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午報
■本報記者|王健慧|文
作為「創意英倫城市體驗」系列活動之一,「理察•漢彌爾頓大師作品展」昨日在上海莫幹山路50號CQL設計中心開幕。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藝術形式———波普藝術(POPART)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介紹到中國。
1985年,波普藝術家羅申伯格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掀起了「85新潮美術」,並啟發了中國現代裝置藝術的萌芽生長。時隔20年,英國波普藝術之父理察•漢彌爾頓的作品首次來滬展出,通過其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作的裝置、拼貼等近30件作品,觀眾可零距離感受這位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如何解讀當今的創意年代。
杜尚之徒開啟波普
作為後現代主義鼻祖杜尚的學生,漢彌爾頓於1956年創造的一幅招貼畫《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成為波普藝術的先河之作。
據介紹,漢彌爾頓當年從畫報上剪下一個肌肉男和一個裸體女,兩者傲慢地成為現代公寓背景裡的主角,而大量文化產品圍繞在他們身邊:電視、卡帶錄音機、連環畫封面、福特LOGO、真空吸塵器廣告、電影鏡頭……畫中的男子手持一個碩大的棒棒糖,糖上有三個字母「POP」,一語雙關,既是Lollipop(棒棒糖)的詞尾,又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流行」、「時髦」。據說,最初POPART的命名就來自Lollipop的詞尾。「事實上,1965年之後,漢彌爾頓很少創作波普繪畫。作為社會主義者,他更關心在創作中評論政治事件;1955年,他率先以瑪麗蓮•夢露形象進行創作,體現出他一直以來對於解釋圖形多種可能性的濃厚興趣。此次由他親自按展場平面圖挑選的作品基本上不是波普作品,而是出色的設計。」漢彌爾頓好友EdvavdThovden說。
八旬老翁寶刀不老
已經85歲高齡的漢彌爾頓如今依然執著於自己的藝術,並且是一個電腦玩家。每天工作8小時之後,晚上就是他的上網時間。「以前創作大型繪畫,他需要畫許多素描,現在有時也利用計算機製圖,他還能嫻熟地編程。」EdvavdThovden介紹:「他目前正在創作一組12幅在不同環境中的人物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準備明年在威尼斯展出。」
早在1983年,漢彌爾頓就受一位瑞典生產商之邀,共同設計了一個微型電腦,被他稱作為「信息井」。網絡時代的信息暢通與支持,漢彌爾頓在那時已有預見,而這個結構簡單的三盒裝置最終便是他的一件永久「智能作品」。
「雖然漢彌爾頓創作了很多作品,但他並不喜歡自己的作品被私人收藏。」EdvavdThovden說:「他收藏了50件自己的作品。當然,他會樂意創作一些版畫讓大家收藏,而他自己收藏的繪畫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單件作品。」為披頭四推出白色設計
披頭四樂隊1968年推出的第九張正式專輯共兩張,常被稱為「白色專輯」,因為包裝上只有樂隊的名字,別無其他,這便是漢彌爾頓的創意。此張專輯發行時,披頭四樂隊正處於事業巔峰,漢彌爾頓的想法顯然體現了披頭四樂隊已無需華麗包裝、推銷,憑藉實力的「白色專輯」果然廣為流傳。此次展出的作品就包括他為該專輯(加長版)設計的封套和海報。海報是一幅樂隊成員照片的拼貼畫,當時的印刷量超過500萬張。展出作品中還有漢彌爾頓今年的新作《披頭四粘貼畫•雙面白色鐳射唱片》。據悉,為配合展覽出版的畫冊,其中的文字均由漢彌爾頓本人執筆。「現成品」的藝術再生
漢彌爾頓的大多數作品體現了藝術、高級設計和科技的融合,在將「現成品」運用到藝術創作時,他的創造又具有實用功能。
比如,他將一支博朗牌的電動牙刷和一排超大尺寸的糖制假牙聯合呈現在一起。這個超大尺寸糖制假牙一張一合,諷刺了當時的虛偽藝術評論;1979年,他為高保真音響公司Lux50周年慶而設計的《Lux50》,在1平方米的音響面板上敷上一層金屬,這臺超薄音響,看上去就是掛於牆上的一紙畫作,但事實上它至今仍能發揮音響功能。
此次展廳中央陳列的巨幅作品《頓悟》,是一個橙藍相間的巨型圓盤,創作於1964年。漢彌爾頓1963年第一次去美國時,買回了這枚印有「悄悄地塞給我」(「Slipittome」)字樣的徽章,並對它進行了再創作。他覺得這個作品體現了在美國當代藝術中,他最欣賞的「勇氣和智慧」。
名詞解釋•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產生於50年代末,在60年代形成一種國際性的文化潮流,首先出現在英國,後在美國廣泛流行,它是一種以被人輕視,被藝術鄙視的俗物為對象的藝術。這個流派標榜的正是抽象表現主義避之不及的「俗」,它的旗號是:藝術不應該是高雅的,藝術應該等同於生活。
這個口號一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美國藝術家立刻敏感到這是一片新天地,於是人人爭湧過去,只是短短的時間內,美國藝術便百花紛呈,新風格迭出,令西方現代藝術又一次波瀾壯闊起來。
(責任編輯: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