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幾個非專業朋友聊天,問了他們同一個問題「什麼是折現?」,朋友們基本上都回答:「從字面意思看,折現就是把一件物品的價值折算成現金,看值多少錢」。這個回答,讓我這半專業人士先是奚落一番「這個淺顯的經濟概念都不知道?折現就是把未來的現金價值折算成現在的價值」。說完,頗有點自鳴得意。但轉念一想,望文生義真的不對嗎?他們的解釋確實錯了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對「折現」的解釋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因此,若把某個詞語的解釋固定在一個範疇內,則會限制人的思考力、創新力。所以,談談「折現」的幾種解釋及其應用,可以開闊視野,開拓思路。
¥折現的字面理解——實物折算成現金
我們到市場上購物時,詢價是一個基本做法,往往會問「這個東西多少錢?」。若某件商品的標價是100元,這就是把實物價格折算成現金的意思。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若以80元成交,則這件實物折算成現金的最終價就是80元。所以這裡的折現即有實物折算成現金的意思,還有一個折扣的意思(100打8折變成80)。所以英語中「折現」和「折扣」用同一個單詞「Discounting」來表示。在實物折算成現金的業務中,典當是典型的既有變現,又有折扣意思的折現業務。所謂典當是指客戶將其財物(稱為當品)抵押給典當行,交付一定比例費用,取得現金(稱為當金),並在約定期限內支付給典當行利息、償還當金、贖回當物的行為。典當行支付給客戶的當金一般來講明顯低於當品的實際價格。所以客戶的當品在典當行折現時,折現價格是折扣後的現值(當前的真實價格)。
¥折現的專業理解——經濟領域價值判斷的重要概念
在經濟領域,要理解「折現」,首先要理解「現值」這個概念。所謂現值(Present Value),又稱在用價值,是現在和未來(或過去)的某一時點上一定量的資金折算到現在所對應的金額。簡單講,就是當前的金額。這是為了將不同時期(過去/未來)的金額便於統一到當前進行比較而定的一個概念,很直觀。
所謂「折現」,是指將時點處資金的時值折算為現值的過程。
看上去,這個概念簡單易懂,但事實上,內涵豐富。首先,「時點處資金的時值」如何確定?過去的好說,但未來的呢?這就需要估算,由此還產生了關於價值估算的學科。其次,怎麼「折算」?這就需要數學知識,自然,就不那麼簡單了。再次,「折現」是一個計算過程,因此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業務(下文會講相關具體業務同它的區別),應該說,它是經濟領域輔助人們決策的重要手段。
為了理解「折現」,下面舉一個例子予以說明:
假設朋友向你借1萬元錢,3年後歸還,你肯定不希望他3年後還是還給你1萬元,因為即使你把錢存在銀行,由於有利息,3年後你也可獲得超過1萬元的資金。因此,3年後的1萬元元顯然小於今天的1萬元。那麼,在你心中,希望今天的多少錢是3年後的1萬元呢?這就需要你確定一個每年的回報率,把3年後的1萬元折算到今天,看值多少錢。為此,假設你希望每年獲得10%的回報(折現率,用r表示),3年後獲得1萬元,那麼折算到今天的金額就是這1萬元的折現。為此,有如下計算公式:
1年後的1萬元在今天的價值=1年後的1萬元/(1 +r)
2年後的1萬元在今天的價值=2年後的1萬元/(1 + r)2
3年後的1萬元在今天的價值=3年後的1萬元/(1 + r)3
若r=10%,則3年後的1萬元值今天的8264.46元。
所以,若你朋友想3年後還1萬元錢給你,你現在借給他多少先得計算一下。
一般地,判斷n年後的1萬元值現在多少錢,在預估的每年期望折現率為r的情況下,有如下公式:
現值=n年後的1萬元/(1 + r)n
需要指出的是,折現率不是利率。利率是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額(本金)的比率,只表示資金本身的獲利能力,是一個事先確定的比率。折現率是指將未來有限期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是一個期望的比率。
在金融領域,與「折現」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貼現」。貼現是針對票據的一種融資行為,指商業票據的持票人在匯票到期日前,為了取得資金,貼付一定利息將票據權利轉讓給銀行的行為,是持票人向銀行融通資金的一種具體業務。我國的票據市場通過票據的籤發、承兌、貼現等業務把企業、銀行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從而有效地推動經濟運行。相應地,貼現率指在人民銀行現行的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進行上浮,貼現的利率是市場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
計算公式:貼現利息=貼現金額*貼現率*貼現期限
例如,一張匯票票面價值100萬,出票日期4月1日,6月1日到期。持票人於4月30日到銀行進行貼現,貼現率為12%。要求計算貼現利息和貼現淨額。
貼現利息=100×(30/360)×12%=1萬
貼現淨額=100-1=99萬
也就是說,這張匯票轉給銀行後,4月30日實得現金是99萬元。
¥折現的抽象層面理解——時間折現
上述經濟專業層面對摺現的理解是把未來金額折算到當前的時的現值,其實,過去的物品(如古董)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也可以通過折現的方式預估一下它的價格。例如: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距今2700年,若當時價值100金(貨幣單位),若按每年5%的增值計算,看到現在值多少錢。簡單計算可知:
