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題目總共有11道。不出大家所料,其中3道作文題,使用了疫情相關的素材。分別是全國Ⅱ卷、全國新高考Ⅰ卷、天津卷。此類素材,肯定很多考生都有提前準備,遇到這一類的相對來說考生較容易下筆。但這類熱點素材文章,是很難出高分的,除非文筆確實很好。基本這些地區的考生,在作文分上沒什麼太大懸殊。但對於其他作文題目,還是值得分析一下。
高考結束·網絡供圖
全國Ⅰ卷,是關於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材料作文,雖然沒有要求文體,但基本就是「歷史人物論」。這個題目還是比較符合高考作文的「身份」,這一類有點像古代科舉應試題目。即使對這三人之前不了解的,把所給的材料運用好了,也完全可以寫出文章。比如把材料分開引用,分作敘述和議論。建議以後高考作文多出這些「歷史事件人物論」,即考察考生邏輯認知分析能力,而且最重要的,能夠寫出各自的文風。全國Ⅱ卷,文體是「演講稿」。注意文體格式,把材料所謂的名人名言充分引用,再結合疫情國際互助的引入,基本上就是出題人所想看到的。
高考現場·網絡供圖
全國III卷的作文,客觀地從給的材料來看,其實並不適合高中生去寫。尤其前半段,材料文字的引導,很容易給考生產生誤導。如果單純地盯著「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什麼」、「如何生活的更有意義」,這樣人生哲學問題。考生如何寫,都不可能寫出來好文章。這類型的題目還有浙江卷,談「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的看法。這樣的命題讓高中生如何去寫?這些學生基本都是在學校,不會對這些有太多認識,更妄談看法。
進入考場·網絡供圖
全國新高考Ⅰ卷,材料純粹的疫情相關,緊扣主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開頭寫疫情大環境,然後把疫情中的距離和聯繫分寫一段(材料合理使用),再相結合寫一段,結尾生發一下抒情和感慨。這一類作文內容結構也基本就這樣。全國新高考Ⅱ卷,是我個人認為2020年高考作文裡,出題最好的。這個題目其實就是「我的城市」;體裁是「主持詞」,就是城市宣傳視頻的腳本寫作。這類文字創作,一定要有鏡頭感,另外按照時間軸、空間軸來敘述說明就行了。之所以認為這個題目最好,一是考生有內容可寫,二是鍛鍊考生文案寫作能力。
考場·網絡供圖
北京卷,仍然採用歷年兩個材料自選一個。看似比其他試卷新穎,這樣的出題類型真不提倡。增加考生選擇難度和時間,特別是處於「中等偏上成績」考生(大多數考生),會在選擇哪個作文而糾結的。完全沒有給定一個材料,直接乾脆。體裁上一篇議論文,一篇記敘文。記敘文好寫一些,議論文容易出彩,各有優劣吧。天津卷的題目「中國面孔」,大家有沒有感覺這是2018年、2019年應該有的題目。在今年使用,從材料來看,也不過是「溫暖、責任、奉獻」的老調重彈。
高考·網絡供圖
上海卷屬於「哲思題」,江蘇卷屬於「時政題」。哲思內容的題目,在高考試題中出現,考生會明顯感覺考生時間太短了。從思考到腹稿成型,會佔用很多時間,再書寫出來,會比別的作文題目佔用時間。以後高考生拿到語文試卷,應該先看一下作文,尤其是「哲思題」。這樣心裡有了底,在做其他題目的時候,也是思考作文如何寫的過程。江蘇的「時政題」,雖說「文體自選」,也應該是議論文為主。先引出社會現象,添加素材;再論述「大數據信息」帶來的好處和壞處;然後用一段說明你自身體會到的好處壞處。最後著重點明這個現象,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困惑。
疫情相關圖片·來自網絡
總體來看,今年的作文題目與往年相比,並不太理想。高考作文雖然是考察考生寫作能力。但像全國III卷和浙江卷的題目,顯然已經超出考生的經歷認知,這樣能寫出怎樣的優秀文章呢,言之無物,靠文採很難。還有「疫情相關」,既然是熱點,大家都能猜到,或去練習準備過;還以此命題,我個人感覺對未考此材料的考生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