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訊(記者 衛楠)2010年,父子同日「貸款」,6年後,兒子小劉辦ETC因徵信有問題未果才發現,並找放款的豐原信用社及上級單位臨渭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但至今仍未處理。「不管去銀行辦什麼業務,都因徵信有問題辦不成,不知何時才是個頭。」小劉說。
父子同日各貸2萬元
兒子是父親的「擔保人」
5月8日,提起被貸款遭遇,臨渭區豐原鎮居民劉先生和兒子都很無奈。小劉說,2016年底他在銀行辦ETC,按規定申請卻沒辦成,因名下有貸款逾期。
「我沒在信合辦過貸款,咋還能逾期?」小劉說,當時他便查詢個人徵信報告,發現他既有「貸款」,父親也在同一天「貸款」,他還是父親貸款的「擔保人」。老劉說,「我也沒辦貸款,莫名其妙成了貸款人。」
今年4月20日,老劉查詢個人徵信報告顯示:2010年6月30日,臨渭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臨渭區聯社)給他發放了2萬元個人經營性貸款,分為240期,2012年6月29日到期。截至2016年4月30日,帳戶狀態為「呆帳」,餘額為2萬元。
同日出具小劉的個人徵信報告顯示,2010年6月30日,臨渭區聯社也為他發放了一筆2萬元的貸款,到期時間和帳戶狀態與父親名下貸款相同。對外擔保信息一欄顯示,他還是父親名下貸款的「擔保人」。
小劉說,為此他多次找經辦貸款的豐原信用社和上級單位臨渭區聯社,但問題一直沒解決。
銀監會渭南分局:老劉貸款實際借款人非本人
父子倆將遭遇反映到銀監會渭南分局後,去年9月30日,銀監會渭南分局給老劉作出書面答覆。答覆顯示,接到反映後,該局責成臨渭區聯社進行核查,發現老劉辦理的這筆貸款,經辦人為現經開區信用社客戶經理張某(原豐原信用社客戶經理)。經與豐原信用社主任及張某核實,證明此筆貸款實際借款人並非老劉。
回覆中還提到:臨渭區聯社要求張某落實實際借款人還款計劃,並於3個月內處理完畢;要求豐原信用社迅速辦理冒名貸款「平移」手續,儘快消除老劉不良徵信記錄;根據問責機制,查明事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5月8日,華商報記者來到豐原信用社,門衛室一名工作人員稱主任外出開會,讓記者留下聯繫方式。
華商報記者了解到,當時經辦人張某已調往經開區信用社。經開區信用社一名女士稱張某已被借調到渭南市區,具體在哪不清楚。而臨渭區聯社監察室一名負責人稱,要採訪得先到該聯社綜合部,但一名自稱門衛的黑色短袖男子聯繫綜合部後稱,負責人不在,華商報記者留下聯繫方式並希望得到回覆。
5月9日上午,銀監會渭南分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經與臨渭區聯社聯繫,得知老劉名下的2萬元貸款已還,不良徵信記錄問題已上報陝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目前還沒有消除,會繼續督促進行處理。對於小劉所稱的「被貸款」情況,因未接到反映,因此對具體情況不了解。
隨後,華商報記者再次到臨渭區聯社,希望了解老劉不良徵信記錄處理進展,小劉名下貸款實際貸款人是否非其本人等情況,門衛室一名男子稱陝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渭南辦事處的檢查組來檢查工作,電話聯繫綜合部後稱無人接聽,華商報記者表示希望得到回覆。但截至發稿前,仍未收到上述兩單位的回覆。
編輯: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