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大多數人的工作都只是為了養家餬口,不是因為愛好,但今天將愛好變成主業的人越來越多,曾經的愛好有了更好的施展舞臺。
只是計劃常常趕不上變化,將愛好成為職業的你,還在堅持嗎?
從廣東粵北山小鎮到帝都北京,94年的何璟昕實現了從工科少女到獨立唱作人的身份轉換。當同齡人還在糾結該不該將愛好當成職業的時候,她早在16年就發布了第一張原創專輯《向光性》,緊接著完成了全國16城的巡演,是一個將愛好貫徹到底的元氣少女。
6歲學鋼琴,16歲自學吉他,17歲開始創作,音樂之於何璟昕是終身的信仰,她沒有一刻忘記過自己的願望:有一天能夠離開家鄉,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實現自己的音樂夢。
但在很多同學看來,璟昕就像痴人說夢。勵志故事並不像電影一樣能隨意翻拍,現在號稱獨立音樂人的滿大街,但把音樂當職業,並靠此養活自己能有幾個?
璟昕卻很爭氣,第一首原創歌曲《向光性》在高中課堂和宿舍中完成,參加的大大小小的音樂比賽都獲得不錯的成績,大學畢業後創辦音樂教室,並創立原創吉他品牌Dona。2018年,懷著對音樂的熱忱和高要求,何璟昕跨專業考取泉州師範學院,攻讀作曲專業碩士,開始了更加深入的學習。
在朋友檸檬眼中,只要跟音樂有關,璟昕總是親力親為,並盡善盡美。
「2016年我男朋友生日,我準備給他寫一首歌。那會兒和朋友西瓜譜了幾個版本的曲都不太滿意,就輾轉找到璟昕幫忙。璟昕那時候正忙著第一張專輯的出版,白天拍MV,晚上十二點才到家,但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高的效率幫我把這件事情完成了。」
對於和自己一樣大,同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的璟昕,檸檬除了佩服還是佩服:「從沒接受過真正專業化的培養,吉他和寫歌全是自學的,卻在畢業以後,選擇把音樂當做自己的第一份職業。」
2019年,璟昕的第二張原創專輯《如果今日》全網發布。時至今日,她不改初心,依舊在堅持。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把愛好當成職業並一往如初,但是璟昕可以。」朋友檸檬說。
不能依靠想像來規劃人生,是肖琳面臨就業時學到的第一課。
小時候的肖琳最想從事的職業是導遊,因為導遊特酷,又能玩又能賺錢,大學以後如願以償,考上了導遊專業,卻發現沒那麼簡單。
「實習時發現這個職業跟我想像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畢業後我就再也不想當導遊了。」
第一個愛好破滅,然而肖琳顯然沒有吃透這個教訓,很快就又栽了跟頭。
因為不想上班,她開始琢磨自己的另一個業餘愛好——攝影。
雖說是愛好,但肖琳連鏡頭都沒摸過,只憑藉著一股激情和對合伙人「很牛」的迷之自信,就和家裡和朋友借錢,打算開一間攝影工作室。
「我將全部希望賭在合伙人身上,她牛。」
不過這份自信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工作室還沒開張接活,合伙人就跑路『環遊世界』去了,相機、影棚、一堆器材統統被閒置。
就這樣,第二個愛好又搞砸了,而且還讓剛畢業的肖琳背上了債。心態奔潰的她一度要靠吃齋念佛來撐下去。
「但我心疼錢,放不下。」
振作起來的肖琳,靠著對攝影的那麼一點興趣和「厚臉皮」的自學能力,還是把工作室開起來了。
剛開始為了賺錢,活接得很雜,外景、私房寫真,她什麼都拍。日子也過得很辛苦,熬夜修圖、被訛、被罵,被無理要求,她都經歷過。
現在工作室穩定了,但她時不時會感慨:「偶爾我會羨慕那些有一份固定工作的業餘攝影師,有穩定的收入,他們不需要用愛好去賺錢,可以維持最純粹的喜歡。」
陳英是鎮上第一個走上職業插畫師這條路的人,但在大學專業填報欄上,他寫的是人力資源,因為師兄師姐總告訴他,這個專業特別好就業。
好不好就業陳英暫時不知道,他只知道選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大學四年的每一門課,他都不是發自內心想學的。
大學畢業以後,為了不延續選錯專業這份痛苦,陳英毅然決然選擇把愛好變成全職,從此走上了插畫師這條道。
「我們宿舍八個人,畢業的時候四個去了銀行,四個辦了暫緩就業,沒有一個人去人力資源部門……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選自己喜歡的專業。」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從現實情況來分析,陳英都覺得不應該因為前景而犧牲自己的愛好。
因為自己的堅持和努力,陳英慢慢混得小有名氣,並漸漸有了自己的追隨者。
前不久因為工作需要,陳英從廣東飛到聚集了無數追夢人的北京。
以前他總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年輕人跑到大城市?現在他明白了,大概因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和生活吧。
他深知把愛好當職業這條路很長也很苦,但他一定會堅持下去,就像村上春樹所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古語云:世間難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愛好和職業總是很難兩全,真正將愛好當職業並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所以那些堅持下來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值得欽佩。而那些因為現實妥協的人,也並不意味著失敗,畢竟用工作賺來的錢去養活自己的愛好,也不失為一種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