚,我們還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再二次甚至多次分揀。現在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強,基本『一次過』,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李亮說,這個崗位再累,總要有人去幹。更何況現在社會各界對我們環衛都很重視,居民也很配合,沒有道理不幹好。
消納:廚餘垃圾能「裸投」
「餐廚廢棄物,今日消耗:197.53噸;沼渣,今日產量:67.54噸……」位於張家灣鎮的通州有機質垃圾處理站總控室,電子大屏上不僅監控著每一個生產環節,而且顯示各類數據。運營部二班班長張濤認真記錄著關鍵數據。
張濤每天都要去車間給設備「測溫」
張濤所在站點負責處理全區所有的有機廢棄物。這裡24小時不間斷作業,日處理能力達600噸,其中廚餘垃圾200餘噸,在全國能同時處理3種有機廢棄物的站點中,是規模最大的一處。垃圾從「運進來」到「走出去」,全自動封閉運行。
雖然每天運送垃圾的車輛不斷,但卸料車間內毫無異味,也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垃圾車都是密封車廂,卸料區使用感應艙門。垃圾車到指定位置打開車後蓋,垃圾便自動落入坑內,這將傾倒時散發的臭味抑制到最小。」張濤解釋說。
每天,他還有項重要任務——去車間給設備「測溫」。說話間,張濤已經麻利地爬上預處理車間的三層。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清運車將垃圾投送到投料池內,經過分揀去掉混雜的生活垃圾,然後經過粉碎、沉澱、加熱等工序,最終這些垃圾變成了可利用的油脂、沼氣、沼渣等「寶貝」。
車間很忙。從5月1日實行生活垃圾分類以來,該站平均每天處理的廚餘垃圾量增加了三四十噸,目前日處理廚餘垃圾180噸左右,幾乎是滿負荷運轉。「這一變化歸根於垃圾分類的有效推進。」張濤說,去年底日均進站廚餘垃圾約為150噸,其中大部分來自餐館。5月起,來自居民區的廚餘垃圾明顯增多。
垃圾分清了,對垃圾處理設備也是個好消息。「垃圾分類前,進廠的廚餘垃圾裡雜物特別多,甚至混進紡織品,一旦纏繞上旋轉的設備就會造成卡頓,只能停機人工清理。有時人工清掏能清理出滿滿一倉雜物……」說起以前的「麻煩」,張濤直搖頭。
現在,垃圾分類越來越準確,不裝袋的廚餘垃圾可以直接從垃圾桶「裸投」進垃圾車。這樣再進處理倉就更輕鬆了,如果其中混有雜質,就能一眼發現。「廚餘垃圾純度高了,大大提高了處理站的產能效率。」張濤說。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來源:北京通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