100*1.052700≈1.63*1059。
這是一個什麼數值呢,1後面加59個零。目前全世界大數據的量級是1019,只在10後面19個零。所以說,西周之前的上品青銅器稱為「無價之寶」可真是貨真價實。當然,古董的價格不可能按上述公式生搬硬套,得根據市場行情確定。
所以說,漫長的歲月可以積累出無盡的價值,爆發出無窮的能量,時間就是上天給人類饋贈的最好禮物。
但是人們在面對時間時,往往更看重當前的實際收益,而忽視遠期的收益。為此,專家學者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時間折現。為此,解釋一下相關概念。
跨期選擇:即人們面對「即時的較低收益」(例如今天獲得100元)與「延遲的較高收益」(例如明年可以獲得200元)之間的選擇。
時間折現:在跨期選擇的時候,大部分人會寧願選擇當下活的較低的收益,而不是長遠的高收益,這種現象叫做時間折現。
為此舉例說明一下:
現在有下面兩個選擇,你願意選擇哪一個?
A:現在立刻給你1萬塊錢;
B:10年後給你5萬塊錢。
你選A還是選B?
心理學家為此做過實驗,大多數人選擇A。但若用15%的折現率去算(每年能達到這個回報率已經很不錯了),通過計算你會發現,現在的1萬元,不過等於10年後的4萬元而已;顯然比5萬元少。
為什麼會有這種選擇結果,心理學家解釋:人們往往一看到「時間」這個變量,就下意識地去低估它,放在一邊,不去考慮,只看重眼前和當下的情況。這根源於大腦有一種傾向:
高估當下,低估未來。
原因很簡單:當下是明確的,可知的;但未來是變化的,不確定的,充滿可能性的。人的大腦天生愛偷懶,一碰到不確定性,就想逃,並且相隔時間越久,對未來的預期越低。由此,相關專家還總結出了一個效應——確定性效應:是指決策者在幾個可選結果間選擇時,往往對確定性的結果以較大的權重,而對可能性結果的賦值,通常都以較低的權重。
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從時間對人決策的影響中歸納出五點有意義的結論: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即「確定效應」。
2、在確定損失150元和80%的可能性損失200元之間,大部分人願意選擇後者。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買彩票的人往往很上癮,雖然中獎的概率微乎其微,99%的彩民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很多人有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心態,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7萬元你年收入8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10萬元你一年收入9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所以,時間就像一面哈哈鏡,會對我們對價值的判斷進行扭曲。
那麼,如何正確看待時間折現對我們的影響呢?有幾點淺見:
1、尊重科學,量化思維。人的思維天生具有路徑依賴的特點。為此,要勇於拋棄固有的僵化思維模式,多收集資料,多借鑑別人優點,特別是能量化比較的一定要量化比較,避免思維定式對決策的幹擾。
2、正確的事情,堅持不懈做下去。作家馬爾科姆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任何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裡成為一個頂尖的人,他都必須花費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這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知識通過漫長的積累,才能環環相扣,進而產生質變,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3、不迷戀當前,要著眼未來。孟子的名言「動心忍性」是對當前與長遠的極好註解。在國外,也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得出的結論是: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績更優異,有更清晰的人生規劃,與朋友相處更融洽,成年後的成就也越大。因此,時間越長,價值越高,我們要學會延遲滿足。
在文學領域,把不同時期的人物放在一起,可看作另一種形式的「時間折現」,往往能產生一些意向不到的藝術效果,如著名相聲「關公戰秦瓊」就是把不同的時代的人折現到同一時代比較,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再如,很多評論家把李煜和李清照「折現」到一起比較,比作是詞界婉約派的傑出代表,把蘇軾和辛棄疾「折現」到一起比較,比作是詞界豪放派的傑出代表。所以說,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實實在在伴隨我們的力量,總能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和啟示。
雖然時間可以折現,但人生不可以折現。正如古人講「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讓我們珍惜好每一天,莫讓時間流逝後再折算其價值,因為它是無價的。為此,在這不一樣的春天裡,作結如下:
《嘆光陰》
新花古樹枝頭鬧,共與蜂蝶試比高。
未解春風無限好,光陰卻把世人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