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早消融,冠脈介入,分別屬於電生理醫生和冠心病介入醫生兩個不同的亞專科領域。如果一臺手術,為消融室早,卻遭遇心梗,意外做了冠脈造影,並放了支架,原因為何?一起來看看這個被電生理醫生稱為「噩夢『的病例。
作者:Myelin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ICD植入後再發室顫,原因為何?
一名49歲的女性因為頻繁的ICD放電事件到醫院就診。2015年,患者曾出現頻繁的室顫發作,好在搶救及時,沒有因為惡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搶救後患者接受了ICD二級預防治療。奇怪的是,當時患者出現室顫發作的原因並不清楚,影像學檢查除外了結構性心臟病,心電圖上也未發現離子通道病相關的表現,完善了基因檢查後也排除了長QT症候群等常見的遺傳變異性疾病。按照病因學來定義,該患者屬於「特發性室顫」。植入ICD以後,患者規律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病情控制平穩。直至此次入院前24小時內,患者經歷了14次室顫發作,其中3次出現放電事件。
24小時內出現十餘次室顫發作,歸為室性心律失常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應該毫無疑問了。從死神手中逃離的患者,經歷了幾年的平靜生活,為何風暴再起呢?入院後,醫生完善了心電圖檢查,結果發現此次室顫發作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具有明確的誘因。仔細看該心電圖,可發現有三種形態的QRS波:一種是正常的竇性心律,QRS波時限較窄;第二種是ICD起搏的波形,QRS波前具有明顯的起搏信號,QRS波時限較寬;第三種雖然也是寬QRS波,但是和起搏波形形態差異很大,是頻發的室性早搏。
圖1 入院心電圖可見頻發室早
再次分析心電圖,這些室早並不簡單,可謂「來者不善」,原因在於室早的聯律間期很短,導致室早與前一個心跳的T波出現重疊,呈現」R on T」現象,並誘發了室顫發作。
圖2 室早誘發室顫發作
常見的室早,為何來者不善?
室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在情緒緊張、應激、飲用濃茶或咖啡等飲料後都可能誘發室早或出現室早加重,因此說它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一點都不為過。顯然,並不是所有的室早都像上述患者一樣可能導致室顫,也不是所有的室早都需要幹預和治療。《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總結了室早預後不良的幾個危險因素,包括:
合併結構性心臟病或心臟離子通道病;
短聯律間期室早(R-on-T);
非流出道起源室早;
室早QRS波時限過寬;
室早24小時>2000次;
複雜室早/非持續性室速;
插入性室早;
多種室早形態;
運動時室早增多。
對於這些「惡性」室早,應考慮行導管消融治療,降低室早誘發心肌病或導致心律失常的風險。
消融室早,突發心梗,原因為何?
患者診斷了室顫,也找到了導致室顫的元兇——室早,那麼室早消融的適應證就基本明確了。仔細看體表心電圖上室早的形態:V1導聯呈rS形,胸前導聯移行早,下壁導聯主波向上,I導聯主波向下,符合左室流出道(LVOT)來源室早的特點。順理成章,接下來的工作便是常規的電生理檢查和射頻消融了。
為了避免室早消失,且考慮該患者對多種藥物(包括丙泊酚、米達唑侖和芬太尼)過敏,術前未應用任何鎮靜藥物。術中,常規的電生理檢查並未誘發出室速或室顫發作。根據體表心電圖形態,在三維標測系統輔助下,術者重建了主動脈根部的三維解剖結構,並找到了室早的最早起源點——左冠狀動脈竇(LCC),開始嘗試進行常規射頻消融。
圖3 術中重建的主動脈根部三維結構
故事到此本應該接近尾聲了,但高潮部分其實剛剛開始。就在消融導管進行第一次放電時,患者突然在臺上動了一下,而這次移動給患者帶來了致命性的災難,消融導管從左冠竇位置移動到了左冠狀動脈開口的位置,完全阻擋了左主幹開口。患者立即變得焦躁不安,陷入極度驚恐的狀態。心電圖也出現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現:I、aVL、aVR、V2-V3導聯ST段抬高,II、III、aVF導聯ST段壓低。
圖4 心電圖提示患者出現了急性心肌梗死
於是,治療的方向立即從室早消融轉向了心肌梗死,緊急做了冠脈造影檢查,結果可見左主幹已經幾乎完全閉塞。
圖5 造影檢查提示左主幹幾乎完全閉塞
造影過程中,患者突發意識喪失和無脈電活動,緊急行胸外按壓和氣管插管維持生命體徵,隨後進行緊急的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患者的生命體徵漸趨平穩,冠脈血流也恢復正常。
圖6 置入支架后冠脈血流恢復正常
冠脈病情控制穩定後,室早的問題再次浮現出來。重新構建了主動脈三維模型,並找打了理想的消融靶點。這次,手術醫生吸取了教訓,在冠脈開口處放置了指引導管作為保護,成功消融了室早。術後,患者康復順利,未造成心臟功能異常,也沒有出現神經系統損害。
總結
如教科書所言,人體心臟如人拳頭大小,這個小小的器官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心臟分為兩個心房、兩個心室,每一個心腔內又包含著複雜的瓣膜、乳頭肌,心內膜下還有豐富的傳導系統,而心肌以外則是自身供血的冠脈系統。每一寸心肌上都有複雜的解剖結構。隨著微創治療理念的興起,介入已成為心臟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如何在這個狹小而精細的空間裡行雲流水地完成手術操作,需要對心臟解剖瞭然於胸。畢竟幾毫米的距離,就可能造成嚴重的誤差,真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其實,本案例還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案例中的醫生除了電生理手術之外,平常也做冠脈介入治療,因此在患者出現心肌梗死時能夠第一時間進行冠脈造影檢查,避免心肌梗死病情加重。技多不壓身,此言不差矣。
參考文獻:
[1]Lorenzo Bianchini, Simone Zanchi, Stefano Bordignon, et al. EP Laboratory Nightmare: Catheter Ablation of Maligna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 Complicated by Left Main Injury. J Am Coll Cardiol Case Rep. Nov 25, 2020. DOI: 10.1016/j.jaccas.2020.09.053.
[2] Tada H. Catheter ablation of tachyarrhythmias from the aortic sinuses of Valsalva. Circ J 2012; 76: 791–800.
[3] Castao A, Crawford T, Yamazaki M, Avula UMR, Kalifa J. Coronary artery pathophysiology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Heart Rhythm. 2011; 8: 1975–80.
[4]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2016共識升級版).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2020; 24(3): 188-258.